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拍照的人

文/金泽香
照片之用,在于凝固某个瞬间。
瞬间需以照片的形式留存么?未必。
若不是编辑前来问照片一事,我尚未意识到已无近照可奉。更勿说看来自然的游玩照。我很少拍照,曾经也热衷留影,后来兴趣寡淡。一则摄影技术不佳,二嫌导出留存之过程麻烦,三是不愿被“去一个景点得拍照”的想法束缚,四是未必有多少时间、空间与人,值得以定格的形式复刻。
拍照的意义,说到底是为了怀旧吧。记忆总会偏差,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认识某人、吃了何种美食,感于快乐的瞬间易逝,随手咔嚓一下、两下,只要手机有电,能拍多少是多少。
待之后忆不真切时,拿出照片怀想,看看过去某一时刻的自己,也许连那天的一阵风都能勾连起。
可是有什么用呢。歌里唱,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云淡风轻的杂绪,化为一只只羽毛,它们不断累积,渐渐将过往拼成一片银晃晃的白。旧日尚在,欢颜仍存,只是再难品出昔日滋味。此时方知,就算不曾淡忘,滋味亦会淡去许多。这样的照片留有何用,思来想去,点击删除,权当释放存储空间。
自然有些重要时刻,不得不拍照。其实,拍照之根本,在于拍照者害怕自己会忘记,相较记忆之不牢靠性,照片才是事实的明证。这种记得,从一开始便是暗暗发下的誓言:记住,不可忘;假若记忆欺我,不怕,还有存照。它注定不是日常的,而是深情的,稀少的,是不可忘却的。它已然超越照片本身之功用,承载了一份深刻、秘而不宣的情感。
除却个人生活照,近年常见的一类照片是商业人士自信昂扬的宣传照。
既是宣传照,免不了有既定的动作,他们大多双臂环抱胸前,显出蓄势待发的样子。久之,因见无数雷同照片,不免生疑:到底是谁规定此姿势为成功人士拍照必摆,难道不可有其他动作么。
我想有是有的,只是大家习惯于效仿,人云亦云罢了。此类照片,无个人情感和审美,而是品类化的复制。看,被规训的拍照,显得多么无趣。
照片以图像之形式,成为一种表达,它弥补语言所不能尽述的状态,包括视觉效果。
最接近被拍者真实状态的照片,我想属证件照无疑。我自小没什么童年留影,但是有一系列证件照,托赖它们的存在,我得以回顾幼时的模样。
小学毕业那年,戴着大大的眼镜,脖上挂着一枚钥匙,眼神怯怯的。中学时扎着马尾,主动摘去眼镜,对着镜头微笑,我那时比小学活泼很多。大学时,短发衬衣,年轻人还未步入社会,提早扮成大人的样子。现今身份证的照片,看着还算年轻,那是曾经最瘦的时候拍的。现在的我,最近一次证件照摄于三年前,笑容恬淡。将一系列证件照摆在一起,差不多可串联起我的前半生。比起有的人,自小拥有一堆照片的人来说,我是十分乏味的,等到自己掌握摄像机,我仍不愿成为镜头中的人,如此想来倒无甚遗憾。
唯一麻烦的是,各种场合所需照片不一,尤其像文前某编辑提出“自然点的生活照”,人家理所应当认为这年头谁还没张得意的生活照,而我确实没有,刊文何需刊照,或者:非生活布景的证件照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