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镜头下的北京
查看话题 >城市与符号丨我记忆中的北京
前几天刷到这个豆瓣话题,许多人分享了自己镜头下的京城,我喜欢看,因为北京是我最爱的城市之一,以至于2017年我独自上路又去了一回。

国庆节的北京,气氛更浓烈一些,究竟是哪种气氛我说不上来,或许是鲜艳的红、攒动的人头与天安门的庄严意外搭配吧,对于那些狭窄逼仄的巷道,我更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乐于置身其中,错综复杂、蜿蜒曲折,但又让人莫名心安。身旁两侧皆是狭带岁月的砖墙和红色木门,冷不丁听到某家某户锅碗瓢盆的声响,随即飘来阵阵菜香,让我这座城市的外人觉得分外亲切。北京不明所以地透漏着一股“深刻的人情味”,加之书籍、影视的渲染描绘,“京城”二字在我心里总多了一份韵味。


由于是第二次去,那几天过得颇为自在,逛够了胡同,吃饱了卤煮,去了三里屯的夜店,也参观了高晓松的杂书馆,当年我沉迷于《晓说》,所以他的地盘势必要去看一看的。






不过这趟短暂的旅途也有失望的成分在,不是北京城的错,而是当年和我一块来的人造成的。
读大学时,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女同学,大三那年和她一块儿去北京玩,足足坐了八个小时的高铁,到站已是晚上九点,但还是兴奋不已地去吃了韩庚妈妈开的饺子馆,年幼无知的两人还和星妈拍了照片。长城、故宫、天安门,该去的地方我和她都去了,一路上嘻嘻嘻哈哈好不快乐,拍了许多不能让外人看的可笑照片,都锁在了当年的校内相册,我俩还会时不时拿出来翻看,然后互相取笑一番。
毕业之后她去了深圳,而我继续在从小长大的上海工作、生活,两人几乎是没了联系,但我总觉得彼此间尚有一根看不清的丝线牵连着,作为还是好朋友的证据存在。多年后当我独自在后海慢步行走,吹着晚风,抬头望见那一片氤氲时,我分明想念她,于是掏出手机,把所见的月光连同没有道明的话发给她,本期待她懂我的心思,至少能说出一句:这是当年我们走过的后海啊,可等了好一会,我收到的回应是:“哈哈,你又在外面浪啊。”哎,顿时觉得泄气,别无可说,收起手机转身离开了。
情谊这种东西,无法刻舟求剑,落下就是落下了,即使你纵身入海恐怕也寻得不来。人与人感情的联系都因内在的粘合剂,时间久了,它过期还是变质,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只可惜那晚后海上空的明月,只留我一人欣赏了。

-
卖女孩的小火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8 12: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