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上的一点想法
还没生孩子的我,对教育有着一些些的思考,来源于我的工作,来源于我妈妈对弟弟的教育。
一开始踏入教育行业的我,也激情澎湃,虽然不是唯分数论,但依旧觉得分数很重要,连学习的分内事都没做好,还去做别的事。近年看到疫情回来各科目老师是如何为了一个个知识点占用了一节又一节课,给孩子反反复复听写背诵(当然我也是这样的,只不过没那么冒进)。后来一个同年朋友很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学习不是最重要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我让他们一遍遍写的这些字,会不会他们长大了自然能分辨开来,这张小小的期末试卷真的能代表他们的未来吗?我到底有没有在自己的课堂上带领他们潜移默化地成长,除了知识点、应试能力我还教会他们什么。我坚信我在教书本的同时应该坚持点什么,就像我在工作之余应该坚持点什么,比如我开始坚持每天让他们练习5个字,坚持每天跟他们一起练,给他们一个个圈画写得好的字。坚持把课堂的5分钟让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阅读分享…给他们锻炼自己的口语、胆量(一开始我总觉得语文课堂时间不够用,想要讲的总讲不完);我坚持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上引导他们。我跟家长打电话不再开口闭口孩子的成绩,而是跟他分析孩子最近的学习态度、某些学习习惯、在学校爱跟谁一起玩,下课了会干什么…
然而现在普遍中国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引导太少。
并且在中国教育这个大环境下,上至教育局、学校、家庭,虽然说是要减负,但只要存在区排名、市排名、统考,再加上教育局、教科院将排名作为学校的最终考核的话,再开明的学校,一方面素质教育要抓,一方面还要死抓成绩,孩子就永远不可能减负。我一直以为小学排名是很没必要的,然而也有人觉得要让他们从小学就被排名习惯了,皮实了,才能增加他们的抗压能力,以后读初中高中才能不那么偏激,进去社会才能适应社会的残酷。我也觉得有道理,那是不是我们中国整个大环境都太敷衍了呢?年轻人想要一夜成名、一飞冲天,社会就是不进则退的环境。
在这个大环境下,一线教师要生存就要提成绩,成绩上不来的孩子她就焦虑,再传递给家长“你孩子这样不行啊,初中都考不上,将来只能上个职高,打工……”家长也焦虑,也觉得孩子的“分数”最重要,(学习跟分数根本就是两码事,学习涉及很多试卷分数无法衡量的能力、习惯、技能)父母也开始焦虑。
很多时候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就是在为“分数”让步,作业没写完,还做什么家务,作业没写完还看什么课外书,作业没写完还出去玩……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没有随着年龄增长得到提升,独立能力、办事能力、协调自己时间…各种能力都没有发展。
很容易因为对学习的强压和其他方面的漠视而产生很极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