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档案(18) 虚构 2.第一个采访对象
韦枫走进了城北电机厂。
厂长办公室。
陶新江厂长(41)岁,工程技术人员出身,看上去淳朴厚重。他给韦枫倒茶后坐下,感慨地:“我真没想到夏涛会死,怎么会呢?患难见知己,没有他,也就没有我陶新江的今天。”
韦枫注意地看着他。
陶新江继续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去了东北,专业不对口,生活又不习惯,真是苦闷极了。我爱人原来就在厂里,是夏涛想方设法把我从东北调了回来,让我们夫妻团圆,还分给我们一套房子,他自己却住在九平方米的小屋里。三年前,他又主动提出,让我接替他当了厂长......”
韦枫打断了他的话:“您最近见过他吗?”
“没有。自从他上了电大,很少回厂里。大家都很忙。”陶新江叹息道:“唉,我要是见到他就好了。谁能想到,他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
夜晚,在咖啡馆里。
柔和的灯光,柔和的色调,柔和的音乐,构成了一种柔和的氛围。
火车座里,韦枫和辛西娅面对面地坐着。
辛西娅用茶匙轻轻搅拌着咖啡:“采访了一个星期,效果如何?”
“微乎其微。”韦枫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接触的人不少,谈了也不少。可不知为什么,说的好象全是一个味儿。人们好象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给他套上一个个光环,又都好象在回避着什么,好象夏涛或者他们自己有着不可告人的隐私......”
辛西娅颇有些不以为然:“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
韦枫抓住机会:“哎,你就不能谈点什么?”
“我?对不起,无可奉告。”
“你和他是同班同学,多少总有点了解吧?”
辛西娅认真地:“我干吗要去了解别人?我连自己都还没了解透呢。”
韦枫不解地望着她。
辛西娅继续发表着她的“高论”:“萨特说过,他人即是地狱。其实,地狱也好,天堂也罢,都和我毫不相干。因为我发现,我很难和别人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对话,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要费这个心思?只要我的内心世界是纯洁,宁静而充实的,我也就相当满足了。”
韦枫不觉笑了:“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学这个专业?搞企业管理,不正是要和人打交道的嘛?”
辛西娅天真地大叫:“我搭错车了!上了贼船,也就身不由己啦。”
“你呀,还是过去那个荡秋千的辛西娅。”
辛西娅不服气地:“谁说的?我已经二十五岁了!”
韦枫微笑着,扯回话题:“好了,看在过去一起荡秋千的份儿上,你就不能帮点什么?”
辛西娅想了想,从身边的小书包里拿出小记事本和笔,写下几个名字,撕下来递给韦枫:“你就按图索骥吧。”
韦枫接过纸条,突然想起:“对了,那幅画是谁的杰作?”
“正是本人手笔,怎么?”
“我猜也是你画的呢。怎么样,能不能再画一副,送给我?”
“你要它干嘛?”
“找灵感,”韦枫平静地:“从那双眼睛里,找灵感。”
她们站了起来,刚想走,有人叫住了辛西娅:“小娅,是你?”
辛西娅:“陈晓婷?”
陈晓婷很有礼貌地:“韦导演,您好。”
韦枫与她握手:“你好。”
陈晓婷向她的男友做着介绍:“这位是我的同班同学辛西娅,这位是话剧院的韦枫导演。”又向她们:“他是小郭,在机床厂工作。”
他们相互握手问候。
陈晓葶意味深长地看着辛西娅:“小娅,这么快就和韦导演......”
辛西娅落落大方地:“我们俩从小就是邻居,也可以说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吧!”
大家都笑了。
他们告别了。
韦枫:“你就不怕当新闻人物啦?”
辛西娅振振有词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倘若人已知,又何须不为?我最讨厌的,就是遮遮掩掩。”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辛西娅悄悄地说:“你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她。”
教学大楼走廊上,韦枫遇见了陈晓婷:“小陈?”
陈晓婷热情地“韦导演,您有什么事?”
“我想和你谈谈......谈谈夏涛。”
陈晓婷看了看手表,为难地:“真对不起,我们马上就要上课了。”
韦枫十分爽气地:“那没关系,我等你下课吧。”
陈晓婷又加了一句:“其实,您不必等我,我也没什么好谈的。”
下课铃声响了。
陈晓婷第一个走出教室。
韦枫迎上前去:“我们约个时间吧。下午我来找你。”
陈晓婷推辞地:“真对不起,韦导演,下午我还有个约会,有好多事要办。我们。。。。。。我们另找时间吧。”
韦枫没有说话,用平和而深邃的目光看着陈晓婷。
陈晓婷避开了她的目光:“其实,我早就说过,我和夏涛接触不多,不太了解......”
“好吧,那就不麻烦你了。”看到陈晓婷如释重负的样子,韦枫又加了一句:“什么时候想看话剧,找我。”
“真的?那就太谢谢您了!”
陈晓婷骑着自行车行驶在马路上。
她在一家美发厅烫发。
她在一个电话亭打电话。
她在公共汽车站等候。车来了,她的男友从车上下来,他们并肩向前走去。
小商品市场,他们在选购衣物。
他们在一家小餐厅就餐。
欲知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豆列之“青春文学档案”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8015221/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