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超脱,只有绝望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加缪《局外人》
《超脱》这部电影,我整整看了两天,其中无数次暂停,因为那种绝望又无助的情绪将我拉扯入深渊。
并不想流泪,只是喉头哽着,又酸又涩。
导演托尼·凯耶将这部片子拍的像是个伪纪录片,用访谈镜头嵌入影片,像是旁白,又像是深化主题。

亨利•巴赫特,是个好人,好老师,他绅士,幽默,知识渊博,就算再顽劣的孩子,都会喜欢上他。
胖女孩儿梅瑞狄斯却说:“你不开心,你的眼神很悲伤。”

七岁的亨利目睹母亲自杀,而数段的闪回暗示了他可能是外公强迫母亲乱伦后的产物。他的母亲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而外公老年痴呆后只会不停的喊着母亲的名字,一遍一遍迫使亨利回忆他母亲自杀时的情景。
“每个人早上都带着自己的问题出门,晚上回家再把问题带回来。”
而他工作的学校里,有每天穿着暴露,仿佛卖淫少女一般的问题学生;有傲慢无礼,暴躁愤怒的黑人学生;还有外表文静孱弱却私底下以虐待小动物为乐的男孩……还有不断提出不合理要求,不然就叫嚣着要去投诉的家长。
而老师们,遭受巨大压力却没有出口;休假的时候不知道该去哪儿;回家之后与丈夫相顾无言;或是根本被妻子无视……

学生们厌弃上学,而老师们濒临崩溃,学校召开家长会,却没有一个家长来。至于校长,校长处于随时会被罢免,学校关闭的重大压力之下,每个人都仿佛离开水的鱼,随时窒息。联教局官员们不会去管那些教师的感受,张口闭口就是学校绩效连累当地房地产经济下滑,亦或是指责学校没有认真的去梳理学生的情绪。整个学校如同一个巨大的炸药桶,只要有一点点火花,随时就会“boom”的一声炸开来。
随着梅瑞狄斯的倒下,这个学校炸裂开来,成为一片废墟。

亨利说:我们都有责任去引导年轻人,以防他们走上不归路,变得支离破碎,自暴自弃。
亨利又说:失败了,我们失败了。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让所有人失望了。包括我们自己。”

他努力的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样子,他努力的带给学生正面的东西,要求他们多看书去保证有独立的思考,背转身却在午夜的巴士上哭泣。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教师,但是他却无法与人建立长久的联系。他知道自己没办法解决问题,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不与任何人发生情感上的联系。
只有没有联系,才能轻而易举的脱身;
只要没有联系,就不会陷入痛苦无力的泥淖;
在学校,只做一个代课老师,流转在各个学校之间。
他将流浪的雏妓艾瑞卡带回家,而当艾瑞卡在家里接客的时候,亨利说,随便你做什么,前提是不要在我家接客。
艾瑞卡努力做一个乖女孩,亨利却说:“不要对我有所期待,我不会回应。”

亨利对在课上扔他的皮包的学生说:“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是空的,我也没有任何感情能让你伤害,明白吗?”
很多人都会说影片最后亨利去找艾瑞卡,并且与她拥抱是与世界的和解,是新生活的开始,我不这样认为。很显然,艾瑞卡已经感染了艾滋,亨利与她不可能有长久的未来,拥抱,不过是慰藉,温暖到皮肤,温暖不到内心。
现实是如此的沉重,仿佛坠入泥潭。教师朵乐丝对不思上进的女学生大喊:“天哪,你真肤浅,令我作呕!你想知道事实吗:第一,你进不了乐队,也成不了模特,因为你胸无大志,一无所长。你只能和80%的美国劳动力竞争最低工资的工作,而且一辈子翻不了身,直到你被电脑取代!第二,你唯一的才能就是让男人们上你,你的人生会成为痛苦的深渊,等你觉得受不了了,哪怕一天,一个小时都受不了了,一切却只会变得更糟!每天我来到这间办公室,看着你们自己作践自己,毫不在乎太简单了,要有勇气,有品格的人才敢在乎,你们根本没有一个人有这些品质!”
说的是学生,还是她自己,只有她知道。

影片以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崩塌》作为结束: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
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
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
最终,到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过它过往的模样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
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
我的灵魂失语了
我的心在冷却
下沉
显出疲软的病态
片名叫《超脱》,但是里面的人物却没有一个超脱了自己的生活。他们挣扎、就像是落入水中的野狗,随便抓住一片浮木,都会当做救命的稻草。从希望到失望,再从失望到绝望,梅瑞狄斯把微笑的蛋糕给了亨利,自己吃下悲伤的含有剧毒的蛋糕。
“有人说自杀能解决一切痛苦,我是梅瑞狄斯,我要自杀。”
这个世界支离破碎,很残酷,很真实,很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