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雅集
中午冒着大雨倒了两趟公交才到的三生石。雅集设在法镜寺后面三生石旁的香林茶苑,虽是远了点,但也还僻静,况且还有三生石的传说供以遐想,加之雨雾朦胧,环境的幽雅可见一斑。
在三天竺站点下车还与从玉泉来的炳炎、宇涵等一行人不期而遇。因为大雨的缘故,下午的雅集人数果然不多。即使推迟了半小时,茶苑的大厅里也只是零散地坐了十几个人。有意思的是,与我同一个班学琴的其他同学一个都没来,甚至连钟老师自己也没来。
雅集其实就是学琴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琴艺的活动,既可展示近段时间自身琴技之进步,又可与其他琴友相互交流学习。可惜下午的气氛并不好,一是雨天人少之缘故,二是来的人中又大多是像我这种列席旁听的。
不过下午的雅集尚有如下几件事可以一说。
第一是关于自身的气质与古琴的演奏。古琴演奏向来不太重视节奏,特别是和西洋乐器对比,“节奏”一词用在古琴演奏上显得十分笨拙。但是古琴演奏讲究手法和心境。手法是有形之物,勤于练习自然可熟练自如。而心境则无形之物,多靠一个人的气质表现出来。两者的恰当结合才能将古琴弹好。特别是学琴到了一定的程度,手法已不是问题,这时抚一首琴曲的成功与否就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上了。举个例子,下午有琴友弹奏《酒狂》和《满江红》。前者是阮籍的作品。阮籍反对司马集团的黑暗统治,他为免遭统治者的迫害,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而《酒狂》表现的就是这种酒醉佯狂状态。所以演奏《酒狂》有两点需要把握,一是如何表现了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二是如何表现阮籍佯狂所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以及男儿的阳刚之气。因此演奏《酒狂》不仅要一气呵成,还需要右手指法的简短有力。可惜下午的《酒狂》酒醉有余,阳刚不足。同样的道理,《满江红》一曲表现的是岳飞面对山河沦陷的“怒发冲冠”,也需要体现一种男儿的阳刚和有志之士的愤慨,而下午的《满江红》则柔得近乎怨妇在幽泣了,更遑论男儿的阳刚。尽管下午这两首曲子演奏的手法相当娴熟,详略处理亦得当,只可惜在演奏者的气质上输了八成。
第二是处理大曲上的音乐整体感和结构感。下午有两首大型曲目是引人注意的。一首是素有琴会“琴痴”之称的孙宇涵所演奏的《高山流水》。手法和结构的复杂是这首经典曲目的难点所在。但宇寒处理得非常之好。首先是他的勤奋让他在基本手法上纯熟自如,使得曲子一气呵成,确如高山流水毫无阻断之感。其次是他对大型乐曲结构上的处理。一首曲子如同律诗一般亦有承启转合,有其自身起势、发展、高潮和结尾。所以在结构的安排上也应有松有驰,有详有略。孙宇涵对结构的处理就非常得出色,具体表现就是对曲中流水为山崖阻断形成瀑布激流的那一段高潮的处理。他通过左抚右弹的轻重缓急之分,让听者确实体会到了水流的险急。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弹了十多年钢琴而养成的对乐曲结构的敏感(余老师语)。另外也体现了“琴痴”在琴学上的天赋(仅仅学琴两年半就已学完基本古琴曲目且到熟练之程度,堪称天才!)。而另一首则是由曹会长演奏的《潇湘水云》。实际上单就指法来说,《潇湘水云》不会比《高山流水》难,但《潇湘水云》不单纯表现一种自然景象,更重要的是表现曲作者郭楚望在北宋灭亡后,慨时势飘零,满怀愤国忧世的情怀以及观潇湘二水水起云涌,遥思故国的无奈。因此要完全表现《潇湘水云》,非演奏者牢牢把握乐曲结构和整体不可。虽然曹会长弹得中规中矩,甚至单就某些指法和片段来说已是非常精准了。但是整首曲子没有整体感,结构松松垮垮。内行自是知道曹会长的古琴水准没有问题,但就演奏而言,对于我们这些外行,听了只有一种疲乏之感,因此不能说下午的《潇湘水云》演奏得非常成功。
第三是有件小事值得一说。下午的雅集分上下两场,每场均是以泉州开元寺某位师父的演奏开场。其实该师父学琴也还是如我们一般初学,因而所演奏的多是短小的琴曲。但是其演奏指法、姿势却非常之不规范(如挑指未临空、左手的按弦过于生硬、双肘翼张、泛音抬手高而重等等)。唯独琴歌唱得低沉、圆润、有力,甚至有遮掩其演奏瑕疵之势。不过当他弹奏《秋风词》时,大家都忍不住地在偷笑,因为台上严肃而认真的禅门师父正在低沉吟唱的却是“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和这位师父一同来雅集的还有一位带着小朋友的母亲,后来有琴友认为,这三者实是一家三口(有毁谤佛家三宝之嫌,罪过罪过!)。
雅集在四点左右结束,之后随同琴会一行人又去了法喜寺吃了斋饭方才返回玉泉。
晚上照旧去琴房练琴。因为周日晚上有余老师指导,因而人较多,大家不得不轮流练琴。闲时翻看鲜峰放在琴会的《近世古琴逸话》,倒是挺享受的。只是《秋风词》依旧不熟练。
离开琴会,大雨已止,天气异常凉爽舒适,于是仍旧骑公共自行车经苏堤-虎跑一线回之江。
在三天竺站点下车还与从玉泉来的炳炎、宇涵等一行人不期而遇。因为大雨的缘故,下午的雅集人数果然不多。即使推迟了半小时,茶苑的大厅里也只是零散地坐了十几个人。有意思的是,与我同一个班学琴的其他同学一个都没来,甚至连钟老师自己也没来。
雅集其实就是学琴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琴艺的活动,既可展示近段时间自身琴技之进步,又可与其他琴友相互交流学习。可惜下午的气氛并不好,一是雨天人少之缘故,二是来的人中又大多是像我这种列席旁听的。
不过下午的雅集尚有如下几件事可以一说。
第一是关于自身的气质与古琴的演奏。古琴演奏向来不太重视节奏,特别是和西洋乐器对比,“节奏”一词用在古琴演奏上显得十分笨拙。但是古琴演奏讲究手法和心境。手法是有形之物,勤于练习自然可熟练自如。而心境则无形之物,多靠一个人的气质表现出来。两者的恰当结合才能将古琴弹好。特别是学琴到了一定的程度,手法已不是问题,这时抚一首琴曲的成功与否就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上了。举个例子,下午有琴友弹奏《酒狂》和《满江红》。前者是阮籍的作品。阮籍反对司马集团的黑暗统治,他为免遭统治者的迫害,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而《酒狂》表现的就是这种酒醉佯狂状态。所以演奏《酒狂》有两点需要把握,一是如何表现了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二是如何表现阮籍佯狂所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以及男儿的阳刚之气。因此演奏《酒狂》不仅要一气呵成,还需要右手指法的简短有力。可惜下午的《酒狂》酒醉有余,阳刚不足。同样的道理,《满江红》一曲表现的是岳飞面对山河沦陷的“怒发冲冠”,也需要体现一种男儿的阳刚和有志之士的愤慨,而下午的《满江红》则柔得近乎怨妇在幽泣了,更遑论男儿的阳刚。尽管下午这两首曲子演奏的手法相当娴熟,详略处理亦得当,只可惜在演奏者的气质上输了八成。
第二是处理大曲上的音乐整体感和结构感。下午有两首大型曲目是引人注意的。一首是素有琴会“琴痴”之称的孙宇涵所演奏的《高山流水》。手法和结构的复杂是这首经典曲目的难点所在。但宇寒处理得非常之好。首先是他的勤奋让他在基本手法上纯熟自如,使得曲子一气呵成,确如高山流水毫无阻断之感。其次是他对大型乐曲结构上的处理。一首曲子如同律诗一般亦有承启转合,有其自身起势、发展、高潮和结尾。所以在结构的安排上也应有松有驰,有详有略。孙宇涵对结构的处理就非常得出色,具体表现就是对曲中流水为山崖阻断形成瀑布激流的那一段高潮的处理。他通过左抚右弹的轻重缓急之分,让听者确实体会到了水流的险急。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弹了十多年钢琴而养成的对乐曲结构的敏感(余老师语)。另外也体现了“琴痴”在琴学上的天赋(仅仅学琴两年半就已学完基本古琴曲目且到熟练之程度,堪称天才!)。而另一首则是由曹会长演奏的《潇湘水云》。实际上单就指法来说,《潇湘水云》不会比《高山流水》难,但《潇湘水云》不单纯表现一种自然景象,更重要的是表现曲作者郭楚望在北宋灭亡后,慨时势飘零,满怀愤国忧世的情怀以及观潇湘二水水起云涌,遥思故国的无奈。因此要完全表现《潇湘水云》,非演奏者牢牢把握乐曲结构和整体不可。虽然曹会长弹得中规中矩,甚至单就某些指法和片段来说已是非常精准了。但是整首曲子没有整体感,结构松松垮垮。内行自是知道曹会长的古琴水准没有问题,但就演奏而言,对于我们这些外行,听了只有一种疲乏之感,因此不能说下午的《潇湘水云》演奏得非常成功。
第三是有件小事值得一说。下午的雅集分上下两场,每场均是以泉州开元寺某位师父的演奏开场。其实该师父学琴也还是如我们一般初学,因而所演奏的多是短小的琴曲。但是其演奏指法、姿势却非常之不规范(如挑指未临空、左手的按弦过于生硬、双肘翼张、泛音抬手高而重等等)。唯独琴歌唱得低沉、圆润、有力,甚至有遮掩其演奏瑕疵之势。不过当他弹奏《秋风词》时,大家都忍不住地在偷笑,因为台上严肃而认真的禅门师父正在低沉吟唱的却是“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和这位师父一同来雅集的还有一位带着小朋友的母亲,后来有琴友认为,这三者实是一家三口(有毁谤佛家三宝之嫌,罪过罪过!)。
雅集在四点左右结束,之后随同琴会一行人又去了法喜寺吃了斋饭方才返回玉泉。
晚上照旧去琴房练琴。因为周日晚上有余老师指导,因而人较多,大家不得不轮流练琴。闲时翻看鲜峰放在琴会的《近世古琴逸话》,倒是挺享受的。只是《秋风词》依旧不熟练。
离开琴会,大雨已止,天气异常凉爽舒适,于是仍旧骑公共自行车经苏堤-虎跑一线回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