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泊霆禅读《道德经》,第三章:如何做到“则无不治”?

(本文共4000字,阅读需15分钟)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人都把这句话都理解错了”,一次家庭读书会上,我儿子突然领悟,“人活着如果不能修为自己,那天地都不容你。” 修为自己,其实就是本章的一个主旨。很多古句流传下来,往往变得“面目全非”,就像很多人解读《道德经》,以为老子无为,其实根本不明白什么才是无为。

老子所处的时代周朝末期,物欲横流,各种刺激人的欲望不断出现;礼崩乐坏,人的私欲开始膨胀;诸侯割据,因利而结,为利而战。 现在社会不也是物欲膨胀吗?商业不择手段淋漓尽致;像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不也是一种商业上的战争吗?西方精致利己主义,影响我们几十年。

其实老子并不是让大家无欲无求,他所讲的无为而治,是取天下常以无事,“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领会透了《道德经》的前三章,在企业管理、社会为人处事和家庭关系上,其实都已经是足够用了,前三章是基础,以此基础,才能化生万物。

禅读《道德经》,主要以分享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为主,仅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启示-:人——私欲——明争暗斗——走向衰亡;人——利他——互利共生——长治久安。1、仅仅追逐名利只会欲壑难填2、修为自己,天地都来帮你3、管理的根本在于为无为则无不治

-扭扭神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第三章第一句就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我们听到的向来是尊贤重能,但老子却说不要崇尚贤人? 其实,这句话背后有更深的洞察:推崇“名”,人们就会过度地追逐虚名,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很浮夸,助长了这个沽名钓誉的行为;难得之货引发了利益之心,盗窃的根源在此。商业上很多诈骗、欺骗、过度的商业行为,由此而生。

如果没有那么多看得见的欲望、诱惑,人的心就会回归淳朴。这几十年西方的物质享乐主义,已经渗透人心,将很多传统美德破坏的淋漓尽致。如果整个社会都唯利是图,那如何有幸福安定的生活呢?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仿佛就是由各种各样争斗铺就而成。朝代更替、兴衰轮回,屠龙的勇士最终成了恶龙,继续被下一位勇士取代。 物质过剩的时代,也是最容易滋生欲望的时代。从小,教育和家庭就向孩子灌输“要考名牌大学、升官发财”的观念;针对企业的培训教育、商业模式战略设计、团队绩效等等,这些又何尝不是在助长名利之心呢? 据一份针对95后年轻人的职业报告,80%以上的95后,都想着做网红,他们认为,网红名利双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深刻的问题:做人做事背后的动机和愿力已经偏离了轨道。过去的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中国有句古语:利令智昏,完全逐利的企业我见过很多,结局都不是特别好。庄子云:“嗜欲深者天机浅”、“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想要得到什么反被这所得而困,这能算有所得吗?
一个人,只有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宁静沉思,才能具有大智慧。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贪声色、贪权贵、贪钱财,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

据说这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鸟,因互相争斗双双掉入池塘,最后被两个小孩儿用网捕捞上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现在的社会,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这种无序的恶性竞争实在害人害己。
从中医上来讲,好争斗的人“金”气加重,秋天的肃杀之气,会使肺部受到损害。另外金克木,木就是肝,也会让肝产生问题。金气过重的人,会有很强的主宰欲和控制欲,杀气也会重,一定就会伤肝,伤肺。

中医说:仁养肝,仁慈的人,通常气血通畅,自然就长寿。养生的关键就是养生生不息的肝气。但是控制欲和主宰欲,是不可能永久实现的,尤其是在这种时代的变革期。实现不了,接下来就会产生悲凉之气,身体也受伤了。
其实,有欲望并没有过错,错只在于嗜欲过深。嗜欲深者,目光短浅,智慧狭小。不以物喜,少一点物质的欲望;不以己悲,少一些名利的强求,内心便是云淡风轻,方显风骨。隐于市,虽有荣观,却能燕处超然。

-风骨铮铮- 天地之间有一不可衡量永恒的元素,只有具有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这不是秘密。——李嘉诚
名、利、欲,这三个问题从古到今为难了多少管理者?企业管理的通病,就是人难管,人心更难管,正是绕不开这三个字,那么该如何来解决呢?


我们常说上行下效,企业的治理关键在管理者,管理者以身作则,做到虚怀若谷、修身养性:弱化自私自利的欲望,强其骨在于树立起做人的风骨。 管理者修为自己、躬身实践,才能感化员工,减弱自私自利的思想,那样小聪明和阴谋诡计也会减少。最后带来管理的最高境界: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个人送上了自私的轨道就等于毁了他,因为自私和老子所讲的自然大道相违背。每个人都承载着天赋使命,我们却丢却了天赋,只是为了满足私欲,尝尽苦头,何其可悲之事。 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学了很多东西,可是他的心并不宁静呢?因为我们给予他的全是利己的方向。利己思想,短期可能会有效果,但会长期处在竞争的思维中;物欲横流的追逐,不择手段的索取,最终导致了精神的贫瘠。
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利己的欲望,确实可以在创业阶段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企业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要么,和竞争对手针锋相对,在摩擦和争斗中两败俱伤;要么,在傲慢和欲望中自我膨胀,忽视内部员工的努力和贡献,失去人心。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我们生命中的每件事情,都是造就此时此刻的我们的原因。真正的富足不是向外索取,而是要向内生发;所以老子让我们虚争强好胜、被利欲驱使的心;弱追求功名利禄、外在浮华的执念。
做事,如果有很强的功利性,会很难成功。近年来很多企业再谈转型,但为什么成功的很少?你的企业的转型是否出于深思熟虑,还是因为利益和欲望而贸然推进?只有减少做事的执念,才能塑造自身的风骨。


《文心雕龙》对风骨的描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词,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正,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风骨是灵魂的体现,如孟子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企业获得真正的成功,首先不是考虑赚不赚钱,而是要明白自己身负重大使命,投身于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一个伟大的事业。这才是利他之心的关键。
-心存至善,水到渠成-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华严经》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因自己的私利而损害他人,留下后遗症。你可以取得天下,但是你的做事手段却不要去伤害别人,很多人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导致身体多病、家庭不和,后遗症层出不穷;很多企业的管理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后遗症的反噬造成的。
老子讲: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其实圣贤,他们从来不想着去治理别人;他永远都是反求诸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对内为主。不像西方的管理,总想着管理、治理别人,法令繁杂,成效却不高,而且永远没有尽头。

“为无为”也可以理解为,为大众、为社会、为天下谋幸福。了无私心则内心无为,则无不治。如果有这样的领导者,哪个老百姓不拥护他呢?这样的企业谁愿意让他倒闭呢?这样的企业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 一些有胸怀,有格局的企业家,他们能取得天下是一个很自然的事,并不是刻意争夺回来的。老子一早就发现: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企业经营中一切的祸害都是因为自私自利而来的。


稻盛和夫出身平凡,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赤手空拳创办京瓷和KDDI的他,在日本被称为“经营之圣”。更传奇的是他仅用一年时间,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也是世界航公司的最高利润。 稻盛和夫为什么能在三年之内挽救日航,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正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为。就是修为自己,以利他之心去奉献的精神。 “利他”,并不是损己利他,恰恰相反,正因为自己“想要富裕”,就应该体会到对方和周围的人同自己一样,“也想富裕”。人同此心,因此要考虑如何让对方同自己一样,也能高兴欢喜。
稻盛和夫一直再反复检视自己是不是纯心至善、了无私心。当人秉持一颗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之心时,人生就充满了挫折;当他从中获得感悟,开始主动驾驭自己的心灵,在利他的方向上努力思考和行动时,人生就进入了正向循环。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如果你做事动机是善意的,事情自然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动机是利己的,或者是邪恶的,那么不管多么努力,事情都无法顺利推进。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这是稻盛的人生法则。 任正非在和青年干部座谈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历史上,聪明的人都走了,留下来的人都傻。我傻,你们也傻,大家一起傻,正是这一批傻傻的华为人,把华为从一个小公司带向了世界级的公司。

声浪理论的原点区域,强调的就是企业家的这种个人修为,《道德经》第三章从内而外的,将企业家的个人修为讲明白了。

贵贱不分,高下平等,虚心敦厚,人心自服。老子最终希望人心归厚,社会自然会安宁,企业也会安定团结。没有对人生有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就无法对《道德经》生起信心。纵观一下企业现状就知道了,能够坚持利人的把企业做向未来的少。这种依道而行是对人性的考验和磨炼。 我喜欢禅读《道德经》,何为禅读?放松下来,用心去读,不须思考。字字心念耳闻,亦可唱颂,不疾不徐。每日一章,一日三读。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个人要成就需要经历八十一难,刚好《道德经》亦是八十一章,助你一路上降妖除魔、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