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直播带货翻车?抓风口不代表赚快钱,普通人还有多少机会
财经作家吴晓波直播带货也翻车?60万坑位费,只卖出了13罐奶粉,一罐营销费用将近5万块。很多人都抱着吃瓜的心理来看热闹。
直播确实门槛低,但做好做爆没想象那么容易:不仅要会讲,更要会演,还有一些先天因素,比如面对观众的眼缘。

但不管怎么说,直播&短视频这件事还是势在必行的。从2018年开始短视频的爆发到现在的短视频经济,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时代变了。撇开5G、人工智能、大数据、内容生态这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人终归还是视觉动物,视频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图片和文字,毋庸置疑。
也正如吴晓波老师所说“在2020年,不看直播,不做直播,那就是白过了。”但为何他的直播带货首秀竟然大翻车?

我想这绝对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直播表现:毕竟这是吴老师的第一次,直播的镜头感、带货话术、观众互动都很难做到完美。虽然吴老师作为公众人物曾无数次公开演讲过,但直播带货的感觉和演说的一定不同:一个是分享,一个是圈钱
2、直播本质:直播电商的本质其实不是直播,而是商业。商业就要讲究“人、货、场”,吴老师虽然自带网红流量加持,但“货”和“场”可能前期思考的很少
3、选品逻辑:没有最好的选品,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和自己的人设调性匹配,才是最好的,消除用户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从而产生信赖成交。而吴晓波老师这次主要带的是奶粉品类,一直没搞懂财经作家带货奶粉有什么优势
事实证明,带货是个专业技能。一场成功的直播带货,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对商品的熟悉度、人与商品的匹配度、前期造势.......不是所有明星、名人,都能把粉丝数,影响力,直接转变为销售额。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或个体小IP来说,直播或短视频,去做了,去尝试了,我认为就是成功。不管是传统大V还是小白,想玩好直播&短视频,都逃不出一万小时定律。尤其像直播这个偏实操的技能,经验都是靠边实践边总结出来的。想想李佳琦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就不难理解了。

先完成再完美,先去做。
所以,我们普通人前期就不要计较自己内容干不干,妆容美不美,点赞高不高了,反正就是“自嗨”,只要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就行。
很多问题是在坚持中解决的。而不是在第一次尝试中就都能发现,并能在第二次直播就完全解决的。我认为秋叶大叔的直播经验已经够丰富了,但是继续做,继续会发现新问题,只是“问题”的段位越来越高而已。
这一类直播我给的建议只有两个:一个是:去做;一个是:坚持。如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技巧的话,那就是“蹭热点”。对于流量少、品牌弱、没人气的素人,热点是最容易也是最便捷曝光自己的免费渠道,不好好利用就实在可惜。何况大V们也在实时跟进热点,你有什么理由放弃?
但也不是所有热点都适合拿来“蹭”,比如政治敏感话题、戏谑历史人物、违背公序良俗、未经确定的负面新闻及各种谣言。

最近也在学习“扒号”,发现那些在直播短视频领域玩的炉火纯青的人,并不是简单靠某个所谓的技术或技巧盘活的,而是真正融合了自己前期大量的积累和坚持。拍短视频搞直播如此,任何一项技能都莫过于此吧。
眼睛的镜头感、面部的镜头感、身体的镜头感带来的眼神、表情、手势、肢体动作、站位、动作串联,和内容、声音的结合,你说这些不靠刻意练习,还能靠什么?
还有内容的层次、逻辑、节奏,让别人能够清晰的听懂你在讲什么,而且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抑扬顿挫,回味无穷。你说这些不靠刻意练习,还能靠什么?

现在的短视频平台,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视频号,对于号主都有一项很严格的考核标准就是:完播率。也就是指完整看完整个视频的人数比例。如果你不能在5秒内抓住用户眼球,如果你不能借助演和讲让用户看完整个短视频,那么你的完播率就会持续走低,系统能够推荐的用户量也就越来越少。
另外,相信大家在做短视频或直播中都会影响发挥的一个点就是: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包括我在内,就是放不开。平时在熟人面前谈笑自如,到了镜头前就不自觉板着脸,好像别人欠你钱似的。
归根结底还是“心魔”在作怪。秋叶大叔曾经分享,他面对镜头为什么能够如此淡定,因为他说他一上去就知道有人骂普通话,所以反而无所谓了。你看,心态有多重要啊。当然,自己也在这条路上疯狂试探,不断探索,有几条前人经验分享给你:
看镜头,找和家人说话的感觉,还有就是你的稿件不要太书面,需要进行多次打磨,改成别人听得懂的人话。内外兼修,多尝试吧。

虽然都很难,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直播短视频,但是我知道,如果你失去勇气挑战新鲜事物,那么你马上就会被勇敢的后浪冲走。我们只有拥抱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