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黄昏

因为要写一部以敦煌和莫高窟为背景的漫画剧本,找了几本书,大致研究了一下莫高窟的历史。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前秦,极盛于隋唐,至宋元后逐渐衰落,涨落的趋势与敦煌的繁华和凋敝基本重合。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传统上丝绸之路分南北中三线。虽然中间也有新路的产生,旧路的废弃,但三条线大体脉络还是存在的。三线自西方一路蜿蜒,最终汇聚,来到敦煌,敦煌恰好就在东西方交汇之处。由这里出发,西方的行商旅人,横贯河西走廊,直抵长安。
前秦时,中原正处在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中。战火绵延,使得一些中原大家西来避难,将中原文化移植至此。而东来的胡人,又把来自中亚和欧洲的文化带到这里。莫高窟的存在,是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佛教虽自汉代传入中国,但得到大规模发展却始自五胡十六国阶段,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一个巅峰。如果没有佛教文化,不会有莫高窟的大规模开凿。没有引入东罗马、印度、中亚地区的造像技艺、壁画风格,莫高窟的艺术瑰宝就不会存在。
经过敦煌,连通欧亚的古代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是很晚近的事,十九世纪时才由德国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提出。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要在陆路前往中亚和欧洲腹地,这是最近,也是最好走的一条路。
很多电影电视和书籍中对“丝绸之路”的一再渲染,给今人一种误解,觉得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孔道。但实际上,只有在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跨洋航行凤毛麟角的时代,很多贸易行为才会依靠陆路。而在这样的时代,对外贸易是非常有限的。

丝绸之路跨越戈壁沙漠、高山阻隔,不存在较为成型的交通路网,马车很难通过,只能靠畜力驮运。道路的坎坷,阻隔的遥远,注定了这将是一段漫长的旅程。经年累月的跋涉,人畜饮食就要耗费大量资源,中间再加上疾病、盗匪和恶劣的天候,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于丝绸曾是这条路上的大宗商品,丝绸价格贵,利润高,重量却轻,用这种成本高昂的运输方式才有利可图,但很多大宗商品显然不适合以这种运输方式。斯坦因在敦煌附近一处烽燧中发现的粟特文信件,记载西晋末年,来往于此的粟特商队贩卖的多是金、胡椒、丝绸、樟脑、麻织物等。
水上运输有着陆运无法比拟的优势,运载量大、运输人员少,成本远低于人挑马拉的陆路运输。在海上,季风与洋流,为航船带来便利。即便是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盛唐,唐代的大部分的舶来品也来自海运,广州曾经就是是大唐最大的港口。

但丝绸之路在地缘政治上意义重大。自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极盛于隋唐,和当时帝国政治中心偏西,不无关系。汉与唐,来自西北的威胁,都是帝国的心腹之患。看丝路兴盛的时代,往往和军事上的胜利相伴。张骞最初出使西域,为的不是贸易,而是在汉武帝的授意下,欲图连接大月氏,共抗匈奴。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夺得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都是为了打垮匈奴,稳定大汉的江山。匈奴远遁,丝路才得以开启。
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阶段,虽然中原南北分裂,但河西走廊大多数时间仍掌握在北方政权手中。敦煌作为连通西域的重要通路,得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唐代,唐太宗打败东突厥,西北通路被唐朝军队占领。之后的数十年,直至安史之乱前,大唐一直通过这条通路,不断向西扩张,围绕丝路的战事绵延不绝,杜甫才会在诗中说:“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但正是不断的军事进攻,打败突厥、回鹘、吐蕃对大唐的挑战,丝绸之路才迎来繁荣期,通过这条通路,大食、大秦……遥远国度的人口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源源不断涌入中原。走上巅峰的大唐,以包容的气度。容纳了各类人群,让文化交融于此,创造出前无古人的盛大气象。

莫高窟的发展和敦煌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关,敦煌的盛衰与丝路的畅通攸关,丝路与中原政权的军事政治态势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莫高窟的艺术和整个中原的历史就这样联系在一起。
敦煌扼守中原与西域通道的要道,一旦失守,中原去往西域的道路断绝,贸易往来随之衰落,莫高窟修窟造像的工作也骤减。宋代、明代,敦煌大部分时间不在中原政权的控制下,商旅繁盛的场面不再,莫高窟的艺术水准也整体下降。及至清代,海上贸易早已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途径,中华帝国的中心都在东部,曾经辉煌的长安已面目全非,由中心变成偏居一隅的城市,丝绸之路风光不再,佛教文化的繁盛期早已过去,莫高窟沉寂下去,静偃在大漠之畔,沉沉睡去,等待着新时代,等待着另一批人,来把它轻轻唤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