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今天终于在豆瓣动用了拉黑功能,上一次使用这个功能,大概是很久以前。之后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我形成了一个使用社交媒体的核心原则,就是充分尊重言论自由,因此不动用拉黑,也不删除任何人的评论(除非我整体删除自己的文章或讨论),之前拉黑过的人全都解除了黑名单。于是这些年里,微博由于关注者多而且活跃,偶尔不得不临时拉黑某些骚扰者,但过阵子也会放出来;至于豆瓣,因为用得不多,更是从未动用过拉黑,直到今天。
我是以自己对言论自由的充分尊重而自豪的。如果有长期关注我微博的朋友,或者你现在跑去搜一些两三年间我的热门微博,包括那种成千上万条评论的微博底下的不同声音也好,污言秽语也罢,都全部保留着,在讨论某些热门的公共议题时,一个小时里就有成百上千条评论涌来,往往是反对的声音更大劲,当然我不可能都看过,但我一定没有删过任何一条,既然尊重言论自由,就要容得下各种声音。
我本以为我会至死都坚持这一原则,包括今年2月份因为某议题在微博上被围攻得最狠的时候,我也没有放弃过这一原则。然而我没想到的是,从上个月起,我终于决定把微博设置为关注7天以上才能评论。因为我发现微博言论环境已经乌烟瘴气到我真的难以适应,随便发个什么内容的微博,都会出现一些让人极其皱眉的评论,真的会影响到心情。如果它不是我主观上的感受偏差的话,那么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大环境导致更多的人赋闲在家,于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微博消磨;二是微博财报显示营收减少于是想办法提升了用户的整体活跃度;三是长期以来微博养蛊的结果,培养了越多越多的钢筋,在这时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总之我就改了设置,一个多月来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其实我早就打过比喻,我的微博相当于我家的后花园(比喻,显然并不高贵的我家没有后花园),它既是公共可见的,也是私人空间,实际上我有权利清除陌生人朝后花园吐的口水,更有权利赶走闯进后花园拉屎的人。只不过此前,我的美好愿景一直是把后花园当成一个公共广场,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能够有序地在此活动。直到我发现后花园快要被糟蹋得无法收拾,于是我改变了规则。注意,我仍然没有删除他人评论,但是我让多数人失去了在我微博评论的机会。
对于拉黑我就更慎重些,甚至可以说是更迂腐些,我仍然怀着的美好愿景,如果一个“黑粉”能够长期地关注我,对我了解更多,他总归能对我的印象有所改观。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发现黑粉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你如果发了什么多数人认同的言论(那么他本人也可能是认同的),他是一定不会参与更不会叫好的,但是只要你发了什么他觉得有槽点的言论,他就是第一时间赶过来转发的,而且发言极其阴阳怪气。在微博就有好几个我眼熟的这类老ID,豆瓣也不例外,只是我有”身孕“早就不敢在豆瓣乱说话,对方很少能逮到机会,而今天我首先拉黑的那个ID,其实我压根不认识,但ID太眼熟了,不就是三个月前我在豆瓣发生论战时不断参战的那位嘛,几个月不见他的身影,今天又如约而至,对于这种货色我之前的纵容完全就是姑息养奸,所以,拜拜了您嘞。
坦白讲,我的心态应该跟很多人一样,如果看不惯某一个ID,那就不看呗。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我不是很能理解黑粉的心理学,明明见不得我,还要忍着天天见,甚至移除了关注之后还会反复重新关注,就为了等我好不容易“出糗”的时候跑上来吐口水,真的不变态吗?关键是,站在我的角度,我完全不认识这些ID(特别是我早就不混圈子的豆瓣ID们),印象中从未与其发生过交集,甚至可以说无怨无仇,我真的搞不懂他(们)要在我出糗的时候跑上来吐口水是一种什么心态。
我忘了上回是因为一个什么事情了,然后我在转发列表里赫然看到一个ID,拿我五年前在豆瓣征友的事情开涮,我去看了那个ID,完全不认识,关注者还不少,而我谈的那个事情跟征友肯定没有半毛钱关系,反正人家就扯上了。今天也是,我无意中看到别人一个广播底下,几个不认识的ID抱团在谈我当年的征友,页面上充满了快乐的空气。
站在我的角度,当年征友一事早已过去,本身既无黑点,也不构成我的思想包袱。当时之所以会引起争议,最大的一个“槽点”是,我在帖子的最后附了一幅名画,希望应征者能够自由地谈谈对那幅画的看法,而且我明确表示了那不是必答题。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想从应征者的表述中增进对其个性、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了解,我想了解的是心理,压根不是美术鉴赏。但这么个情况当时就被一些围观者错误理解了,事后则越传越变形,说成是我出了美术鉴赏的考题来比武招亲(补充:刚刚看到又一位豆瓣著名ID的话,他用了更具侮辱性的说法“选妃”),我看过最离谱的说法是我出了十道题(补充:刚刚看到了有鼻子有眼更离谱的说法,详见评论)。
不仅如此,当时的热议盛况中明明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大概是一半对一半吧(或者反对声音更大一些),但网络事件的传播特征就是,当时的那些支持者或者没觉得这事有什么槽点的人,事后也不会再去提它,相反,那些反对者就把它特别当事儿了,以至于三不五时都要把它拿出来晒一晒,趁机用意念羞辱我一番(因为多数时候我是看不到那些讨论的)。而我真的一个也不认识他们,想必他们现实中也与我没有任何交集,我只能说,如果这件事能给你们带来快乐,那你们就继续传下去吧,千秋万载,让它成为一个神话。
坦白讲,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做法,特别是在微博,我会借着对方某条新发微博或者对方被群嘲时,跟着去讽刺揶揄一下那些在某次论战中逻辑出糗、观点雷人或者犯过常识性错误的老对手(但我还是做到尽量对事不对人),待到我自己多次经历过像上述这种情况之后,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就再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群嘲活动了,哪怕有时候当事人是确定无疑的过错方。
且不说很多时候被群嘲者仅仅是言论上的不同观点,就算他是真的做错了什么事,那么接受与之相匹配的惩罚就好了,被网友一人吐一口唾沫算什么回事呢?你也许觉得自己一句话像针一样轻,对人家没有什么影响,可针是可以刺进肉体的,而且成百上千根针合在一起,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网暴者考虑过吗?很多网络上的暴行最后实际上演变成了网络时代的猎巫,以异端之名来肆无忌惮地对一个人造成心理伤害,却没有人需要对此负责,参与的群众还个个义愤填膺,道德感爆棚。你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在此我要再次做出反思,我今天早上在豆邮里的有些语气和措辞是过分的,虽然我说出那些话时,是基于对方的语气和措辞有问题已经伤害了我这一判断,但我还是应该收敛自己当时的情绪,采取更为平实的表达。如果自己的表达给对方造成了更大的伤害,那就是我错了。
最后想说的是,任何时候,坚持就事论事这一原则都很重要。我今天早上的表达虽然是过分的(因此是错误的),但我从始至终是基于对方所做的事情本身在进行评论,比如我没有去由这件事推测对方是个如何如何的人,对方的公司又是个如何如何的公司。当我决定把它打码公布出来的时候,我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把我的观点——大家应该都来抵制这种“送书换书评”的营销方式——传递给大家,仅此而已。如果就事论事的话,看客可以批评我这句那句话说得有问题,语气严厉,态度不好等等,但是仅仅由这一段文字,那些压根就不认识我,连我性别都不知道的陌生人,却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推论和攻击,非说我是在展示自己高贵,有三万关注者(注意我从来都只用关注者而非粉丝一词)就心态膨胀,以至于我的人品都有了严重问题,还有发豆邮来谩骂的。
如果有机会面对面,我真的想直视着你的眼睛问你:你了解我吗?你对我认识多少?你怎么就凭着一段文字可以断定我的人格?我今年三月在微博发起#隔离病毒不是隔离湖北人#的活动,推动各地方政府取消对湖北人的各种不合理措施的事情你知道吗?我去年在微博为全国的地铁安检员维权,收到安检公司发来的律师函,差点就要被跨省的事情你知道吗?还有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取消繁琐的安检程序让观众能够快速进馆参观,正是我当年以一己之力号召网友换来的进步你知道吗?我长期多次在豆瓣批评网红艺术展价高质劣,提醒观众不要上当的事情你知道吗?我最近在豆瓣揭露一些出版社动辄上千元的烂画册,希望大家不要吃亏的事情你知道吗?请问哪个高贵的人、心态膨胀的人、乃至人品有严重问题的人,会去做这些事情里面的任何一件?
好吧,我说这些又是在标榜自己了,又是在顾影自怜博同情了,又是在得意忘形展示优越感了,我的解释没有任何意义,你也根本听不进去。那就请你继续往我身上捅刀子吧,你是正义的,是善良的,是高尚的,而我理应被千刀万剐。
“你只是看了我的一张画就认定了解我的全部,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