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穷游日记】波兰及波罗的海(2) 维尔纽斯
[全文共4190字,阅读时长约11分钟]

【开篇】
22号在华沙逛了一天,晚上乘上夜班大巴离开了华沙(见上一篇),一路向北,前往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立陶宛。
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总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大约和贵州省差不多大小。三个国家在历史上有着很多的牵绊,伴随着人口的迁移、扩张、吞并、分裂、外族入侵(俄罗斯、瑞典、芬兰等),他们有着很多的融合,但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三国在一战和二战的时候,几乎始终在德国和沙俄的股掌之间。1940年纷纷加入苏联,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才相继独立。即使如此,至今三国的含“俄”量依然很高,俄罗斯人依旧在各国人口中占很高的比例。
立陶宛(Lithuania)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立陶宛大公国,之后于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波兰立陶宛联邦,也曾一度辉煌过。后来国力衰弱,经历了德国和沙俄/苏联的搅和,再到后来脱离苏联、加入北约,可以说是命运多舛。
波罗的海三国的国旗是比较别树一帜的。摒弃了的红蓝白经典配色,立陶宛国旗自上而下分别是黄、绿、红:黄色代表了土地、太阳、光和善良;绿色代表了森林、大自然、自由与希望;红色代表了勇气和鲜血。
此行之前,我对立陶宛仅有的印象是篮球特别厉害,其他一无所知。所以这次也算是探索之旅。
【初印象】

到维尔纽斯(Vilnius)的时候,天刚蒙蒙亮,第一感觉是冷了不少,赶紧把这次带的终极装备羽绒服给穿上。出了汽车站,发现城市已经银装素裹。城市的格局明显比华沙小了好几号。


汽车站对面就是火车站和公交站,见到停着这么破旧的公交车还是有些诧异的,毕竟这里是一国之都。上一次坐这么破的公交应该还是在及尔的时候。但有时候能保留这些“旧”东西也是挺难得的。
在车站买了个馅饼,味道一般。然后去麦当当吃了个麦满分早餐套餐(基本上是我的早餐标配)。点餐的时候,我已经明显感觉到这里的英语普及率相当低了。补充好能量就向老城进发了。

欧洲的城市里,常常不经意间就会出现一些别有意味的涂鸦,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饭店开始为圣诞开始打扮起来,给白色的城市增添了一些色彩和温暖。

谷歌地图有的时候就是会把人领到这种奇奇怪怪的地方。这是一个农副市场顶楼的停车场,显示是一条捷径,然而找了半天才找到出口。还好城市不大,随便怎么逛都不会迷路。

【老城区】
维尔纽斯(Vilnius)老城区是欧洲最为著名、面积最大的中世纪古城之一,历经战争但仍保存完好。1994年,维尔纽斯老城被收录进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维尔纽斯还被称之为“教堂之都”,以巴洛克风格为主,也融合了许多其他风格,比如哥特式。老城之中教堂相当密集,风格、颜色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老城中心的维尔纽斯大教堂(图12),十字架下的雕像是圣安娜,传说中圣母玛利亚的母亲。过去,立陶宛大公的加冕就在这进行。而到了苏联统治时期,这里被改造成了仓库,直到1988年才恢复弥撒活动





由于时间比较特殊,每个教堂基本都是满是祷告的人,进门的地方也站了很多人。自己不是教徒,所以也不敢待太久,站最后拍了两张照片就走了。时间也比较久了,已经记不清这分别是哪个教堂了,请见谅。
【立陶宛大公宫】
如开篇所述,立陶宛大公国起于13世纪,一度独自美丽。大公宫是15世纪建造的一座宫殿,随后在立陶宛大公和波兰国王(波-立联邦时期)的不断扩建和改建,在16~17世纪中达到鼎盛,曾作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政治、行政和文化中心在长达4个世纪。18世纪末,联邦经历了俄罗斯帝国、普鲁士帝国、奥地利帝国的三度瓜分,最终于1795年灭亡,大公宫也在6年后被拆毁。
现在看到的立陶宛大公宫,是2002年才开始在原址修复重建的,其风格延续了16世纪时候的文艺复兴的风格,同时也和大教堂的风格相一致。在大公宫低层仍可以看到当年的残垣断壁,以及一些遗留下来的木质结构等。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参观的话,记得到楼上去试一下那个VR,大概投一两欧的样子。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立陶宛这片土地从无到有发展成一度辉煌的大公国,与波兰建立联邦,再到后来被入侵瓜分的兴衰史。


从大公宫顶可以看到河对岸的新城区,一栋栋的玻璃幕墙建筑,和这头的砖墙老楼形成明显的对比。可惜这次没有时间去逛了。

【克格勃博物馆】
出了大公宫,身子也暖和了。沿着大教堂广场前的主街一路向前,大概走15分钟的样子就到了下一个目的地:侵略与自由斗争博物馆(Museum of Occupation and Freedom Fights)。人们习惯称之为克格勃博物馆(KGB Museum),是因为过去这栋楼正是克格勃总部大楼。
这栋建筑的建造要追溯到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随后德国人和俄国人轮番坐镇:
• 一战时,成为了德国人的办公地。
• 1940年,苏联重新夺回,地下层改造为监狱;
• 1941年,纳粹德国侵入维尔纽斯,这栋楼变成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Gestapo)的基地;
• 1944年,克格勃重新掌管这座大楼,直到苏联解体。
可以说,这栋楼见证了维尔纽斯乃至立陶宛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当中,被外国侵略以及人民受难的历史。德国的盖世太保、苏联的克格勃,光是听到这两个名字就会毛骨悚然。要知道,二战时立陶宛被杀的犹太人比在德国本土的还要多;而1944年至1946年初,这里有约1000人被克格勃直接或间接杀害。所以,2018年以前,这座博物馆的名字是大屠杀受难者博物馆。当然改名有很多的政治因素,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查新闻资料。


两张床、两个柜子、两把椅子,看上去很像二人标间,但实际上这样一间牢房或者甚至更小一些的牢房,要挤15-20个犯人,冬天的时候,犯人们只能和衣而睡,互相取暖。

电影里常常能看到犯人在墙上刻字,在这里也是一样。管理者为此要一次次把写满字的墙重新粉刷。1995~1996年,有学者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这堵墙经过了18次的粉刷。这墙上写的什么,如今已经无法辨认了,或许是对战争的痛恶、对侵略者的仇视、对自由的渴望,又或者是对未来感到绝望,总之是罄墙难书。然而,尽管这些字被一次次地抹去,“胜利”最终还是到来了。可能这些刻字的人早已作古,但是没有他们,历史也不会改变。
【登塔】
克格勃博物馆出来,太阳已经下山了。这会儿准备去老城的最高点——格迪米纳斯塔(Gediminas Castle Tower),想在上面俯瞰一下城市的夜景。这座塔原本是15世纪建造的城堡的一部分。


上山的路及其难走,尤其石头表面有冰,特别滑;边上的栏杆是铁的,特别冰。
然而,当我爬到山顶的时候,塔正好关门。不过好在塔边上的平台还是可以俯瞰夜景。山上风特别大,而且我的手机已经冷到快关机了,所以赶紧拍两张照片就下山了。


【圣诞集市】
夜幕降临,再回到大教堂广场时这里已经变成了圣诞集市,集市中间竖起了大圣诞树,人也多起来了,好不热闹。

在圣诞集市上看到有卖烟囱蛋糕(Chimney Cake)。第一次吃是在布拉格城堡,当时逛饿了,看到出口有卖这个就买了一个,发现简直美味(夸张)。后来匈牙利同学告诉我,这种烟囱蛋糕最早起源于匈牙利,叫做Kürtőskalács。
后来其他地方就有各种变体,名字也各有不同:在捷克管他叫Trdelnik,在立陶宛叫Šakotis,但在我看来做法都大同小异:面团裹在长棍上进烤炉烤,过程中会取出来在表面撒些白砂糖,然后接着烤至褐色就好了。吃的时候,一般会在外面再滚一圈配料(高热量警告!),最简单的就是白糖,或者可可粉、巧克力酱等等。我买的这个一半裹了糖针,一半裹了椰丝。

买的时候已经是饭点了,本来想等到晚上在大巴上再吃的,结果一下没忍住,趁着还热乎的时候全给造了。
【美食】
晚饭特地找了家当地餐馆,专门吃立陶宛饺子的。就像华沙篇里提到的,波兰和波罗的海都有各自特色的饺子,而立陶宛的饺子更是独树一帜。
立陶宛饺子Cepelinai,词源是zeppelins,原意是“飞艇”。看到他的样子,就会立刻明白为何如此取名了。他被誉为立陶宛的国菜。既然是国菜,就意味着平民化。我找到的餐馆Zemaiciu Asotis就是稍微远离市中心,位于居民区的一家老店。

立陶宛人通常是将Cepelinai当作前菜的,加之这玩意儿叫饺子(dumplings),我自然而然地以为个头不大。所以在点菜的时候,想试着点几种不同馅儿的尝尝。结果老板大叔看了我一眼说,一个就够了,还让我不用点主食了。刚开始我还很怀疑,一顿饭就吃1个饺子吗?而且这饺子才4欧?(记得很清楚是因为这是我在欧洲吃过的最便宜的一顿饭)。但事实证明,老板是对的。这一个饺子比我的拳头还要大。(请记住,我刚吃了一个烟囱蛋糕)
Cepelinai的饺子皮主要是揉碎的土豆泥,但里面应该是揉进了面,所以皮儿嚼起来有些弹性。中间的馅儿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培根肉或者猪肉。这样一个饺子特别敦,当中的料足,又是油炸而成的,所以吃起来有些腻,一般会配上一小碟酸奶酪来解腻。


以往餐厅里面要是放比赛的话,基本都是足球赛。但这家餐厅的电视上在播篮球赛,不愧是立陶宛的国球,有排面!
【结语】
维尔纽斯一日游结束,两件意难平的事是没能等上制高点看夜景、没买到冰箱贴。
下一站:波罗的海3国之好邻居——赫尔辛基(Helsinki)
写于2020年7月13日
-
山楂馋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14 01: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