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档案(17) 虚构 1.“追悼会”
一个子虚乌有的虚构事件,反映的却是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八零年代的电大学生,大多来自工厂,经历过“十年内乱”,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又生逢其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于是便自觉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才有这多姿多彩的人生。
字幕:1986年
雨中,一个初夏的早晨。
雨刮器在不停地摆动。
坐在菲亚特轿车里的,是穿着入时的话剧院中年女导演韦枫(39岁)。
又是红灯,汽车只好停住了。
韦枫一面随意浏览着车窗外的街景,一面随手打开了汽车收音机,传来女播音员的声音:
“无城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报告简明新闻(以下配上字幕):据《无城日报》特约通讯员高强报道,5月18日,电大无城分校工业企业管理班学员,共产党员夏涛同志,在洪水翻滚的龙溪河上,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壮烈牺牲。电大无城分校党委日前已作出决定,号召全体学员向他学习。”
韦枫关掉了收音机。
从汽车的反光镜里,可以看见有人正慢慢走来。
画面定格,推出片名:虚构
演职员表......
第一章
定格的画面重新活动起来。
那人越走越近了。
韦枫推开车门,探出身去,高兴地:“辛西娅!”
辛西娅(25岁)走近车门,她剪齐耳短发,衣着朴素,看上去像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姑娘。
辛西娅看着韦枫,戏谑地:“喝,大导演,真是久违了。”
韦枫望着她:“上哪儿去?”
“去学校,二轻技校电大班。”
“干嘛不坐巴士?”
“你体验过雨中散步的乐趣吗?”
“上车吧,我们同路。”说着,韦枫打开了右边车门,辛西娅上车。
汽车又启动了。
辛西娅用好奇的目光四处打量着:“好漂亮啊!”
“你指什么?”
“你,还有这车。我敢打赌,你开的车,是全中国的话剧导演里头最好的!”
“别胡说。”韦枫岔开了话题:“看过《他们的世界》了吗?”
“对不起,我忘了向你祝贺了。这是你导演的第几部戏?”
“第十一部。你觉得怎么样?”
“抱歉,我从来不看话剧。”她略一沉吟:“你到底去哪儿?”
“我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真去我们学校?你去那儿干嘛,体验生活?”
“你们那儿,是不是有个叫夏涛的?”
“你找他?可惜呀,你见不着了。没想到,你也挺会赶时髦的。”
韦枫不以为然地:“你知道艺术家最忌讳的是什么?”
“什么?”
“命题作文。”韦枫又沉思地:“不过,这一次我倒是真的很想去了解一下夏涛这个人。”
辛西娅赶紧地:“停车停车。“
韦枫把车子开到路边停下:“怎么啦?”
辛西娅打开车门:“我还是下车吧。”
韦枫不解地:“为什么?”
“坐着你的菲亚特一进学校,我还不马上成为新闻人物?”她随手关上车门,向韦枫招了招手:“对不起,我还是继续我那小雨中的回忆吧!”
字幕:1986年5月23日,夏涛追悼会在二轻技校电大班教室举行。
教室里,同学们臂戴黑纱,肃立默哀。
黑板上,用白粉笔画着稍稍有些夸张的夏涛的遗像:卷曲的冲冠怒发,硕大无比的额头,尖利的目光,消瘦的脸庞,一副愤世嫉俗的表情。
班长季之龙(38岁)在毫无表情地读着悼词:“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夏涛同志。夏淘同志为抢救落水儿童而壮烈牺牲,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战友。回顾近三年来,我们和夏涛同志朝夕相处,他学习勤奋刻苦,克服了无数困难,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为改革贡献力量。他为人正直,平时善于关心同学,团结同志,充分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朗读悼词的画外音中:
韦枫悄悄地走进教室,站在人群后面,机敏的目光四处观察。
黑板上,夏涛那犀利的目光注视着大家,说不清是调侃,嘲弄还是怜悯。
镜头在参加追悼会的人们面前摇过,一个个我们将要熟悉的人物:罗若兰(36岁),陈晓婷(27岁),辛西娅,莫行(28岁)......人们的脸上都是一副沉痛的表情,却又各不相同。
有人悄悄地塞给韦枫一张纸条。
韦枫展开纸条,上面写着:“夏涛被人逼入了绝境,他不得不死。”
韦枫用目光搜寻着递纸条的人。
不知其人。
夏涛冷峻的目光。
韦枫走进了电大分校。
校长室。老校长摘下眼镜:“夏涛死了,我们都很难过。是的,很难过。夏涛是个好同志,学习上是个尖子,和班里同学相处得也很好。大家对他的印象不错。”
韦枫探询的目光:“您能不能谈得具体一些?”
老校长抱歉地一笑:“对不起,你也知道,我们电大条件很差,几个教学班都分散在各个系统,所以我们对学员也只能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吧,你可以去他们班里,或者去夏涛原来所在单位,他们会给你提供详细情况的。”
欲知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豆列之“青春文学档案”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8015221/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