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月读书小结
六月,补期末作业、写论文、学车、读书、观影、开始学习做饭,匆匆过去,就简单对这一个月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做一个总结吧。
王小波:《红拂夜奔》&《万寿寺》
6.9-6.18:《红拂夜奔》;6.19-6.21:《万寿寺》
两部读起来有些吃力的长篇小说。
两部小说都是王小波对现有文本的戏仿,《红拂夜奔》戏仿的是《虬髯客》,《万寿寺》戏仿的是《暗店街》和《红线传》,在我的理解来看,就是在现有故事的基础上,对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发生的故事进行再加工。
之前听播客讲到非虚构,“在忠于事实的同时放手试验各种文学技巧,心灵启示而不是表面的戏剧性情节才是非虚构的精髓“,这样一看,这两本书算不算非虚构呢?我不敢妄下定论。
多线结构,古今交错,人物的变化,同一事件穷尽一切可能性的延伸,使得这两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会很累,比如在《红拂夜奔》中,作为书中的主角“王二”(一个生活在北京城的数学家)也写了一本《红拂夜奔》,也就是说《红拂夜奔》书中的人物写了《红拂夜奔》,并由“王二”来决定《红拂夜奔》中人物的剧情,这样一来,虽然是第一人称,但是我的代入感并不强烈,我相当于一个旁观的角度,“王二”在和我对话,我看到‘王二”的故事。在《万寿寺》中,作者对同一个事件的细节做出了不同的延伸,这是非常有趣的地方,如薛嵩被刺杀的情节,既可以是美女在透明的河中用身体引诱,也可以是男性刺客躲在黑漆漆的河下伺机而动,薛嵩的房子既可以是在天上的花园,也可以是一个很多门的迷宫,不同的可能性使得我在读的时候感觉很过瘾,有一种深入到作者那充满想象的大脑中的感觉。
《红拂夜奔》中,在洛阳城的李靖千方百计想要证出数学定理,以此成就功名,却遭到监视,最终携红拂逃出洛阳城,后来自己建造了长安城,把自己困在里面;“我”住在楼房中,和一个叫小孙的女人合租,想要证出费尔马定理,但当我证出费尔马定理之后,“我”却觉得不自由,连性欲都变淡了。无论是“李靖”还是“我”,都处在体制的压抑下。“城“象征着体制,在洛阳城的李靖是自由的,在体制之外的,当他逃出洛阳城,决定自己建一座四四方方的长安城的时候,他在慢慢进入体制,向体制低头,其实城内的人和城外的人都在体制之中,只不过被控制的方式不一样,最后那句“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即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洛阳城、长安城还是北京城,不管是古代知识分子还是现代知识分子,体制都是不变的,不变的压抑,不变的无趣。
《万寿寺》中,慢慢找回记忆的“我”却觉得越来越不快乐,没有记忆的时候,“我”是活在自己的诗意的想象中,但当我找到记忆,真实和想象之间的误差让我惆怅不已,所以“我”说“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沦为真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在王小波看来,拥有现实记忆的“我”其实不是真实的“我”,而是异化的“我”,他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只有在这个“诗意的世界”中,“我”才是真正的我,现实世界无趣、庸俗,而忘记一切的“我”反而可以避免这些,尽可能活得有趣,当“长安城”里的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我记得文中“我”在说自己表弟的时候,“妈的,他怎么会懂得什么叫做诗意,除了诗意,还有恶意,这个他一定懂,这是他唯一懂得东西”,我想,这句话应该也是对“我”的领导、“我”的同事说的吧。
👇一些摘抄:
《红拂夜奔》
- 在我们这里,智慧被超越,变成了“暧昧不清”;性爱被超越,变成了“思无邪”;有趣被超越之后,就会变成庄严滞重。
- 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教育。
-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必须有证明自己聪明的智慧,还得有证明自己傻的智慧,否则后患无穷。
- 活着成为一只猪和死掉,也不知哪个更可怕。
- 这样的死亡和一个无性、无智、无趣的人生相比,也不知哪个更可怕。
《万寿寺》
-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学次序是彻底颠倒了的:末流的作品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
- 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坏,什么是好。
- 黎明是个恐怖的时分,除非彻夜不眠,你可能发现自己此时失掉了过去,失掉了身体,或者发现自己像一条跳上了案板等待宰割的鱼。
- 严刑拷问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让意志坚定的人招出真话,还有一种是让意志不坚定的人招出假话。
- 在我看来,整个历史可以浓缩成一个场景:位贤者坐在君王面前,君王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控制天下苍生? 这位智者、夫子,或者叫做sb,为了 炫耀他的聪明,就答道:有的。这就是控制大家的意志。说他是智者,是 因为他确实有这种鬼聪明。说他是傻逼,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己也是天下苍 生的一分子,自己害起自己来了。从 那一天开始,不仅天下苍生尽被控制,连智慧也被控制。有意志的智慧坚挺着,既有用,又有趣,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快感;没有意志的智慧软塌塌的,除了充当历史的脐带,别无用场了。
《下一次将是烈火》
詹姆斯·鲍德温的散文集,因为这段时间美国的弗洛伊德事件,所以把这本书拿出来看一看。
虽然文中可能有些地方和现在的情况不同,也有人说他写的有失偏颇,但是在书中提到的黑人面临的问题和遭遇的歧视,在现在仍然存在,并对黑人的生活造成深刻的影响。
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写给他侄子的信中说到的“只有当你真的相信你自己就是白人世界所叫唤的那个“黑鬼”时,你才可能被彻底摧毁。”,他认识到非洲裔美国人也是美国组成的一部分,黑人要抗争,但是不要分裂,因为那些白人,用他的说法,是“我们的兄弟”,他提倡“我们必须带着爱,去迫使我们的兄弟看清自己的面目,停止逃避现实,并开始改变它。”
我很喜欢里面一句话,“要知道不管你来自哪里,未来的道路都没有局限。你生命中的那些细节和符号,都是被故意建构出来的,好让你明白白人们对你的看法是对的。”
《历史的温度4》
高中到大学,从第一部看到第四部的老读者了。
非常感谢馒头君(微信公众号「馒头说」)的陪伴,让我高中在历史的折磨下仍旧可以保持对历史的兴趣,我记得高中的时候,看《历史的温度》里面有些篇章很受触动,高中学的历史,是“大历史”,大体的脉络和方向,而这本书讲得是“小”历史,从历史中的一个人物或者一件历史事件出发,更聚焦于个体,让人觉得很新奇(因为可以了解到好多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小细节)。
但是现在看第四部觉得有些失望,对那种大篇幅的陈述历史+自己一点评论的方式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个人口味变了哈哈哈),更希望看到详细深度的历史剖析,所以这本书现在看觉得太浅了,在上厕所或者不想动脑筋的时候看完了。
ps.中信的书都好贵
◆ ◆ ◆ ◆ ◆
这个月还完成了一本《乌合之众》,从上个月拖到这个月,但是不准备写了,记了一大堆笔记上交的我已经不想再碰它了。
然后这几天在尝试用ppt做人物关系图,之前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软件做,现在发现了ppt的宝藏作用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