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间吉凶趋避
中国古代对空间优势的趋避以“风水”学为代表,而对时间优势的择忌则以对良辰吉日“择吉”之术为代表。风水学蕴藏了古代环境空间的吉凶趋避,“黄道黑道”则包含着古代时间吉凶的择弃。
一个人办事的成败除了人为的因素之外,天时、地利也是很重要的条件,以古人的习惯而言就是风水和黄道吉日。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时间吉凶的趋避,重视对良辰吉日的选择。在古代,国家、民族、家庭或个人要决定办一件大事前,比如开国大典、加冕登基、出师远征、封官许愿、走马上任、祭祀葬礼、喜庆搬迁、外出远航、种植动土、立柱架梁、开工破土……无不择吉避凶,推算良辰吉日,以求“天助”。
几千年来,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道吉日虽然被蒙上神秘甚至是迷信的色彩,但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合理内核,可以吸取借鉴。
宇宙万物的运动都存在着周期性,事物运转是呈波浪形的;因此,吉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这就会体现在时间的描述工具——时辰上。包括宇宙各星体的周期性运动所导致的阴阳盛衰周期和各种辐射消长周期等因素对地球人类的影响,有总体的也有局部性的,所以人和宇宙的相应,同样既存在着和总体相应,也存在着和局部的暗合。宇宙有多少星体,也就有多少运动频率,如同人的声带一样,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音频,音调是不可能重复的。因此,人和宇宙的暗合也是不可能重复的,这就是所谓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时地宜。选择有利的时辰,避开不利的日子,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吉凶趋避”。
择吉避凶既要掌握总体的时辰运转吉凶,又要运用个别的吉凶利弊,中国古代在总体和个别的吉凶趋避方面总结了许多丰富的经验。
如《黄帝内经》强调“三虚三实”,所谓三虚指“乘年之衰”(岁运不及的虚年)、“逢月之空”(月晦朔日)及“失时之和”(时令不和);而“三实”则指“逢年之盛”(岁运太过的实年)、“遇如《黄帝内经》强调“三虚三实”,所谓三虚指“乘年之衰”(岁运不及的虚年)、“逢月之空”(月晦朔日)及“失时之和”(时令不和);而“三实”则指“逢年之盛”(岁运太过的实年)、“遇月之满”(月明望日)和“得时之和”(节令调和)。《黄帝内经》指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岁运时辰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如“得三虚者,其死暴疾;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即指在吉日(三实)和恶日(三虚)的不同时辰里,人体对疾病的感觉也不同,说明人体在不同的吉凶时辰体质抗力的强弱是有差异的。把总体的时辰吉凶和个人的时辰吉凶相配合,才能掌握真正的时辰吉凶。
充分掌握时运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协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良辰恶时吉凶趋避的精髓。因此,良辰吉时的选择的确对成败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尚未能揭示的奥秘,恐怕远远超过心理胜利所起的作用。 办大事择吉时的意义
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人是宇宙天地中的一个小小的生灵,必然受着宇宙的影响,人刚刚诞生的一刹那间,甚至受精卵刚刚形成的一瞬间,就和宇宙息息相关。每一个人,尤其和宇宙的某一部分更为相应。因此在人的一生中,就应对天体的运转时辰有所趋避。操办大事时要择吉,因为办一件事的成败,不仅决定于人为,而且与天时、地利的关系也极为相关,择吉时的意义远不只心理胜利因素,其奥秘虽然尚待揭示,但至少可以表明此时的人体与宇宙的某一部分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