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书单
世界上有一种成功,叫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所谓喜欢,也就是除了本职之外完全凭兴趣做些无用之事。比如赵佶在当皇帝的闲睱之余工书画;刘易斯明明是数学家,却写出了《爱丽丝梦游仙境》,正因为无用,方才能放下欲念一心投入,化作最纯粹也让精神最愉悦的爱意。春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说: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喜欢读书也一样,特别是读那些无用的书。那些无用的书,和看夕阳、望秋月、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一样,虽是无用的装点,也因此生活才会有意思。
我喜欢的作家,好像都有一种类似的能力,可以从细细碎碎的生活沙砾里挑拣出泛七彩光的那一片云母给你看。一些微不足道的情节,也能成为戳心痛点。萧煌奇唱过一首歌,叫《你是我的眼》,那些读过的闲书不仅是我的眼,还是我的万花筒,无论什么时候拿出来看一眼,都能恢复对世间万物的爱和好奇。
豆瓣上的JulyChan在一篇影评里写道: 知晓自己在这世界上小小的凝重的位置,自爽自嗨,虽不文一名,但千金难买,不靠外界雨露也能花开不败。适度的自我、自私,维护自洽的平衡,以此抗击生活本身的空虚和社会的旋涡,逃避可耻但很有用。
人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抵抗日复一日的生活呢?松浦弥太郎说:你的爱好,你的生活方式,都是为了取悦自己。
盘点一下2019年我看的书,真杂,真的都是些闲书,全是消
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不如《飞行家》,有几篇像是写人物的习作,也还是好看不矫情,因为是我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第一篇写的最好,庄树与李晓斐,那篇里还引出了后面《天吾手记》里的一个主角蒋不凡。这个冬天,即使最寒冷的天气工作的写字楼下也总有户外下棋的人,还有几个围着观看的人,每次开车经过时看到那一小圈人,就总会想到双雪涛笔下的人物。
《天吾手记》确实有春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影子,偶数章讲过去讲生前,单数章讲现在讲死后。台北发生的事是虚构,看出来写的不得心应手的生疏;写S市的人与事更好,每一小段都让人想探究下去。关于安歌的下落,最终也是没有答案的。写得最好的还是天吾与师傅蒋不凡被杀的那一段,平平淡淡中让人觉得毛骨悚然,那种揪着心的感觉写得真是精彩。
有一天小酒窝发微信给我,推荐腾讯大家里的“匿名作家计划进行时”里的一篇小说《武术家》,马上找来看。故事简单,语言克制,有一种举重若轻又意犹未尽的味道。文章里的民国味道,一边读脑子里自动就闪现出《一代宗师》和《邪不压正》电影里的画面。她说双雪涛新出版了《猎人》,他的书除了第一本《翅鬼》其他的基本上都看过了,这回下单买《猎人》就把《翅鬼》一并买回来。匿名作家里的那篇《武术家》就收录在《猎人》里。原来真是他写的,怪不得一看就喜欢呢。
先读了《翅鬼》,与后来的短篇比,不算好,但能够看出作家的成长。这篇是他的处女作,而且还获得了一个奖项得了15万资金去了一次台湾,也是由此让他开始了专业写作。这样想来这篇小说还很重要。圣诞节时会在澳洲聚,可以把《猎人》带过去,旅行时她就可以先睹为快了。
读完这两本小书,有了重读他其他书的欲望,就把存在KINDLE里已经读过的《天吾手记》《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又读了一遍。《天吾手记》就只读发生在东北的那部分。小说集里有喜欢的,也有没有那么喜欢的。喜欢的就重又细细读,其他的就略读。
喜欢他写的那篇后记《我的师承》,所有的事情都有出入有源头。看他写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这一个或那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曾对别人那么重要,每个写字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原来还是我的嫡系校友,也是吉大法学院的。这世上少了一个无聊的银行法务,多了一个可以写出好东西的人。
看双雪涛在一席谈上的演讲《冬天的骨头》。
这个题目起得好,东北的冬天和那种粗粝粝的大环境,每个小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都要有一个硬的东西在,要有骨头的。他讲的那两个故事,也真得用东北话来讲才有味道。东北人都是段子手,那种乐中,有苦有涩但还是要笑着讲。听完那个演讲,想起了小时候在东北的很多事情。双雪涛的艳粉街,与徐则臣的花街、苏童的香椿街一样,有写不完的故事。
李娟
早就知道李娟,却一直没开始读她的书。
夏天时,曲雯同学重回故乡自驾了好多天,每天都可以在朋友圈里看到她发来的新疆大开大合的美景。她回来时送给王大姐一本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那几天闲谈时大姐总会说起李娟书里的某个细节。由着这个引子,这个夏天,终于开始读李娟的书。
第一本就是那本《遥远的向日葵地》,写得真好,真是放不下手,一口气读完,有的段落还会一读再读。李娟的文字真是干净、简洁、克制,确实不像她的年龄。写人写事,只是平淡的描述却行云流水,没有任何晦涩。这种平实最是难得也最见功夫,一般总要脱尽繁华才见平朴,难得她那样年轻就有这样的功力。那些平淡、克制的文字下,有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这种力量读汪曾祺的《黄油烙饼》时也感觉得到。
我们都感慨李娟书里她母亲这个人物,有点不靠谱,把婚姻、生活弄得一团糟,却又是像地母一样有着无穷生命力的强悍的女人,所有的困境都可以接受都能挺住,让人禁不住生出敬意来。也感慨在现在的年代还会有李娟那样的人生经历。确实像评论中所讲的,有她那样人生经历的人,要么没有能力表达,要么没有精力去表述,所以他们的生活就好像不存在一样。幸好还有李娟,虽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却有天然的敏感和文字的天赋,把那样一种似乎远在天边的如故事般虚构的真实生活写出来。
那样苦,写出来那样轻,读起来,却感觉那样重。有时会想,是不是她的痛苦也因此比别人更深一些呢?这样想,又有些让人心痛,是所谓的“国家不幸诗家幸”。看采访,她自己也说,宁可不要写作的才华也不要那些生活的苦难,是真话。
这个夏天,读她的书时正在生病,脸上的过敏还在恢复中,正陷在无限的苦恼之中。忽然觉得自己的这点问题,真是轻如鸿毛,所有的苦恼都不过是无病呻吟了。
第二本读的是李娟的随笔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一些博客上的文章集结成册。有一些写得比较随意,有一些写的颇为感性,都是很私人的话题,对作者很重要,但不是很喜欢。不知是不是年龄大了,读文章时对一些激烈的个人的情绪上的表达,越来越没有感同身受的耐心。反而更喜欢一些特别平淡的叙事,是那句“用事实说话”吧。
因为李娟的书里写的都是一些她个人的经历,文字虽好,但也担心这些都写完后她会不会无以为继。在这本书的序里她正好回答了我的这个疑惑。她说,写作不应是对作者感情与记忆的掏空,她从不曾被写作磨损,也从不愿勒索一般强行书写。对她来说,写作仍是妙不可言的滋生与依傍,只管写就是了,以建设一整个王国的野心与建设不了就算了的坦然。这我就放心了。
这本书里有两篇读来很让人震撼。
一篇是《二00九年的冬天》,写得触目惊心,读起来感慨万千。她从继父给她送过冬的萝卜写起,从冬天写到五月雪化,又写回了萝卜。另一篇是《小学坡》。《遥远的向日葵地》里主要是写妈妈,也写到了外婆,那个被迫远离故土到新疆又跟着她们到野外向日葵地里生活的九十多岁的没有牙的外婆。《走夜路 请放声歌唱》里那一篇《上学坡》里写得最多的是外婆,这篇文章把我看哭了,心疼那一老一小。
李娟平淡地写起她在上学坡读书的日子。那样清淡的笔调,看得让人心酸落泪了。日子虽然过得苦,却仍然有爱,虽然妈妈的爱来得不靠谱、外婆的爱来得较沉重。
妈妈因为不忍心早晨叫她起床,她就上学总迟到,被罚站,妈妈又因为看到她被孤零零地站在教室里被罚站,而与老师大吵一架把她领回家。这样的爱虽有点儿不靠谱却也是人生的滋养,这一点在她与妈妈的故事里处处可见,即使不正确的爱也是让小孩子能够确认的爱。外婆每天放学时都在小亭子里等她,风雨无阻从不改变,她与别人一看就知道不一样,因为她是拾破烂的,衣着破旧,但“笑容坦然而喜悦”。她一手握着一个空酒瓶,另一只手拿着一个白面锅盔,骄傲地高高晃动。这样的爱来得让人难过,也是能够确认的。这些能够确认的爱,让李娟的日子虽苦,仍让人为她感到欣慰。
kindle里下了她的其他书,明年一本本读下去。
徐则臣
徐则臣是王大姐推荐给我的作家。前几年看了他的《耶路撒冷》,一读就喜欢他的文字。
今年买了他的几本作品集《花街》《假如大雪封门》《跑步穿过中关村》《从一个蛋开始》《六耳猕猴》《紫米》。最喜欢他笔下的花街,当初看《耶路撒冷》时的疑惑都有了解答,那里面的人物也都有了出处。把《耶路撒冷》又重读了一遍。
“花街”和“北京”是徐则臣作品中常见的生活场景,这些散文都可以算做作者在创作那些鸿篇巨制前做准备工作的素描、写生作品,但因着作者的写作功力,足够出色,出色到做为散文也感人至深。他的散文也有些自带小说特色,他写自己儿时的农村生活,写坐在风中的老祖父,在小板凳上目送孙儿的远去,写精准预言了自己死期的祖母,写自己儿时边放牛边看武侠小说的经历,写那个躲在芦苇荡里被风吓的几乎发疯的暗沉沉的晚上。他写人或叙事,下笔都极生动,便如绘画大师画素描,寥寥不过数笔便活画出个栩栩如生的人来。
读刊载在《十月》上的《北上》时,这本书还未获得今年的茅盾奖。他难得写一个长篇,所以也读得仔细。两条时间线,几个家族,交织在一起,不过短短几十年,除了作为上帝视角的读者,书里的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出处,让人油然而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感叹。喜欢他笔下的从前的运河,更喜欢他的文字。真想按书里老马的路线搭一条船一路沿运河北上,看两岸风光、人情。当然,沧海桑田,那一切都只能是想象。
葛亮
《问米》,是葛亮写的一组悬疑小说,故事结尾虽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揭开谜底,但感觉作者更在意的是如何来铺垫、如何安排来写这些故事。《绘色》是电影随笔。《浣熊》也是一个短篇集,里有有一些在别的集子里看到过了。《小山河》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无论时代怎么惊涛骇浪,人的小日子,还是一样要过”。更加内敛的情绪和笔触风格,散漫中的平静,其实也有很重的情绪。还是爱读他的短篇集,比长篇的《朱雀》好。
奥尔罕 帕慕克
读完了他的《纯真博物馆》。这本书真要静下心来才能读,写得太细腻太琐碎。更喜欢书里写的伊斯坦布尔的风情,还有作者家族里的故事。
《漫长的告别》
这本书可是久闻大名,早就下在kindle里,但有时越期待的越不也轻易去碰。去云南玩时小酒窝一路上在读两本书,一本是双雪涛的《飞行家》一本就是《漫长的告别》。春节假期里,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开始读这本书,读的是原版,一开始稍有生涩,因为钱德勒的文字简洁、有力,主人公是个一点也不腻腻歪歪的硬汉。故事也不帮弄玄虚,只是一路平铺直叙地写下去,写着写着,所有的人物都串联在一起,到最后你以为谜底揭开时,那还不是谜底。男人的友谊、穷人的自尊、坏人的正直,似乎没有泾渭分明的黑与白、好与坏。读完后余兴未消又在喜马拉雅上重听了一遍中文版。
《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的这本书,其实早在三十年前我就读过它的简写本。当时还在美院读书的G同学有一本,每次去他画室,都会翻着看,好像那是唯一的一本可读的书。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去读,只是随手翻到哪页算哪页,有很多的彩图,有对作品和画家的介绍。后来去欧洲旅行,逛博物馆、教堂时,有好多名画我都熟悉,说得出出处,我以为这是人人都知的常识,可同行的朋友并不知道。我的那一点艺术启蒙其实都是来自这本书。
后来,G同学买了最新版的放在书架上,厚厚的一大本,近七百页。暑假里被小酒窝发现,每天在客厅里铺着瑜伽垫一边练高抬腿一边读,一个假期就读完了。
春节里一边读《漫长的告别》一边读这本书。这一次是认认真真地按照时间顺序一页页地读下去,前半部比较生疏,到了文艺复兴阶段就比较熟悉了。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梳理得清清楚楚,算是本艺术启蒙入门书吧,但学校里也当做课本用的。书里看到那些珍藏在各大博物馆的雕刻、壁画、油画,觉得之前去时真是错过了很多。
《幽梦影》,
真是字字珠玑、文艺至死,周作人评说:既是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读来正是这种感觉,琴棋书画、山水园林、读书交游、谈禅论道、插画赏月、美人美酒,无所不包。
我买的这个版本除了219则小品文,还有579点评。这些点评或是对原文内容的申发,或是评者自己观点的表达,风格轻松诙谐,很像现在的朋友圈,张潮同学发了个朋友圈,几个死党就在下面评论,有的评论评论更出彩儿。比如张潮说:“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 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他的朋友谢海翁就说:“物有言之极俗而实可爱者,阿堵物也。”物品有说起来非常俗气而实际上很可爱的,是钱!张潮说:“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他的朋友张竹坡就说:“十七八岁便有妾,亦居然少年老成。”张潮说:“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为忧生,不若以乐死。”他的朋友吴野人就说:“我宁愿为浊富。”说的是大实话! 张潮说:“物之稚者皆不可厌,惟驴独否。”他的朋友黄略似就回应:“物之老者皆可厌,惟松与梅则否。”松、梅真的是愈老愈佳。张潮说:“先天八卦,竖看者也;后天八卦,横看者也。”他的朋友吴街南跟着说:“横看,竖看,皆看不着。”钱目天说:“何如袖手旁观?”好玩!
《自由与荣耀》
kindle上没有,当当上也没有。网上二手书店下单买了纸质书。一直留到年底才开始读,11月出差较多,飞成都、飞北京、飞石家庄,路上、飞机上、酒店里,大把的一个人的封闭的时间,一口气读完。有点儿伤感,读过两位作者的《巴黎烧了吗?》《为你,耶路撒冷》,这一本是他们的最后一本,因为其中一位作家已经过世了。
一边读一边感叹,原来是这样。东印度公司、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分家、孟加拉从哪里来、甘地的绝食和遇刺、种族间的仇杀、克什米尔问题,还有那些左右了历史的人物。
英国人真是理智、务实的民族,除了美国有独立战争,其他的殖民地都是谈判离开,从政治到文化都仍有牵挂,都还留在英联邦里。
关于明、唐
其实喜欢历史还是因为喜欢八卦,只不过是严肃一点的有出处的八卦。
今年先是迷上了明朝,其实是迷上了明朝那些奇葩的短命的不幸的传奇的皇帝,如果是架空的小说这么写一定会觉得都是胡扯。
先读了台湾高阳写的《明朝的皇帝》,又读了张朝山的《明史不忍细看》,还重读了《明朝那些事儿》。
夏天时看《长安十二时辰》,只看了一集,就先在kindle里看了马伯庸写的书。然后对里面的好多细节感兴趣,对唐朝想了解更多,一口气读完了王觉仁的七本《大唐兴亡三百年》,好在是kindle里读,不会被厚厚的七本先吓到。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资治通鉴》和《全唐书》,也算是白话的正史。内容太多人物太多太杂,每一个人物都详写,每一场仗都细写,看得比较累,也看到了许多从前不了解的历史。特别是有关法律的部分比如唐初的死刑复核制度、关于帝王家的部分、关于熟悉的诗人们的部分,就会更细地看下去。
还看了王觉仁写的三本《兰亭序杀局》。刚背过《兰亭集序》,想看看作者是怎样借了这个壳编出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一般,但喜欢里面涉及到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兰亭会里的那些东晋世家大族,其实看的还是历史。有点像丹 布朗的书,都是借着历史的某个点来尽情发挥。
读了张炜的三本《历史的温度》。
国外的看了《温莎家族》,我最喜欢的英国王室八卦。
英文书
看了韩国电影《小姐》后又找了英国版的电影《指匠情挑》看,然后读了那本英文原著《Fingersmith》。
今年读了Penny vincenzi的三本书,《A question of trust》《An outrageous affair》《Another woman》。这位英国女作家的书都存在kindle里,每年都会挑两、三本慢慢读。她一共写了19本书,我已经大概看了了近十本吧。很令人难过的是,作家在去年过世了,不会再有新书看了。
其他的书
东北作家班宇的《渠潮》《冬泳》,还是更喜欢双雪涛。孙频的《三人成宴》,哈金的《小镇奇人异事》,陈彦的《主角》,肯 弗莱特《刺客之死》。
龙应台三十年前写的《人在欧洲》,台湾经济发展时的那些问题,正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现在读来正感同身受。
夏日里细细地重读了一遍张爱玲的《小团圆》,字里行间的几十年,不由得彻骨的凉。
《那不勒斯四部曲》,最喜欢她们年少时的第一部和第二部。那种少年时女孩之间既亲密又竞争的友谊。去意大利时只看到了那些五官分明的女孩和痞帅的男孩,没想过这个欧洲国家也曾有过那样的衰败与贫穷。
读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才去看电影。看了电影后回来又重读东野圭吾的《祈祷落幕时》。
一边看电视剧一边读阿耐的《都挺好》,书里足够克制也已足够奇葩,剧版就几倍的更加夸张,书里的结尾比较真实。阿耐的文字没有可读性,就只是看个故事吧。
看完电影《小偷家族》后,读了是枝裕和《人间三部曲》,包括《步履不停》《比海还深》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作品总是充满着人性细碎的温暖,不声不响,却动人心脾。一些来不及实现的随口说出的约定,一些被忽略的胸口小小的悸动。“双亲会老,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会死,多半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没能与他们的衰老或死亡发生一点联系这件事,对我来说如鲠在喉。”
© 本文版权归 Twinkle的小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文季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1 15: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