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真的很难吗?
工作了好一段时间了,教学成为我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也渐渐习惯了这样输出内容的生活,并且在教学中寻找到了快乐。刚毕业那会儿对投入教育业的迷茫和忐忑,现在也都变为带着有些享受的情愫了。从一个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每日思考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到作为一个老师——思考解决学生的问题、困惑——这样的转变,好像都没有我预设中的那么难以适应,我也渐渐地,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带给人身心的影响,是那么的潜移默化,这也多亏了学生们的成长带给我的喜悦和思考。
工作中的日常是接触大量初学钢琴的爱好者,儿童和成年人都会有,教授他们学习专业古典钢琴演奏的各方面技术,教他们理解音乐,诠释和表达音乐。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钢琴演奏只是单纯的乐器学习,这样的答案显然是浮于表面,不够有支撑力的。我更倾向的答案是——学习钢琴演奏应该是对各项音乐学科的综合学习,是对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进行的学习。试想,若只专注技术上的训练,使钢琴成为单纯的乐器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越来越艰深的曲目,所有人都会觉得弹钢琴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吧。为了避免这种无聊事件的发生,在教学中,我更倾向一种综合的启发式教学。我更多地是告诉学生学习这门乐器,学习音乐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去体会音乐中的情绪,感受音乐,分析音乐,理解音乐,找到自己最能够感知到音乐的方法,找到其中的趣味,最后再将这些富有逻辑,能够被自己感知到的乐音,大胆地用演奏钢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打开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表达,去聆听音乐,还能去构建自己心中的音乐——这个过程很艰难,但作为教师必须去引导。并且我发现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每日都在增长,并且对音乐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而我自己也在这种激发潜能的教学中,为他们收获到理解音乐后的喜悦而开心。
音乐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是音乐——电影中的交响乐、街边咖啡店的背景音乐、音乐软件中触手可及的音频,等等。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音乐中感受到那些情绪的变化——我们听到尖锐刺耳的音乐会恐惧,听到甜美的音乐会心情愉悦,听到快速活泼的音乐也会随之激动起来。我们从刚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生活在满是音乐的世界了。当然,能体会到音乐中的情绪实际上是不难的,每一个较敏感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些大大小小的情绪,只是大多数人没有去系统地学习音乐这门学科,所以在理解其深刻性的方面,会有欠缺。就好比你经常在路上偶遇同一个人,你就会对他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但仅限于此——你不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如果想要了解,则需要与他做朋友,去深入地沟通——学习音乐也是如此,需要深入的了解它的内涵。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都有理解音乐、表达音乐、享受音乐的无限潜力,只是这个潜能是需要教师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手段去激发的,所以在教学中,专业的理论知识、演奏技术应该与激发感官以及内心潜能同时进行。(这里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各种艺术,文化的历史方面的人文学习)。
我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学习的最大阻碍是内心的迷茫、紧张以及恐惧。这种迷茫、紧张、恐惧都是源于人类在接触新事物后产生的一种无法掌控的“不安全感”。事实上,不光是初学者,就算是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并且拥有丰富知识储备量的人来说,克服内心的“不安全感”,其实也是家常便饭。
如何让学生们的“不安全感”得到缓解,是我每天必须思考的课题。这种“不安全感”往往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音乐理论知识,往往觉得音乐“不知所云”,导致面对一首新乐曲,无从下手。
2、非常多的人在初级阶段是会有点害怕去接触古典音乐的,大家一致认为古典音乐具有非常高的门槛,是非常有距离感的事物——听不懂,无法产生那些流行音乐,摇滚乐带来的直接共鸣——于是大部分人在心中筑起了这座高墙,铁定了这类音乐我不能够理解。
3、觉得弹钢琴就是枯燥无味的练习技术,在长时间无法克服一个技术难点后会让人感到特别的挫败,这种挫败会让人生出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再加上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不够,更是对前方的学习进程十分迷茫。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压根儿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了。
4、生活中不善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在表达音乐中的情绪时就会非常拘谨,不敢于展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状态。(表达出真实的想法是多么难啊,内心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以及自信才能支撑自己自然地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5、学习钢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如果时间不够,往往效果甚微。不去练习,甚至还会退步,这对心理抗压能力要求也非常高。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小细节,也是我觉得造成这种“不安全感”的一些缘由。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小细节,也是我觉得造成这种“不安全感”的一些原因。事实上,初学者(除了在音乐上有着较高才能的人),刚开始都会觉得古典音乐是一个特别难以理解,特别难以去学习消化的学科,那么产生“不安全感”就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了。试问一句,哪一门学科又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呢?哪一门学科不是我们从幼年时期就接触,然后通过常年累月的思考、练习和不断地修正才能够离它的本质更近一些呢?在学习音乐的这条量变和质变的道路上,我们最应该去做的:卸下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去主动地接近古典音乐,面对它,试着理解它,长时间和它相处,最后熟悉它,与它对话,和它做朋友,要敢于自信地流露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我相信怀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没问题的。
我在教学中常常这样去做。告诉学生——古典音乐——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就需要去理解它和表达它。不要把音乐想象得太过于抽象,它就是一门语言,接着,我会让他们像读文章一样去读音乐。回想一下,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语言学习中,都是从读懂一个字,读懂一句话,再到读懂一篇文章开始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小到大的过程。各类音乐教育家在编排教材内容时,也是按照从小到大——从小结构到大结构去安排教学内容的——这无疑同学习语言的进程相吻合。当掌握了基本的词汇、语汇,了解了句子的结构,段落的结构之后,等待着我们的就是篇幅更为庞大的作品了,或者还有那些更高层次的——像诗歌、哲学之类的作品。面对古典音乐,我们也是从了解动机,了解乐句开始。随着进一步地学习,我们会去了解那些句与句汇成的段,汇成的部,汇成的章,再往下走,会去了解那些令人难以琢磨的类似于诗歌、哲学的强大精神力的音乐作品......当然,这是基于理性层面对音乐结构的学习和分析,光持有这些理性的态度当然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在一开始的演奏中就加入情绪的表达,去理解音乐,去解读乐曲背后的意义。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也需要弄明白句子为何这样去组织,是在表达何种情绪,是什么样的音乐内涵——这其中往往包含着作曲家独特的思想。看到这里,读懂一句音乐已经显得非常有意思了吧?一方面它会让人感受到窥探他人(作曲家)内心想法的快感,另一方面这些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又常常会不出意外地与自己的内心发生碰撞反应(这是最有意思的部分),不时会让人感叹,原来世界上有着和我一样的人呀。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觉得,原来理解它还是这么地具有门槛啊,还是会让人望而生怯啊——那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下一个思考了。
音乐中那些被表达的内容,不论深浅,灵感都是源于哪里呢?答案是——生活。生活的经历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的体验去感受情绪,是丰富情感最好的方法。只有丰富了情感,将这些生活中体会到的一切运用在理解、诠释音乐上,音乐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绪似乎就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了。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很难体会到各类情绪的,因为他对所有任何事都抱着不感兴趣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也就无法拥有这些情绪。如果在生活中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谈何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内心深处的想法呢?只有热爱生活,体验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情感随之丰富起来,我们就更容易去体会和表达那些音乐中隐藏的情感,了解这门抽象的艺术是如何通过音符这个载体呈现出来的了。既然生活的经历体会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去表达音乐中的情感还是那么的遥远和艰难吗?当然,拥有坚韧的,耐心的,谦逊的品质也是学习道路中不可缺少的——这同样来自生活对我们的教学——这样,我们也不用去害怕学习途中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了,反过来,这些音乐中的内涵,这些能体会到的情感同样也能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音乐和生活就是如此息息相关。
说了这么多,学习音乐这门语言是不是没想象中的那么难了?或许你还有很多跟我不一样的想法,还有更多关于音乐学习,音乐与生活的体会,欢迎留言表达出来,我相信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越多,你也会越来越爱这门艺术,越来越热爱你的生活。
-
周淮安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3 12: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