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潮水
分析大师的作品,起初能应对,很快觉得吃力,然后就找不到方向了。
意识流,作为现代文学的宠儿,其实早在19世纪(甚至更早)就有了。读福楼拜的《一颗简单的心》,想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随后读《秋之韵》,这种感受更深,其完全可以称得上《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兄弟篇。前者为后者补充,打根基。打什么根基?打心理学的根基。
文章中大段女性心理的描写,就是意识流的鼻祖。一般人读,受感动,深深思考,去想事情对与不对,换做是自己要怎么办。但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实,这些女性人物,惟妙惟肖,实际上都是男性构建出来的。或者可以说,这些深刻的跨性别描写,其实都是精湛的心理学杰作。它描绘不了真实的女性,也体现不出真正的男性,它精彩地构建出了两者之间的彩虹桥。作者的功力越深,这座彩虹桥就越璀璨夺目。
一些作品,以欣赏其“间接美”为佳。直来直去地读,是对作品的“越位掠夺”。
人类研究历史,为立足当下。研究神话,其实是在剖析现代文明。同样,读几百年前的书,居然也是在了解当下的自己。非常奇妙,时间的尺度,在文学领域吃了憋,走不通,被压缩了。几百年前人什么样,现在人也依旧什么样。爱因斯坦在致未来的信中写到,现代生活除了交通通讯便捷外,人的品性简直是在退步,糟糕不堪,后人应引以为戒。
世界如一个圈。我们为眼中看到的无限欣然自豪,但身躯实际上是在绕操场跑。
翻开《白鹿原》,倒着读,刻意拆分段落。木心犹豫是否翻中国人的底,担心扯破脸皮,血污狼藉。《白鹿原》实际上做到了,巧妙,不动声色。具体在田小娥这个灵魂人物,还有对鹿子霖与儿媳的描写。
《白鹿原》是一本好到,可以拿诺奖,甚至超过诺奖的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甚至在今天的文坛,我们都能见到,一些作家因学会一二创作手法而沾沾自喜,自命不凡。但《白鹿原》,不动声色地将大量手法融入麾下。记得陈老的散文集里说,他每每写作困顿,便翻开福楼拜莫泊桑等大师的作品拜读,深受激励,充满动力,继续创作属于我们文化的文学秘史。你能在作品中看到各种大师的手笔,灵动的,心理的,真实的,想象的。书中的每个人物,扎根传统文化,又实现突破。小说既魔幻又现实,既含蓄又大胆。当时马尔克斯风潮传入国内,人们一窝蜂学写魔幻现实,但有哪个能如《白鹿原》学得如此精深,深深扎根于我们土壤,近乎于超越。
分析大师作品,只靠脑子,收获不多,更重要的是靠品性。品性的修炼是个慢功夫,你看,晏几道的这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多美。
-
DEPRESS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31 01:49:57
-
豆友19444381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3 22: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