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这件事
“剪头发”是文雅的说法,“剃头”是带点原始野蛮的滋味,其实不过是沿用方言罢了。为自己找个“出处”——丰子恺在“缘缘堂”系列散文中有一篇就是写剃头匠的,说他们挑着个担子出来走街串巷,这副担子是“多功能”的,不光提供当场的座椅,剃完以后还能提供个热水洗头服务。也不知是谁(可能是汪曾祺)的文章里提到以前剃头会提供“额外服务”,包括捏背、掏耳朵等等,简直就是全套。在羡慕之余,感慨商风侵袭,匠人手艺江河日下。现今是广告的时代,信息传播的经营代替了手艺的提升,吃亏的还是每一个消费者。
犹记得小时候剃头是三块钱一个,大约是21世纪初吧。小时候抗拒剃头,因为要在那里一坐坐很久,还得一动不动!这怎么忍受得了吗?然后我妈骗我,三分钟就好了。现在想想,如果是三分钟,那是铁定的开不下去,哪能如此敷衍?服务行业的“时间”还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就是态度,时间就是金钱,即使没有手艺,也要把时间堆起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后来长大了,渐渐喜欢上了剃头这件事。把它当做类似盲人推拿(我没有试过)的放松去对待。有人摩挲你的头发,痒丝丝的;头发多多的时候有一种沉重感,看着自己的头发一点点削去,越来越轻松;给你洗头的时候可以安然地闭上眼,仅是一两分钟也可以做南柯一梦了;悠然地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摘下眼镜,世界一片茫然,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只能静静地坐着,时间变得很慢很慢,这是令人受用的。不过这个时间我觉得半小时较为合适,再长比如染头发(我没试过)一坐坐几个小时,我觉得这滋味是不好受的,脖子酸屁股麻的,无聊的时光太长便觉得人生可厌,无聊的时光太短觉得人生匆匆劳累,何苦如此。
在理发店等待也是一件磨耐心的事。现在有了可以打发时间的手机了,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等待上一个顾客理完发这真是无比漫长啊!如宇宙浩瀚星空,时间的隧道深邃而幽暗,永远走不出来。理发店不过一屁股大小,陈设也无非是那几样——镜子、椅子、洗水台等等,把眼光放哪里都不合适,眼睛转来转去发现只能盯着一处几分钟,然后再换一处,抬头望一眼钟头,才过去了两分钟。而理发师正在慢条斯理地理发,如果是女顾客,你简直猜不出来理发师还要在她的脑袋上经营多久、多少遍。此时真觉得“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而且这事是真的无益!如果有点忙事等着你去做,简直令人抓狂。
我喜欢新手给我剃头,尤其是学徒的那种,理由有以下几点:一、他们多是二十岁左右的男青年,涉世不深,战战兢兢,这多是他们的头一份职业,类似那种话“书读不好就去学剃头去”,如果是“旧社会”,或许还会来一句“给师傅打下手,要受苦的”,现在当然没有那么“残酷”了。然而现场经验不多的他们会格外仔细地经营每一颗在他们手中的脑袋——在一个部位用梳子小心翼翼地梳着,剃头刀推了七八遍还觉得意犹未尽,瞧瞧镜子又观观脑袋,然后继续摩挲,不禁为他们的这份小心翼翼、仔仔细细而感动,可能他们读书的时候未必如此仔细有耐心。二、因他们的小心翼翼,所以所耗时间比较长,享受的时长当然是越长越好了。三、洗头的时候会“严格”按照标准,该用几遍洗发水就用几遍,脑袋的上下左右全部挠遍,这就很是舒服了。不像一些“老油条”,随随便便抹一点洗发水,轻描淡写揉搓几下,简单粗暴地用大水流冲几下,心脏病都快被冲出来了!
话说理发店的年轻人一般会把自己的脑袋烫的要多惊艳有多惊艳,给顾客的样板嘛。然而,那样的头发我看着总是痞气太重,一股三流流行歌手的模样,要没气质没气质,要有多土就有多土。时尚的一般面目是媚俗,然而真正的时尚或许是质朴的。衣服的样式无非就那么几种,所以流行的几年一换,流行究竟是转圈圈,转了一圈终究要回到原点,然后再重新开始。
最后说一句,今天给我剃头的是“老油条”!生气!
骤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汪曾祺与高邮的食物 (3人喜欢)
- 西山的静——记西山雕花楼的一次住宿及游玩体验 (2人喜欢)
- 《水浒传》的女性人物 (2人喜欢)
- 《水浒传》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 (1人喜欢)
- 从“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角度解读《水浒传》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