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笔记 | 为期一周的线上教学岗前培训 0710
今天是周五下午四点半,距离训练开始已经过去了六天。
准备来复盘一下这次的“岗前培训”。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通过终面,但感觉提前做一次整体的回顾还是很必要的。这家线上汉语培训机构注重汉语的沉浸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我从前完全没接触过,算是一个挑战。
以下是整个培训期间的倒叙总结。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体会到了,对于机构老师来说,授课和教学同样重要,因此培训的一部分时间是以留住学生、增加生源为导向的。
这里只总结与教学相关的点。
周四
今天的磨课主要关注:姓名介绍、转盘(即对学生水平的初步评估)、拼音教学、整节课的总结,以及最后的家长沟通。
在初次体验课的自我介绍部分,老师的名字和小朋友的名字,都要以汉语拼音加声调的形式,写在PPT上。在自我介绍部分,教师允许用简单的英文,先询问英文名,在进一步询问中文名。
进行完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可以对画面右端的工具部分进行英文介绍,这些都是上课时游戏活动需要用到的工具。但是,介绍的语言必须简介,可以用简单的祈使句。比如Can you see the tools? The right side? The third one? Click!
在自我介绍结束、工具部分介绍结束后,可以对老师自己的日常指令进行介绍,可以以图片的形式,手势配以英文+中文。最后,也要简单地表明自己的要求。比如when you can take a rest, when you can ask for more questions, when you can run away from the computer or ipad.
培训老师对于自我介绍环节的磨课:
1 自我介绍时,虽然能够、允许说英文,但前提是也要先用中文进行完整表达。在学生表明自己听不懂的时候,再用英文进行简单复述。先用中文开启介绍,这样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初步评估学生的口语。
总结:如果孩子没有用中文进行反馈,那么再用英文复述同样的话。前提:中文已经重复了两到三遍,每一遍都要加上夸张、充分的手势、动作进行辅助表意,如果还是没有反应,那么就用英文。
转盘部分 "let's play a game!!!"
转盘部分本质上是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的测评,但为了增强趣味性,所以以转盘游戏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激励,让学生有兴趣继续用中文输出。一定要注意体现出转盘部分的游戏性。
转盘环节的每一个问题,用中文问两遍,同时加以充分的手势、动作,甚至是拟声词。对于较难的词,可以采取先说词语,再成句。转盘部分也是以完全中文为前提,学生的能力实在不足再用简单的英文辅助。
转盘结束后,又一个简单的解锁单元的流程示意图,这里可以简单的以一句英文过渡。today, we will help XX find the key and unlock the treasure!
拼音部分的磨课:
拼音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小朋友的口腔肌肉,让他们有一些汉语发音的"感觉"。因此,拼音教学在本次沉浸式教学过程中不重要。有的家长会担心拼音和华裔小朋友在学校中学习的英文自然拼读有冲突,因此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拼音部分可以跳过。
拼音教学只存在于前八课。教学时,不必过分纠正孩子的发音,关注口型和舌位,在演示时尽量张大嘴巴,将发音夸张化。同时,老师的示范是必须的。PPT上的演示图片一般都是动画,因此,教师可以自己先演示一遍动画中的情境,给小朋友加深印象。英文不用,只靠手势和图片。
同时,在前几课中,应该加强学生对老师指令语对熟悉度。先用中文说,配以固定、形象的手势、再用简短的英文解释一遍。任何的游戏环节,都需要给孩子进行直白的解释,配以手势,暗示学生这是游戏&练习环节了。游戏开始之前,老师必须进行示范。游戏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对语言点的理解,因此游戏可以玩两遍,第一遍老师主导,第二遍学生主导。
下面是对周三的复盘。
对于初级语言水平、年龄较小的华裔学生而言,沉浸式教学中纠音是很必要的。但是,纠音的次数不可以多于三遍,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致容易减弱。
沉浸式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不讲理论,不用媒介语。通过示范正确词语、句子,通过手势、动作、情境、拟声词等促使学生理解,以及纠正错误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实际语境下、实际表达中正确的应该是什么,然后逐渐强化语感。
周三培训中提到了小孩子学习的八大智能,即不同的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听说读写,对于不同的方面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要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孩子的潜在敏感点。
周二
周二的培训没有磨课,没有很多教学指导,讲了很多教务问题。
比如对学生首次课表现的反馈。课堂表现和教师建议的部分是有关联的。
课堂表现是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评价(正面、负面),而教师建议则是在课堂表现的"负面表现"下,对所发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所以,假设课堂表现、家长反馈都有四点,那么两部分的每一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对于国际版一级学生PPT的扩展。
所谓的扩展不是扩展新的语法点、词语,而是扩展"运用",引导学生如何用本课的语言点,进行运用。比如,在第一级的第一课,有"我爱XX"这样的句型,也有"爸爸、妈妈、家"这样的目标词,那么"扩展运用"就是,除了"我爱XX",还可以说"爸爸爱XX""妈妈爱XX"。
这一天也对沉浸式教学中的教学指令作出了限制。比如,像是"他是什么""这是谁""跟我读",这一类完全不需要英文,可以直接以肢体语言+在PPT上的圈画进行引导。
关于游戏环节:所有的游戏都是为了巩固知识点。游戏结束了之后,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在整个教学初期,由于语言沉默期的关系,孩子的听力会比口语能力发展更快,所以一开始可能在"说"上容易受挫。因此,游戏一般都要先由老师进行示范,示范一组或者整组游戏,然后第二遍再重新玩,这次以学生为主导。
关于chunk reading:拍手辅助,韵律辅助。
周五
现在是周五的晚间九点半,就今天最后一次教学培训进修回顾:
整体来说,这家教学中心的沉浸式教学注重:主题讨论、整句输出、老师引导+学生主导,以及课程游戏化。在单元主题、课文题目页面,给予孩子自由的话题讨论时间。老师问,学生答,答要尽量完整。
所有的框架性文字出现之前,一定要引导孩子先表达:图中有什么,在做什么,继而引导学生尽量说出与框架性文字类似的语句表达,然后呈现框架,带读。打开对话框之前需要引导,引导的问答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提前告知学生框里的句子,这是一种被动学习。
讲词汇时也是一样的顺序,由视觉逻辑(图片、动画),有教师进行引导,转向语言逻辑(这是什么词),然后进一步加入语境(在哪些场合、哪些句子里我们可以用它),这样的语境加入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提问,问题中有目标词,学生呈现完整回答,回答中必须有目标词。在讲词汇时,要用本课的固定句型。要考虑学生自己的水平,如果水平较高,那么可以适当呈现变换后的句式,如果属于低水平,则不要。
虽然国际版教学中对汉字书写的要求不高,但在教授时,笔顺、结构、组词,一个都不少,给学生留下印象,了解即可,不要求掌握。认字范围和写字范围不一样。国际版的教学目标一定有认字,一定有写字的活动,但是不一定要求会写。
周一和周日两天的培训与教学关系不大,省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