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最为欣赏的友谊
查看话题 >欧阳修之八---与梅尧臣
一、青年相识 梅尧臣(字圣俞)生于1002年,比欧阳修大五岁,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因科举不顺,承祖荫任桐城主薄,后改任河南县主薄,治所在洛阳。梅尧臣善诗,得西京留守钱惟演的赏识,将他引见给新科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的欧阳修。同时结识的还有尹洙。 此时是1030年,欧、梅二人一见如故,留连山水,饮酒话诗,情投意和。钱惟演对这些青年才俊非常爱护,很少给他们安排繁琐的行政事务,而是公开支持他们留连风景 ,进行文学创作。洛阳气候和暖,园林无数,名花奇石遍布。欧阳修当时23岁,梅28岁,尹洙29岁 ,正是春光烂漫的年华。欧阳修在洛阳期间一方面与尹洙共同进行古文改革的探索;另一方面与梅尧臣一同进行宋诗的革新,欧、梅诗风清劲古淡,一扫晚唐琦糜之风,开启了宋诗劲瘦、隽永的新风格。欧阳修、梅尧臣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们二人友情深挚,终生不笃。欧阳修于短暂出差途中写下怀念洛阳诗友的词: 《玉楼春》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第二年秋天,梅调任河阳主薄,离开洛阳。次年春他又到洛阳与欧阳修等人相聚赏花。二人久别重逢,倍加欣喜。但短暂相聚后又临别离,欧阳修写下这首著名的: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二、仕途迥异 欧阳修1034年调回京城 ,以后虽然两次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出京,但是总的来说他的仕途顺利,扶摇直上 ,日渐进入北宋政治的核心层;文学方面早已成为整个北宋文坛的领袖,弟子满天下;另外作为史学家主持修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取得了多方面骄人的成就,为天下读书人倾慕和向往。 梅尧臣作为北宋初期著名诗人,诗名显著,比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样交口传诵的佳句就出于他笔下。但是梅尧臣仕途上却一直蹭蹬不前。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写道:“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以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梅一直在作小官,困于州县,事业上未能充分施展抱负。 1051年,梅49岁时终于经过推荐蒙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授太常博士,监永济仓。结果时过不久,1052年冬天梅的老母去世,他又离职回老家丁忧守丧。 转眼1055年,梅在故乡已居丧三年。他写下: 《梦后寄欧阳永叔》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因为居丧,已很久没有上朝(常参)了。他希望已贵为翰林学士的好友欧阳永叔保荐自己重返仕途。这年8月,他服阕入京。第二年(1056年)由欧阳修和赵概联名奏荐,入国子监直讲。后又授尚书都官员外郎(从五品),并参与欧阳修主持的《新唐书》的编撰工作。至此,在欧阳修的大力推举帮助之下,梅尧臣仕途始有起色,这一年他已54岁。 三、共举贤才 1057年,欧阳修任礼部知贡举(主考官),主持那年的科举考试。梅尧臣任参详官。梅尧臣在众多试卷中发现了一篇好文章,“以为有孟轲之风” ,于是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文忠(欧)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欧阳修读了这篇文章,大为叹服,认为应取为第一。但是转念一想,此文成熟老辣,极象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曾攻的文笔。自己作为主考官,为了避嫌,就将这篇文章取为第二。结果开封一看,考生不是曾攻,而是20岁的苏轼。这一科喜获丰收,进士中就有苏轼、苏辙、曾攻、程颢、张载等人,一大批影响后世的精英人才。欧梅二位挚友勇当伯乐、慧眼识珠,取得了丰硕成果。苏轼在中进士后写下《上梅直讲书》,“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直讲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他又称赞梅尧臣“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 四、穷而后工 梅在京城安定下来,两位好友照说应该有很长一段相伴的时光,谁知三年后1060年汴京大疫,梅尧臣竟于4月间病逝了,终年58岁。欧阳修悲痛不已,亲自搜集梅诗整理编撰成书,并于次年写下序文《〈梅圣俞诗集〉序》。他写道:“其(梅)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人们只是称赞圣俞的诗,却不知他的文章也好,而且有治世的才能,以至他“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欧阳修惋惜老友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独当一面,尽情施展的机会。“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里的穷不是生活贫困,而是政治际遇上的不得意。这篇序文诞生了今天仍然常用的成语“穷而后工”,这也是对梅尧臣一生最好的总结和纪念吧!(完) 收于我的豆列《欧阳修、曾攻》《细品宋诗,词,文》。
-
常春绿藤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29 08: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