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新解:是经典,还是“说教”样板?
这是一篇流传度颇高的美文。公元前356年,齐威王继位。据《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可见,齐威王上台早期内外交困。用《史记·滑稽列传》的一段话来说,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邹忌在齐桓公田午时期便已任职,因为鼓琴自荐被齐威王重用。《史记》记载,邹忌以琴声比喻治国理政,打动了齐威王。即“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所以,短短三个月时间内成为齐相。这段话,主要除了强调了君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外,也指出了宰相或臣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言外之意,是希望齐威王重视人才。当然,这里更多是指他自己。
齐威王用人有一个特点,《史记·滑稽列传》说“齐威王之时,喜隐”。所以,齐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说隐语的氛围。邹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用人观的背后是,可见齐威王用人不拘一格,重视才智。所以,著名的田忌及孙膑能因为“赛马”得胜的缘故得到齐威王重用,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这一特点在谏中十分普遍。例如,知名稷下学宫学人淳于髡曾对齐威王谏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邹忌十分了解齐威王,更擅长此道。淳于髡曾用隐语五次试探邹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果然,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所以,本文背后,首先是成侯邹忌用了齐威王更喜欢,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希望威王广开言路。前有借鼓琴劝谏,后又用家庭隐私,可以发现邹忌擅长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总结出与治国理政相关的道理,并找机会告诉齐威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章开始的第一段,文字简洁,细节丰富,构思奇妙,富有韵律。一开始是一个极富有画面感的“朝服窥镜图”。勾出了城北徐公的信息,齐国之美丽者,邹忌不自信。接下来的两个小段,忽然把读者代入了一个悬案的“侦探”过程,邹忌又找到小妾,以及远道而来的客人,向他们咨询这个问题,希望收集到更多的观点。小妾说“徐公何能及君也?”,比邹忌妻子少了“君美甚”三个字,“君美甚”说明了妻子有一个思考比较的过程,小妾没有这个过程。
客人远道而来,邹忌与其座谈的时候,却说出了这样一个议程之外的问题。客人非常谨慎,以求回答全面准确,因此用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一个肯定句式。然后,他又邀请徐公(或徐公恰好这个时候来)来到家中,先是暗自观察比较,又是反复窥镜比较,终于得出一个结果,“自以为不如”。最后反思总结了一个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样的总结是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严谨,因为样本还是偏少。没有更多与徐公、邹忌无利害关系的人进行评价。所以徐公和邹忌孰美,还是一个悬案。邹忌也没有进一步追究这个问题。对这件事的灵光乍现,对他更为重要。于是有了下面的这段事件。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于是入朝见威王”以及直接阐述这一观点,这是邹忌的主动行为,文中并没有叙述其他事件的触动,没有来由,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所以,邹忌其实是刻意去齐威王表现自己的灵感或者才华的。
齐威王用人还有一个特点,极端化的“赏罚分明”。齐威王自亲政后,“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史记·滑稽列传》)
“赏一人,诛一人”,有利于杜绝官场蠹虫以及平庸之人,比如齐威王杀了无能且贪污的佞臣阿大夫。齐威王对阿大夫说“‘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 ,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资治通鉴》)由于牵连左右,而且手段残忍,所以起到巨大威慑作用,“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还记载:杀其大夫牟辛。也是其举荐之人不佳的缘故。
自然,好处主要体现对有功之人。除了邹忌三月成相外,刘向《说苑·臣术》中记载邹忌曾对齐威王说,“忌举田种首子为即墨而于齐足究;忌举北郭刁勃子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王枕而卧耳,何患国之贫哉?”说明举荐之于齐国大夫来说,是核心的政绩;杀掉阿大夫后,齐威王重用了即墨大夫,被封之万家,即墨地方建有“九贤祠”,即墨大夫列九贤之首。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真正奠定齐威王时期称霸地位的,主要是在军事上。主要是田忌、孙膑领导下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关键战役。桂陵之战的过程主要是魏围赵,齐救赵,当时邹忌主张不救,段干朋主张救,同时削弱魏、赵,后者被齐威王采纳。主要实践者是田忌、孙膑,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成功解围赵国;马陵之战的过程是魏攻韩,齐救韩。此战大获成功,不仅仅杀魏将庞涓,《战国策·卷二十三·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还记载: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以此战为标志,中原霸权从魏国转移到齐国身上。
当时,田忌、孙膑的拥军实力,足以颠覆齐威王。所以,孙膑向田忌建议取而代之,本身田氏篡姜氏位,田忌又是宗族子弟,此建议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大逆不道。但田忌没有允许。即《战国策·卷八·齐策一·田忌为齐将》记载: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主者,循轶之途也,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
正是有了这样巨大的军功,让成侯邹忌忧惧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对田忌起了杀心,设计陷害之,采用的方式是最合齐威王胃口的隐语形式,派人假冒田忌手下占卜未来命运,嫁祸田忌欲谋反之罪,迫使田忌离开齐国,直到威王子齐宣王时代,才回归故土。《战国策·卷八·齐策一·成侯邹忌为齐相》记载:邹忌以告公孙闬(即公孙阅),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所以,除了邹忌心胸狭隘的原因以外,也不乏齐威王过度“赏罚分明”的压力。从侧面来说,这也是邹忌在份内之事上十分用心,以至于刻意的原因。
结果并没有像预期之中发展那么好。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从语言结构上,对于“三叠式”结构的重复运用,让节奏朗朗上口。读到《浅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叠式结构》(张书田)一文,总结颇为精准,从邹忌“三问”,到妻妾,客“三答”,邹忌“三思”、“三比”,齐威王“三赏”,齐国“三变”,“三叠式结构”给这篇文字奇妙的、逻辑清晰的、也十分容易于让人接受其观点的阅读体验。
不过,如果从字眼分析这段话,又容易让人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齐威王的政令中,“群臣吏民”是作为主语。但是,结果上,“群臣”是作为主语。“吏民”似乎被忽略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自然还没有达到人人议政的地步,所以,齐威王的政令实践上打了折扣的,主要是群臣行使谏的权利。那么,一年时间内,从“门庭若市”到“无可进者”,群臣到底劝谏了什么?这也是一个悬案。一定程度上,“吏民”是被排除在外的,那么这场“全民议政”的真正效果几何?还是说仅限庙堂之上,不痛不痒的表演。
至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田忌、孙膑等将领们,想必是难以认同的。所以,这大概是一个理想化的君臣关系样板,而未必是一个产生重要价值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