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吃粽子
昨天,屈原死了,不过是在2300年前的昨天。国破家亡,带着屈辱和遗憾身投汨罗江。被后世各个朝代的君主,奉为爱国的榜样,一代一代传至当今。
屈原生在那个动荡无安的战国时期,在主张变法和文学形式开辟方面,对后世都有卓越的影响。然而离开校园后,还有几人能吟《离骚》?人们却都记得他是自杀,他这纵身一跳,跳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宏大的篇章里,成为这个篇章里不可替代的符号。
70后,多数人在温饱无忧的环境里长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蜜罐里成长起来的一代。80后和90后,相比70后成长环境更加优越,衣食无忧,大部分城镇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是中国第一代被冠以娇生惯养名头的一代人。让他们真正理解屈原的死,有点难。他为什么自杀,活着不好吗?不禁让人联想到司马衷的名句---“百姓为什么会饿死,他们怎么不吃肉糜呢?”
生在这个祥和时代,是幸运的。我们大部分人的理想,是吃的更好,穿的更暖。同时,这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不幸。
世界范围内,历史上自杀的名人很多。四面楚歌中,挥刀自刎的刘邦。留下《老人与海》,饮弹自尽的海明威。明代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公里的一颗歪脖子树上。曾在青岛完成《骆驼祥子》的近现代中国文学家老舍先生,在那场文化浩劫里,不堪迫害,选择了投湖,把生命结束在了自己多次写到的故乡北平。
公元前某年,战国楚地,汨罗江畔,阴雨连绵。国破家不在,踌躇不可前,长衫破,短靴残,满腹彷徨和绝望,他留下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活着不好吗?是后宫佳丽不美,还是肉糜不香?至少端午能吃个粽子吧!唯有绝望,让人失去生的愿望。非绝望,绝不至于此。相反,不至绝望,就好好活着吧,因为目前,你还不配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