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類學刊》第1-90期目錄索引
第91期(2019.12)
本期封面與封底
研究論文
洪廣冀 「蕃地」開發、「蕃人」控制及臺灣原住民族群性 的展現:以蘭陽溪中上游地域為中心(下篇)
江芝華 蘭陽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地關係的糾葛:以宜蘭縣丸山遺址為例
Sasala Taiban、Jun-lin Chen、Yuan-hsun Sun Whose Feathers? Changes and Conflicts in the Use of Mountain Hawk-eagle Feathers among Rukai Communities in Taiwan
書評
張廣東 「檔案」和「體驗」:歷史過往中的日常生活與社會關係:
讀《紙路——中國西部和西藏植物探索的檔案與體驗》
林孟瑢 Book Review: Ching-Kwan Lee. 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 Politics, Labor,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Africa
第90期(2019.6)
本期封面與封底
研究論文
洪廣冀 「蕃地」開發、「蕃人」控制及臺灣原住民族群性 的展現:以蘭陽溪中上游地域為中心(上篇)
吳牧錞 攝影測量法在考古學舊社遺址研究與空間 分析中的運用:以高士排灣Saqacengalj為例
李威宜 檳城遺產行動的公民想像
潘怡潔 流動的邊緣性: 檳城姓氏橋與「海墘」意象的轉變
書評
林開世 特約書評導言
黃宣衛 族群主流化與個人化族群性之間-評黃應貴主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 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化下的族群性》
王甫昌 回覆黃宣衛教授的書評
黃應貴 書評回應
第89期(2018.12)
專號封面與封底
一般論文
王梅霞 轉化、交織與再創造︰賽德克族的宗教變遷
王冠文、李坤修、陳光祖、飯塚義之、Caroline Jackson 由舊香蘭遺址玻璃質遺留的原料及工藝談玻璃珠的交換
洪廣冀、何俊頤 自然資源治理與原住民部落發展:後發展與後人類的視角
書評
黃舒楣 Mapping Chinese Rangoon: Place and Nation among the Sino-Burmese,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6
陳韋辰 林承緯著《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台北:玉山社。民國107年
第88期(2018.6) 「與人類學共舞」專號
專號封面與封底
專號論文
林瑋嬪 專號導言:與人類學共舞
紀蔚然 閾限概念與戲劇研究之初探
呂心純 時空流轉下的緬華革命樂舞
許暉林 物、感官與故國:論明遺民董說《非煙香法》
李仁淵 在田野中找歷史:三十年來的中國華南社會史研究與人類學
書評
林開世 特約書評導言
徐進鈺 《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體現》新書討論會
夏傳位 IFRS:回覆徐進鈺教授
吳宗昇 對徐進鈺教授評論的回應
蔡侑霖 「無常空間」的潛在社會及公共意義
鄭瑋寧 圖示式金融權力運作之外的主體、情感和慾望:回應徐進鈺教授的評論
黃應貴 回應與反響
第87期(2017.12)
一般論文
陳怡君 儀式遺產、社會想像與地方認同:以屏東萬金聖誕季為例
許家琳 對於古希臘紅色人物陶器表面之黑色點狀突起的材料與燒製過程的一個提議
郭素秋、鄭玠甫、黃鐘、林柏丞、胡植慶 空載光達技術在台灣山區舊社考古學研究的應用:以排灣族文樂舊社 為例
陳維鈞、陳珮瑜 籬仔尾遺址出土動物遺留及其空間分布初探
書評
賴奕諭 決定自己是誰,是當下而非對於過去的探求:評雅斯圖堤《依海之人》
第86期(2017.6)「網路‧人類學」專號(二)
專號論文
林瑋嬪 導言 網路‧人類學(二):個案研究
劉子愷 移動的網絡社會性:佤族青年的手機連結、敘事與網絡
黃厚銘 「真實」的復歸:擴增實境遊戲Ingress社會文化意義之分析
葉德蘭 良言傷人,六月亦寒:臺灣反對同性婚姻網路言論探析
蕭季樺 「盜版者就是盜火者」:字幕組網路社群之禮物文化
專題論文
陳文德 隱藏的神恩:神恩復興運動(神聖同禱會)在卑南族天主教發展之研究
書評
曹家榮 《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書評
黃應貴「地方社會」評論集
林瑋嬪 特約書評導言(一)
吳泉源 特約書評導言(二)
黃宣衛 書評
楊弘任 書評
黃厚銘 流動媒介與脫域的認同
黃應貴 回應與反響
第85期(2016.12)「網路‧人類學」專號(一)
專號論文
林瑋嬪 導言 網路‧人類學:網路、社群與想像
林瑋嬪 線上馬祖:網路社群與地方想像
鄭芳婷 數位離散與酷兒想像:以拉板、彩虹山莊與Queerology為例
邱誌勇 實體與虛擬的並置參與:當代自造者運動的社群集結與想像
一般論文
李政益、陳瑪玲、林立虹、Peter Ditchfield、王珮玲、林秀嫚、A. Mark Pollard、羅清華、蔡錫圭 從人骨和獸骨之骨膠元碳與氮穩定同位素組成看圓山文化人的攝食特徵
葉長庚 更上半層樓:卑南遺址出土石梯之研究
書評
劉斐玟 書評: 敘說越界:緬甸雲南移民的故事
趙彥寧 書評: 恐懼混亂、慾望正常:新自由主義政體與北京拉拉的自我治理
第84期(2016.6)
陳瑪玲、陳珮瑜、林宜羚 技術選擇取徑再探陶器製作體系:以台北盆地幾個史前文化為例
吳偉鴻 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考古遺址預測模型的案例
林開世 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
方怡潔 市場化的青春:青春作為中介移民打工的社會機制
劉堉珊 印度流亡藏人苯教信仰者的邊緣化處境與生存策略
謝禮曄 以外圍為中心看古代社會之間的關係—Ancient Central China評議
第83期(2015.12)「社會運動中的人類學介入:香港佔中」專號
趙彥寧 導言
項 飈 直面香港:群眾運動中的民主訴求與政黨政治
黃舒楣、伊 恩 撐起雨傘的非常城市:遇見他者的閾限空間
葉蔭聰 直面黨國權力:回應項飈的「雨傘運動」論述
陳浩乾 「群眾」和「黨」:中國革命話語進入佔領運動論述
項 飈 回應與反響
林瑋嬪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特約書評專欄
蔡英俊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書評導言
蔡彥仁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書評
蔡怡佳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書評
黃應貴 回應與反響
第82期(2015.6)「臺灣人類學者的中國探索:以宗教與親屬為例」專號
張 珣、陳文德 導言
張 珣 媽祖造像、挪用現象與「標準化」問題討論
張文玉、林瑋嬪 仙姑、台商與廟宇經理人:新時代的廈門土地公廟
王乃雯 社會網絡關係的想像與實踐:以作為「跨境民族」與「天主教徒」的滇東南Hmong人為例
李文窈 親屬、族群性與地景:從中國雲南普米族人的「根骨(ɻu35)」談起
顏學誠 酸的輪廓:變化中的身體感
第81期(2014.12)
陳有貝、趙綺芳 導言
陳有貝 琉球列島與台灣史前關係的再研究:從古代地理意識之角度
盧柔君 琉球先島群島下田原期與台灣東海岸花蓮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文化內涵探討:新資料及技術選擇觀點的嘗試
趙綺芳 儀式、展演與文化:以琉球群島八重山竹富島種取祭為例的研究
吳叡人 沒有民族主義的民族?:伊波普猷的日琉同祖論初探
謝竹雯 所謂和平:沖繩反軍事基地社會運動的再思考
陳伯楨、張齡方、詹大千、張智傑 從空間分析看昆明羊甫頭墓地的社會結構
林瑋嬪 《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特約書評導言
章英華 從家庭變遷為社會把脈:評述《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
趙彥寧 在地知識與全球理論的勾連關係:「家」的基進化可能
黃應貴 回應與反響
第80期(2014.6)
黃宣衛 導言
官大偉 原住民族土地權的挑戰:從一個當代保留地交易的區域研究談起
王梅霞 從waya看資本主義的轉化過程︰一個賽德克部落的經濟變遷
陳文德 文化產業與部落發展:以卑南族普悠瑪(南王)與卡地布(知本)為例
劉璧榛 從祭儀到劇場、文創與文化資產:國家轉變中的噶瑪蘭族與北部阿美之性別與巫信仰
鄭瑋寧 現代性下愛的實踐與情感主體:以魯凱人為例
李威宜 族群展示的反思:後威權臺灣的觀察
Hsiu-man Lin, Kun-xiu Lee, Mei-chen Yeh, Chiang-cheng Chen,Hsiu-chen Lai, Mei-tsu Liao, Shu-fang Chen The Pathology and Dental Morphology of Neolithic Burials from the
Wu-Shan-Tou Site, Southwestern Taiwan
第79期(2013.12)慶祝《考古人類學刊》創刊六十週年
「GIS 在臺灣考古學的運用」專號
陳瑪玲 慶祝《考古人類學刊》創刊六十週年:編者的話
陳瑪玲 專號導言
江芝華、劉益昌 宜蘭縣丸山遺址內部空間配置初探:地理資訊系統的運用
劉亭攸 地理資訊系統在集域分析及地景空間的應用:以鵝鑾鼻第三/四文化
相遺址為例
吳牧錞 聚落空間與社會鄰群:電子運算考古學在排灣高士舊社Saqacengalj
的運用
柏小劍、龔德才、郭金龍、王博 山普拉墓地出土漢晉時期織金織物的分析與研究
陳瑪玲 特約研究報告:編者序
黃伯超 台灣北部Atayal 族及Saisiat 族頭髮顏色及頭髮形狀之研究
第78期(2013.6)
顏學誠 中國文明的反關係主義傳統
鄭瑋寧 衣飾、仿效與外貌的政治:以Taromak 魯凱人為例
陳怡君 慶典、聖像與地方形成:以屏東萬金的天主教社群為例
Chen-yang Kao Church as “Women’s Community”: The Feminization of Protestant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考古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 《 「文明」之路》特約書評專欄
林瑋嬪 《 「文明」之路》書評導言
陳文德 臺灣南島社會文化研究的里程碑:《 「文明」之路》的評論
林開世 黃應貴《 「文明」之路》一書的評論
鄭瑋寧 站在知識前沿,探尋理論化「當代」的可能性:評述《 「文明」之路》
謝國雄 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與「存在」問題:新時代、新可能與新學術
吳叡人 「Quo Vadis Formosa?」—黃應貴《 「文明」之路》的閱讀筆記
黃應貴 回應與反響
第77期(2012.12)
王冠文、王宇祥、邱斯嘉 鈣質砂摻和料和鹽的使用對陶器燒製的影響
謝世忠 菜單泡圈與新殖民者:寮國西方客的鄉愁觀光
蔡怡佳 從身體感研究取向探討臺灣基督宗教與民間宗教信徒之感通經驗
林文玲 跨文化接觸: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
徐大易 書評:Michael Szonyi: 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宋怡明 羅士傑譯 書評回應
第76期(2012.6)
趙金勇 導言
張光仁 考古資料的脈絡分析:以瑪瑙珠與硬陶甕為例談起
謝艾倫 淇武蘭遺址上文化層的外來陶瓷:一個歷史考古學的研究
趙金勇、鍾亦興 花岡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陶瓷消費
胡家瑜 臺灣南島民族玻璃珠飾品的跨文化分析比較:對於形式、價值與物質性的一些思考
黃應貴 序言:新世紀人類學研究的新挑戰
葉淑綾 World Anthropologies: 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ons within Systems of Power. Gustavo Lins Ribeiro and Arturo Escobar. Oxford, UK; New York: Berg, 2006. Pp. 341.
鄭瑋寧 人類學知識的本體論轉向:以21世紀的親屬研究為例
第75期(2011.9)
DJ HATFIELD Introduction
林瑋嬪 「鬼母找女婿」:鬼、三片壁、與貪婪的研究
Anru Lee and Wen-hui Anna Tang From the “Twenty-five Ladies’ Tomb” to a “Memorial Park for Women Laborers”: Gender, Religion,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Taiwan’s Urban Renewal
DJ HATFIELD The [Ghost] Object: Haunting and Urban Renewal in a “Very Traditional Town”
Laurel Kendall
Commentary
Enter the Ghost
邱斯嘉 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的建置與其對後期深化研究的效益
第74期(2011.6)
余舜德 導言
張 珣 日常生活中「虛」的身體經驗
簡美玲 煩悶、日常與黔東南高地村寨Hmub人的遊方
丁 亮 從身體感論中國古代君子之「威」
Ping-chen Hsiung More or Less:Marital Fertility and Physical Manag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余舜德
身體感與雲南藏族居家生活的日常現代性
郭奇正 上海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城市集居形式蛻變中的身體經驗
第73期(2010.9)
邱鴻霖 台灣史前時代拔齒習俗的社會意義研究:以鐵器時代石橋遺址蔦松文化為例(跨頁圖)
羅正心 病痛經驗與民間療遇:以萬年青健康中心為例
李舒中 精神疾病「病識感」(insight)的社會分析-一個民族誌的觀察
林瑋嬪 人類學與道教研究的對話:以「煮油」除穢儀式為例
第72期(2010.6)
羅素玫 文化認同、生態衝突與族群關係:由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傳統領域論述談起
屈慧麗、黃文樹、蔡衡 從惠來遺址出土遺物和古土壤形態探討台中盆地史前環境
黃嘉琪 祖先崇拜中的文化變遷:以大阪台灣人為例
Chen-I Kuan (官 晨 怡) A Reinterpretation of Maternal Requests for Cesarean Sections in Taiwan
鄭瑋寧 Michael Jackson: Palm at the End of the Mind: Relatedness, Religiosity, and the Real.
第71期(2009.12)「經歷巨變:戰火下的島嶼及其未來」專號
林瑋嬪 專號導言
江柏煒 軍事治理下的地方社會:以金門華僑網絡為中心之考察(1949-1970s)
宋怡明 戰火下的記憶政治:金門,1949-2008
林瑋嬪 邊陲島嶼再中心化:馬祖進香的探討
王梅霞 從「交換」看族群互動與文化再創造︰日治初期苗栗地區泰雅族的研究
第70期(2009.6)
Hoi-Yan Yau(邱愷欣),Heung-Wah Wong(王向華)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exual Ideal: A Case Study of Yuki Maiko`s Pornographic VCDs in Hong Kong
Hsin-yi Lu(呂欣怡) Place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Houjin, Kaohsiung
李安如 地鐵作為「文化親密」的空間:以臺北市大眾捷運系統為例
郭素秋 北投纜車陽明公園預定站考古試掘報告
第69期(2008.12)「當代南島社會的地景批判研究」專號
郭佩宜 專號導言
臺邦.撒沙勒(Taiban Sasala) 傳統領域的裂解與重構:kucapungane人地圖譜與空間變遷的再檢視
Jackson Hu(胡正恆) "Spirits Fly Slow" (Pahapahad no Anito):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Cultural Revivalism in Lan-Yu
官大偉,林益仁 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
郭佩宜 當地景遇到法律:試論所羅門群島土地的法律化及其困境
第68期(2008.6)
Mei-Hsia Wang(王梅霞) The Reinvention of Ethnicity and Cultur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tayal and the Truku in Taiwan
邱斯嘉,陳以琳,林君霖 由陶片岩象分析結果來看新喀里多尼亞史前Lapita 陶器的流通模式
黃宣衛,蘇羿如 文化建構視角下的Sakizaya 正名運動
江芝華 考古學的家屋社會研究
後藤雅彥(Goto Masahiko) 從沖繩考古學的現狀看與臺灣考古學的接點
第67期(2007.6)「食物與性別」專號
謝世忠 《考古人類學刊》新刊出版導言
張珣 「食物與性別」專號導言
林淑蓉 侗人的食物與性別意象:從日常生活到婚姻交換
劉璧獉 稻米、野鹿與公雞:噶瑪蘭人的食物、權力與性別象
張珣 文化建構性別、身體與食物:以當歸為
陳有貝 史前臺灣的兩縊型網墜與投網技術
Marc L. Moskowitz(林楓) Failed Families and Quiet Individualism: Domestic Abuse and Women's Strategies of Resistance in Urban Taiwan
Kai-Shyh Lin(林開世) 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Protect Indigenous Cultures: Critique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第66期(2006.12)「《考古人類學刊》半世紀66風華」專號
謝世忠 「《考古人類學刊》半世紀66風華」專號導言
陳瑪玲 由《考古人類學刊》看考古學在台灣的歷史留痕
謝世忠 認識、理解與建構─《考古人類學刊》的半世紀原住民研究
顏學誠 《考古人類學刊》中漢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劉益昌 台灣考古學與原住民研究
胡家瑜 博物館、人類學與台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形變化
陳有貝 大坌坑的生業模式探討─陶片矽酸體分析方法的嘗試
陳維鈞 台灣史前考古學的漁撈研究
Chun-rong Yeh (葉春榮) Image and History: A Taiwanese Village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孫寶鋼 臺海東海岸麒麟遺址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
陳靜文 編輯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1-66期目錄索引
第65期(2006.6)物與身體感專號
余舜德
顏學誠 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專號」導言
張 珣 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
林淑蓉 食物、味覺與身體感:以中國侗人的社會生活為例
余舜德 市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荼交易中的陳韻
顏學誠 什麼是好荼?荼葉比賽的人類學研究
郭奇正 衛生、城市現代基礎設施與商品化過程中的身體經驗--上海里弄住宅的社會形構
第64期(2005.12)
余舜德 消費、感官經驗、與歷史意識:中國傳統民居家具在台灣
王梅霞 「性別」如何作為一套文化表徵:試論性別人類學的幾個發展方向
林淑蓉 藥物治療與身體經驗: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建構
林曜同 建構與分類:「南鄒族」Kanakanavu的族屬論述
連照美 新石器時代台灣南端的玉器--墾丁寮1931年發掘陪葬玉器之研究
第63期(2004.12)
張光仁 初論島嶼東南亞東部島群原史時代的貿易與社會經濟變遷:三個個案的比較研究
童元昭 標本採集收藏與帝國發展:以台大大洋洲民族學標本為例
陳瑪玲 Saqacengalj聚落模式與形貌:一個舊社的考古學研究
楊淑媛 想像國家:一個民族誌的研究
第62期(2004.6)慶祝宋文薰教授八秩華誕學術論文特刊(下)
謝繼昌 編者的話
胡家瑜 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
陳文山、宋時驊、吳樂群、徐澔德、楊小青合著 末次冰期以來台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遷
林瑋嬪 臺灣廟宇的發展:從一個庄廟的神明信仰、企業化經營以及國家文化政策的影響談起
容邵武 社區的界限:權利與文化的研究-台中東勢的個案分析
圖書論文評介
黃宣衛 語言、社會生活與田野工作:評介Maurice Bloch有關認知人類學的一些觀點
第61期(2003.12)慶祝宋文薰教授八秩華誕學術論文特刊(中)
謝繼昌 編者的話
顏學誠 先秦諸子與「陌生人」:一個社會秩序的研究
Paul Li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x Western Plains Languages
李子寧、 吳佰祿合著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佐久間財團蕃族蒐集品」的「再發現」及其意義
張慧端 雅美族傳統社會領袖的構成:船組、財富與親屬的作用
喬健 美亞的文化關業:一些個人的回憶、假設與例證
林文玲 台灣原住民影片:轉化中的文化刻寫技術
年度索引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六十期至六十一期目錄(2003年)
第60期(2003.6)慶祝宋文薰教授八秩華誕學術論文特刊(上)
謝繼昌 《慶祝宋文薰教授八秩華誕學術論文特刊》導言
連照美 台灣石器時代陪葬玉器「鈴形玉珠」的研究
宋光宇 從巫覡及相關的宗教概念探討中國古代出土資料
郭素秋 從日本「舊石器時代石器捏造事件」看日本考古學
陳玉美 考古學中人與環境關係的研究:以 Site Catchment為例
田野工作之簡要報告
李壬癸、 吳榮順合著 日月潭邵族的非祭儀性歌謠
第59期(2002.12)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特刊
謝繼昌 《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特刊導言
林文玲 視覺性與人類學知識的條件
Siu-Woo Cheung Appropriating Alterity: Liang Juwu's Writings on Miao Identity
陳堯鋒 遺傳變異在探討南島民族起源遷徙與演化上的應用
陳叔倬 生物人類學在族群分類的角色-以邵族正名為例
余舜德 打坐、日常生活與宗教實踐:從慈溪的個案討論一個民族誌研究的取向
陳有貝 花蓮縣芳寮遺址的調查與試掘
第58期(2002.6)
陳有貝 琉球列島與台灣史前關係研究
陳瑪玲 遺址內部空間分析-船帆石遺址
Nicholas Charles Theodore Tapp Engendering the 'Miao': Belonging and the Marginal
張珣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
顏學誠 修煉與身心互動:一個氣的身體人類學研究
王鵬惠 漢人的異己想像與再現:明清時期滇黔類民族誌書寫的分析
第57期(2001.6)
宋光宇 慈善與功德-以世界紅卍字會的「贛賑工作」為例
謝世忠 少年婚、文化、與傳統力量-一個花蓮太魯閣部落的例子
陳堯峰 美洲印地安人之起源:遺傳人類學研究資料之回顧
傅君 「Malayu」:台東縣嘉蘭村的合作勞動與洛神花生產
童元昭 「農村」社會分化初探:以展東長青村為例
第56期(2000.12)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守會特刊(下)
石磊 阿美族與畬族親屬制度的比較:兼論並系繼嗣制度的特性
張珣 婦女生前與死後的地位:以養女與養媳等為例
林瑋嬪 人觀、空間實踐與治病儀式:以一個台灣西南農村為例
邱韻芳 田野經驗、民族誌書寫,與人類學知識的建構-文本的比較分析
蘇裕玲 實驗民族誌、多重詮釋、與當代台灣的族群研究
林曜同 "Sharing of Substance"、過程與反省民族誌思潮-論蘭嶼雅美人「親屬」研究的一些新趨勢
謝世忠 人類學應是什麼?-當代台灣人類學的學院自評與民間反人類學論述
第55期(2000.12)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守會特刊(上)
謝世忠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討會》特刊導言
連照美 考古學的理論與實踐-卑南研究二十年
陳瑪玲 試論臺灣考古學理論應用與系統性知識建立的問題
陳維鈞 考古遺址形成過程研究-理論與應用
陳有貝 廣東南、北地區的史前文化差異-兼論台灣史前史的相關問題
朱正宜 從陶片遺址分佈探討遺址聚落空間配置之可行性及限制-以臺南縣道爺遺址為例
謝繼昌 從台大人類學系所藏凱達格蘭古文書談平埔研究
胡家瑜 器物、視覺溝通與社會記憶--賽夏族儀式器物的初步分析
第54期(2000.6)
宋光宇 科學與宗教-關於人類學宗教研究古典理論的檢討和展望
童元昭 大溪地華人的歷史敘事與「國家」認同
陳瑪玲 鵝鑾鼻III-IV期文化相的聚落模式與系統
余光弘 臺閩地區漢人民間信仰中「上身的」現象初探
陳有貝 台灣史前文化架構下的大陸要素
第53期(1998.9)
連照美 七世紀到十二世紀的台灣-台灣鐵器時代文化及相關問題
Cheung, Siu-woo "Miao Rebelloin" and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
張維安、楊凱成合寫 社會科學本土化的爭議-文化比較、社會邊界與社會實體
黃宣衛 『語言是文化的本質嗎?』-從認知人類學的發展談起
尹建中 資訊時代之文化變遷
Chen, Maa-ling What Dating Results Imply: Redefining the Separation of OLP Phase III and Phade IV, and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LP Phade II and Phase III
謝世忠、蘇裕玲合著 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
田野工作之簡要報告
童元昭 「赤山,萬金村」田野實習紀要
第52期(1997.6)
謝世忠 『人類學與民族史專號』導言
桑秀雲 試談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史資料及方法的問題
黃智慧 人群漂流移動史料中的民族接觸與文化類緣關係:與那國島與臺灣
謝世忠 國族-國家的建構、範疇、與質變:中華民國陸軍第九十三師的雲南緬泰臺灣半世紀
Rita Jing-Ann Chou An Anatomy of Feelings About Living in Old Age Instituions in Taiwan
許功明 原住民觀眾對科博館臺灣南島民族展示看法之研究
黃應貴 對於臺灣考古「學」研究之我見:一個人類學者的觀點
王嵩山 集體知識與文化重構:阿里山鄒人當代社會實踐之意義
崔伊蘭 人類學在臺灣發展的檢討與展望
譚立平、連照美、余炳盛合著 臺灣卑南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初步研究
第51期(1996.6)
李亦園 台大考古人類學系與中國人類學的發展
何傳坤, 姜鵬 中國東北更新世古生態環境演變與動物群的演替
謝世忠 兩個「族裔共同體」界定傳統的再思考:北東南亞與西南中國的跨國境新議題
D. S. Blundell Aestheic Ethos
余光弘 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階段與深度
Yuan-Chao Tung Tahitan Politics and Chinese Ethnis Revial
連照美 從Atogolan遺址到興昌遺址----論史前遺址命名之問題暨遺址調查簡報
蔣斌 反省式民族誌與社會學質化方法:二個研究傳統的文獻評述與討論
尹建中 少數民族教育:紐西蘭毛利人教育改革個案探討
胡家瑜 從民族學研究到異文化展示----由台大人類系「原住民物質文化」特展談起
連照美 本系新藏排灣族木雕標本
第50期(1995.6)
謝繼昌 大南魯凱族的神靈觀念
葉春榮 再思考Lineage Theory:一個土著論述的批評
王嵩山 阿里山鄒族社會與時序儀式
張慧端 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
周京安 台灣婚姻暴力----一個文化過程模式的探討
宋龍生 台北盆地樹林地區宗教團體的發展
王人英 北美客家親屬稱謂----文化與語言間之結構分析
宋光宇 綜論日據時代的五本善書
鍾柏生 卜辭中所見的芻牧地名
莊申 由「勢」的認定看漢、晉、南北朝書法與文學理論的發展
李匡悌 台灣南端的史前海岸適應:經濟學與生態學的研究途徑
陳瑪玲 理論與方法論在考古研究上的作用
臧振華 中國南端地區出土先秦青銅器的社會涵義
第49期(1993.12)
張光直 人類歷史上的巫教的一個初步定義
李亦園 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
莊英章 福建惠東婦女文化叢初探
石磊 親屬體系分類芻議
謝世忠 南詔、泰族類芻議
第48期(1992.12)
尹建中 從宏觀文化史論台灣開拓
宋龍生 中國習慣法中所認可的婚姻型態
謝繼昌 「老人茶」: 一個台灣農村的老人生活品質
周京安 「雙重困境」或「老年平等化」--美國加州奧克蘭市華裔老年人研究
謝世忠 形式資源的操控與競爭: 非漢族群政治運動的生成條件
謝世忠 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研究
崔伊蘭 人類學系民族學收藏之陶器
第47期(1991.12)
王崧興 台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
黃樹民 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民族學研究:兼談人類學與漢學
石磊 中國古代親屬體系研究的回顧與檢討
吳燕和 中國人類學發展與中國民族分類問題
陳其南 漢人宗族制度的研究---弗里曼宗族理論的批判
喬健 惠東的長住娘家婚俗:解釋與再解釋
謝劍 試論香港客家社團的本土化及其意義
黃應貴 Dehanin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
任先民 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陳中民 調解制度在中國社會的演進
嚴棉 中國語言人類學與社會語言學之研究
第46期(1989.12)
萬家保 中國古代青銅鏡的製造和它的透光效應
桑秀雲 晉人習鑿齒族屬芻議---兼論鑿齒與僚的關係
謝世忠 中國族群政治現象研究策略試析:以傣泐為例的探討
黃應貴 布農族的傳統經濟及其變遷:東埔社與梅山的例子
王嵩山 阿里山鄒族會所初探其變遷:東埔社與梅山的例子
呂理政 人體小宇宙漢人傳統宇宙觀中的一個概念及其實踐
張珣 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
第45期(1989.11)
芮逸夫 輔助我國邊疆民族流亡海外同胞推展文教工商事業之研究
杜而未 田埔阿美族婚喪與神話傳說
黃士強 北市圓山遺址第二地點試掘報告
連照美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發掘始末
臧振華 試論台灣史前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
卜道 斯里蘭卡儲水池分佈網考古抽樣計量研究
尹建中 中國大陸人口政策對家庭結構影響:一項人類學的觀察
第44期(1984.10)
謝繼昌 中國家庭在現代化中的角色
尹建中 學生社區態度研究報告(一)
曾振名 母系嗣系群的變遷---以貓公阿美族為例
杜而未 阿美族的故事與傳說
卜道 石與水
李光周 墾丁國家公園所見的先陶文化及其相關問題
宋文薰, 連照美 台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耳玦飾
第43期(1983.10)
尹建中 台灣宗親組織之變遷
曾振名 南王卑南族的遷移及其回饋
李壬癸 邵語的兩種方言
謝繼昌 第四核能電廠附近'陸上之生態調查'計劃檢討:一個初步分析
杜而未 瑪納問題的解決
李光周 墾丁發掘所引起之問題
宋文薰
,連照美 台東縣卑南遺址發掘報告(一)
第42期(1981.12)
李濟, 李光周 殷文化的淵源及其演變
杜而未 三皇五帝傳說
余錦泉 成功阿美族的體質
余錦泉 卑南阿美族的體質
連照美 台南縣菜寮溪的人類化石
洪秀桂 南王卑南族成年儀禮之分析研究
尹建中 卅年來中國大陸人口問題與人口政策:一項人口人類學的觀察
第41期(1980.4)
高去尋 殷代墓葬已有墓塚說
萬家保 戰紋鑑和它的鑲嵌及鑄造技術
王瑞宜 卑南族的織布和衣物
杜而未 凌空而飛的傳說
尹建中 研究都市人類學的若干問題
謝繼昌 塔拉烏馬拉親屬稱謂的形式分析
第39/40期(1972.11)(1976.9出版)
芮逸夫 賨人成漢李氏的族屬問題
饒宗頤 天問文體的源流---'發問'文學之探討
洪秀桂 南王卑南族女巫師
曾振名 從人類學的觀點討論蘭嶼雅美族的人口現象
余錦泉 長濱阿美族的體質
臧掁華, 黃增泉 台灣之古生態研究(六):台灣中部十八張,大邱園...的孢粉分析
李光周 中國史前小米農業的開始, 及中國史前史的回顧
石璋如 殷代地上建築復原的第三例
第37/38期(1971.11)(1975.9出版)
趙元任 中國語文裏節奏與結構的觀念
李壬癸 馬加音韻初步報告
張光直 中國考古學上的放射性碳素年代及意義
黃士強 玦的研究
羅香林 香港李鄭屋村漢墓之發現與出土古物
宋文薰, 連照美 台灣西海岸中部地區的文化層序
唐美君 埋葬儀式與社會規範---來義村葬儀分析
連照美 埴原和郎:人類進化學入門(書評)
唐美君 Robert T. Anderson:anthropology, a perspective on man
第35/36期(1970.11)(1974.9出版)
衛惠林 巴宰族的親族結構
楊希枚 論神秘數字七十二
李光周 再看鵝鑾鼻---台灣南端的史前遺址
黃士強 台南縣歸仁鄉八甲村遺址調查
臧振華 安陽殷墟頭骨箕形門齒的研究
王端宜 北部平埔族的木彫
朱維蘋 中央研究院所藏擺夷族衣飾標本
杜而未 排灣族的收穫祭
第33/34期(1969.11)(1973.9出版)
喬健 卑南族呂家社葬儀分析
唐美君 台灣排灣族來義村喪葬儀式之結構分析
林朝棨 金門復國墩貝塚遺址
林純玉 河南安陽殷墟頭骨腦容量的研究
許澤民 北美史前時代雷遺址出土骨骸的整理與分析
杜而未 排灣族的故事與神話
杜而未 排灣族的故事與神話
第31/32期(1968.11)(1970.9出版)
芮逸夫 中庸所謂教相當於西方的文化概念說
衛惠林 日本神道宗教中的圖騰文化要素
余錦泉 拔仔阿美族體質調查簡報
賈士蘅 台灣邵族之ABO血型
費羅禮 巴則海族的語言
杜而未 鄒族的戰祭
衛惠林 語言學家淺井惠倫教授逝世
第29/30期(1967.11)
包遵彭 民間年俗版畫
山道明 知本卑南族及其宗教
謝劍 馬遠丹社群布農族的生態環境及其人口與家族
連照美 本系新藏的關島考古標本
日文書刊所載有關台灣土著論文目錄(一)
第28期(1966.11)
陳奇祿 臺灣排灣群的古琉璃珠及其傳入年代的推測
林朝棨 概說 臺灣第四紀的地史並討論其自然史和文化史的關係
唐美君 來義村排灣族之離婚率與財產制度之關係 (英文 )
唐美君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排灣族民族學田野調查之步驟及方針
宋文薰 本系新藏蒙古戈壁出土的細石器
明末清初的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五次集會紀錄
清代中葉的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第六次集會紀錄
清末的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七次集會紀錄
王人英. 傅瑞德 追憶陳紹馨教授
宋文薰 杉原莊介 : 先土器時代(日本的考古學第一卷)
宋文薰 日本文化研究所報告 第一集
王崧興 日本民族學會 : 日本民族學的回顧及展望
杜而未 凌純聲 : 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印刷術發明
第27期(1966.5)
王人英 臺灣高山族的空間分佈
謝繼昌 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民族學調查簡報
張光直, 宋文薰 圓山貝塚碳十四年代更正
臺灣研究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臺大二十週年校慶文學院學術....
方志學和臺灣研究--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一次集會紀錄
臺灣的社會學和民族學田野調查工作--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二次集會紀錄
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三次集會紀錄
臺北南郊文獻及古蹟採訪--臺灣研究研討會第四次集會紀錄
王崧興 中國大陸古文化研究會--中國大陸古文化研究
第25/26期(1965.11)
凌純聲 卜辭中社之研究
杜而未 魯君僭郊辨證
呂承瑞 殷虛骨柶形制之分類
唐美君 民族學田野工作之翻譯問題與口語文學之採集
衛惠林 臺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
陳奇祿 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及會所制度(英文)
宋龍生 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
林宗源 大南魯凱族與來義排灣族的婚姻儀式
洪秀桂 南投草屯新豐里福老人家族形態和婚喪禮俗
第23/24期(1964.11)
張光直 .宋文薰 圓山文化的年代
宋文薰 .張光直 圓山文化的年代
陳瑞麗 戰國時代鋒刃器之研究(二 )
阮昌銳 港口阿美調查簡報
宋龍生 臺東平原的卑南族調查簡報
吳燕和 太麻里溪流域排灣族田野調查簡報
陳奇祿 本系所藏臺灣土著竹木器與天然器標本圖說(二)
柯思莊 記營埔最近發現的幾件巴圖石器
王崧興 李亦園等 : 南澳的泰雅人
第21/22期(1963.11)
李濟 黑陶文化在中國上古史中所佔的地位
余錦泉 臺灣泰雅族太魯閣群的體質
陳瑞麗 戰國時代鋒刃器之研究 (一)
吳燕和 太麻里區發現的史前遺物簡報
凌曼立 四川理番縣佳山寨史前拾遺
凌曼立 四川理番縣佳山寨史前拾遺
陳奇祿 本系所藏臺灣土著竹木器與天然器標本圖說
金祥恆 .鄭再發 追憶董同龢,董作賓兩教授
鄭再發 .金祥恆 追憶董同龢,董作賓兩教授
張光直 關野雄編輯 : 世界考古大系,第五卷,東亞先史時代
林宗源等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第19/20期(1962.11)
李濟 中國民族
余錦泉 臺灣秀姑巒阿美族之體質人類學的研究
蔡錫圭 臺灣布農族體型之變化與其生活環境及年齡之關係
衛惠林 卑南族的母系世族與世系制度
宋文薰 臺中縣番仔園貝塚之墓葬
芮逸夫等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第17/18期(1961.11)
芮逸夫 遞變的中國家族結構(英文)
蔡錫圭 關於中國人顱骨性別差異之研究
楊君實 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及大坌坑兩史前遺址調查報告
金祥恆 .董作賓 本系所藏甲骨文字
陳奇祿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五)
宋文薰 等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第15/16期(1960.11)
何廷瑞 臺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
陳朝棨 臺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他史學意義
喬健 臺灣土著諸族屈肢葬調查初步報告
陳奇祿 .唐美君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四)
李濟 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會際會議開會辭
凌純聲 近年來中國民族學之研究
董作賓 近年來甲骨學在東亞研究之成績
陳奇祿 臺灣人類學及其有關科學之研究與中美學術合作
張光直 石璋如 : 殷虛建築遺存
陳奇祿等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第13/14期(1959.11)
高去尋 安陽殷代皇室墓地
島田正郎 亞洲乾燥地帶的自然和文化
管東貴, 董同龢 鄒語調查報告敘說
蔡禎祥 桃園縣合歡泰雅族體質人類學之研究
謝伯淵, 陳以禮 臺灣苗栗縣錦水村泰雅族之手掌理紋的研究
杜而未 排灣族經濟生活的探究
陳奇祿, 唐美君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三)
王崧興 排灣群泰武鄉佳平社的家族
陳奇祿 貓公阿美族的製陶,石煮和竹煮
曹永和 臺灣文獻叢刊
楊雲萍 文史薈刊(第一輯)
楊君實 等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第12期(1958.11)
芮逸夫等 中國古代親屬稱謂與奧麻哈型的相似
廖述演, 張丙龍 臺灣臺中縣東勢地區泰雅族之手掌理紋之研究
何廷瑞 臺灣大學本省客家籍同學調查報告
陳奇祿,唐美君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二)
芮逸夫 等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第11期(1958.5)
董作賓 中國上古史年代
唐美君 臺灣土著民族之弩及弩之分佈與起源
陳奇祿 臺灣屏東霧臺魯凱族之編籃
陳奇祿, 唐美君 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一)
何廷瑞 布農族的粟作祭儀
杜而未 排灣族的歲時祭儀
陳紹馨 南亮三郎主編:人口大事典
何廷瑞 等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第9/10期(1957.11)
李濟 殷商時代的陶器與銅器
李濟 安陽遺址出土之狩獵卜辭,動物遺骸與裝飾文樣
衛惠林 北部布農族的二部組織
陳奇祿 日月潭的邵族社會(二)
李亦園 邵族的經濟生活
唐美君 日月潭邵族的宗教
鄭聰明,
余錦泉 邵族的體質
宋文薰 臺灣史前遺址出土的陶支腳
張光直 圓山出土的一顆人齒
宋文薰 蘭嶼雅美族之製陶方法
張光直 李濟:小屯陶器上輯
屈萬里 張秉權:殷墟文字丙編上輯
唐美君等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第8期(1956.11)
李濟 殷虛陶器研究報告序
陳奇祿 日月潭的邵族社會(一)
宋文薰, 石璋如 鐵砧山史前遺址試掘報告
何廷瑞 向林石棺出土之兩件罕見石器
張光直 花蓮南勢阿美族的命名儀禮與名譜
杜而未 R.Rahmann:Funfzig Jahre "Anthropos"
杜而未 J.Henninger:P.Wilhelm S. S.V.D.,Eine Biographische Skizze
芮逸夫 H.J. Wiens: China's march toward the tropics
衛惠林 T.Kano & K.Segawa: An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李亦園 C.J.Glacken:The Great Loochoo: A study of Okinawan Village..
陳奇祿 譚旦冏:中華民間工藝圖說
第7期(1956.5)
凌純聲 中國台灣與東南亞的巴圖石匕兵器及其在太平洋與美洲之分佈
陳奇祿等 邵語記略
唐美君 本系所藏台灣高山族之弩
陳奇祿 泰雅族的日常生活
倚松 Max Loehr:Chinese bronge age weapons:the Werner Jannings'...
陳紹馨 W.S. & E.S. woytinsky : World commerce & governments, ....
衛惠林 B. ter Haar: Adat Law in Indonesia;A.P. Elkin:social anth...
李亦園 F.M.Keesing:Social Anthropology in Indonesia: A.P.Elkin:...
宋文薰 新港社祭祖歌曲
第6期(1955.11)
陳紹馨 台灣的人口變遷
陳奇祿 等 日月潭邵族民族學調查初步報告
宋文薰 本系舊藏圓山石器(三)
唐美君 本系所藏阿美族盾牌之又一例
何廷瑞 屏東縣來義鄉排灣族之文身與獵頭
李卉 日月潭邵族的出生和育兒法
芮逸夫 Ralph Linton: the tree of culture
李濟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衛惠林 A.R. Radcliffe-Brown & D. Forde:African systems of kinship..
杜而未 Felix Speizer: Versuch einer Siedlungsgeschichte der sudsee
何廷瑞 有關台灣土著民族文獻目錄
第5期(1955.5)
陳紹馨 台灣的人口增加與社會變遷
衛惠林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民族學調查簡報
芮逸夫 等 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泰雅族調查簡報
宋文薰 本系舊藏圓山石器(二)
唐美君 台灣高山族的槍與矛
李卉 記本系所藏台灣土著族口琴標本
陳紹馨 G.W. Barclay: Colonial development & population in Taiwan ..
陳紹馨 W.S. & E.S. Woytinsky: World population & production ...
陳奇祿 E.E. Evans-Pritchard et al: Social Anthropology
李亦園 周憲文:台灣之先住民, 台灣之原始經濟
第4期(1954.11)
陳奇祿 台灣高山族的編器
任先民 等 蘭嶼雅美族人類學資料
趙榮琅 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賽夏族語言學調查簡報
宋文薰 本系舊藏圓山石器(一)
何廷瑞 有關泰雅族獵頭儀禮標本
李亦園 本系所藏平埔族衣飾標本
衛惠林 民族學研究 "台灣研究特集" 第18卷第1-2號
芮逸夫 Primitive Heritage(ed. by M. Mead & Nicolas Calas)
張光直 Sidney Kaplan: early pottery from the Liang Chu Site, ...
陳棖 任映滄:中國遠古史述要
宋文薰 台灣考古學圖書論文目錄
第3期(1954.5)
芮逸夫 川南永寧河源苗族親屬稱謂制探源
陳奇祿 等 台東縣卑南鄉南王村民族學調查簡報
張光直 等 台中縣水尾溪畔史前遺址試掘報告
張光直 台大四十一學年度新生體質
李亦園 記本系所藏平埔各族器用標本
倚松 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ed. by Arthur F. Wright)
陳荊和 新嘗之研究(新嘗研究會編)
陳奇祿 天工開物之研究(藪內清編)
第2期(1953.11)
凌純聲 雲南卡瓦族與台灣高山族的獵頭祭
任先民 等 台灣紅毛港等十一遺址初步調查簡報
陳奇祿 屏東霧台村民族學調查簡報
何廷瑞 本系所藏泰雅族獵頭衣飾標本
張光直 本系所藏台灣泰雅族貝珠標本
衛惠林 Bulletin de la Societe des Etudes Indochinoises
芮逸夫 Arthur F. Raper:Rural Taiwan--problem and promise
陳荊和 加茂遺蹟(三田史學會編)
宋文薰 水野清一,桶口隆康,岡崎敬:對馬
宋文薰 台灣考古學圖書論文目錄
第1期(1953.5)
李濟 發刊詞
衛惠林 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
凌純聲 本系花蓮南勢阿美初步調查簡報
石璋如 台灣大馬璘遺址發掘簡報
芮逸夫 本系標本搜藏簡史
董作賓 台灣大學所藏甲骨文字
唐美君 本系所藏台灣土著族弓箭標本圖說
李濟 Asia & North America Transpacific contacts
宋文薰 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
宋文薰 金關丈夫:以台灣居民為中心的遠東諸民族的人類學研究
宋文薰 國分直一:東亞古代的達巴文化
宋文薰 登呂(日本考古學協會編)
宋文薰 台灣考古學圖書論文目錄
-
豆友205631201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13 08:32:33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Das Gelernte wird wieder ver...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