2020年7月17号
《我从前也做过微信公众号》
时间停留在2018年5月19号,封面上写着一句,「明天是520,预祝你们都将被爱。」
我以前每一天都会写个三言两语,然后一个星期发一次,算作是生活的小记录。时隔这么久,我再回过头去看看,好喜欢当时认真的自己。
我太久太久太久没有写东西了,虽然一直有在看别人的文字,但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会失落。是我的懒惰让我不再动笔,也是我的不自律让我只会滑手机。
坚持记录生活点滴的人,都是对生活还有希望的人。
我其实一直不是很清楚我到底要追求什么,因为我太习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每天按部就班生活,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吃什么不吃什么,重复来重复去,然后就这么把我框在里面了,我不知道钥匙在哪里,我也不知道钥匙是否是打开框的开关。
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听电台,听《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听《恋爱的犀牛》,听着听着我就好像坐在台下,非常直观地去感受文字带来的震撼。
其实「感同身受」并不是表达对文字最大的喜欢,毕竟很多经历与幻想,我根本从未接触过,我只是个局外人,旁观者。我站在门口观赏每一场表演,真的,每一场我都在激动地挥舞着双手互动,可是我离得太远了,他们看不到我,我依旧是一个人的狂欢。
不是说这种感觉不好,只是看完之后,我就会有种浓浓的挫败感。一方面作者的经历和想象力我羡慕我嫉妒,另一方面真实的生活给予的灵感我感激我尊重,两者总是在不停地进行接力跑,糟糕的结局就是,我不想写了。
而今天,普普通通的日期,我突然想继续记录生活了,不是我重燃起希望,我相信是上帝给我的契机,是他引导我继续做之前未完成的事情,他向我说明他喜欢当时的我,因为他知道我也喜欢。
不断地怀念过去有什么好处呢?大概就是可以不顾一切盲目年轻一会儿吧。
昨天下了一整天的雨,歌单随机播放到李志的《下雨》,我怔住了。我经常这样,不管在哪里,在商场在饭馆在街头,只要我听到以前我常听的歌,我就停下来了,靠在一边静静地听完,我在向我的青春致敬。她永远是我的朋友,哪怕我们都曾互相伤害过,但时间仍然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说原谅你,她说算了。
「也许清晨 也许黄昏
多少过程 多少人生」
感谢一天有二十四小时,让我拥有十分钟的自述时光,我要写下去,我不要做一个空洞者,我要做一个引路者,我要为未来的我留下去往过去的路,这条路永远都在,有雾霾我就歇一歇,下雨了我就停一停,我不着急。
以前的喜欢是真的喜欢,现在的喜欢也是真的,但我们都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
谢谢我的回忆陪伴我,对我不离不弃,我会努力保护我的记性,让它still beating。
感恩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