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的趣味
与我而言,随笔类文章有很强的趣味性。相比于小说,它的文体更直白流畅;相比于访谈,它的文字经过推敲,更轻巧具有可读性;相比于专栏期刊,它贴近生活,富有灵思。我看过的随笔集其实就那么几本,有一些属于无病呻吟,但也有一些是喜欢的。
最近刚看了两篇高晓松的文章《清明上河图》和《老炮儿》,来自于《晓松奇谈•情怀卷》。他的文字读起来与听他的单口相声《晓说》相差无几,博智又诙谐,先寥寥几笔介绍一下背景,然后进入重点——或是分享自身经历,或是引经据典。
在《清明上河图》里,作者由画中描绘的几个人物冲突场景入手,结合《东京梦华录》的文字,展开了对宋朝末期政治格局和文化艺术的讨论。文中不免穿插些自己的感想:
艺术家千万不能从政,艺术家当不了好政治家,曾经有一位画家叫希特勒,后来从政了,犯下了反人类的可怕罪行。只有具有反骨精神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他们必须对世界有不同于常人的看法,绝对不能跟普通老百姓一样。
《老炮儿》可以看作是高晓松老师在回顾年少的胡同时光。这是一篇赞美老炮儿的文章:
怀念由老炮儿引领的时代,不论是胡同里的老炮儿,还是摇滚圈的老炮儿,都是具有独立和反抗精神的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如何定义老炮儿,文章的开头就提了,之前看过的王朔的文字,姜文冯小刚的电影,在这一刻又鲜活起来,就像碎片汇集拼贴,合一起又有了新的定义。这些真的是我们新生代年轻人不曾经历难以理解的。当热血昂扬的青春俱成往事,结尾处难免唏嘘:
老炮儿是从社会底层,靠着战斗爬上精英阶层的。之前的数次技术革命,已经把贵族、伯爵、公爵、骑士都消解了,现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命,消解了老炮儿精神。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所有的老炮儿都很失落。
这里,我认为随时代更迭,在一些阶层消亡的同时也有新阶层的产生,于旧阶层而言,它指向的可能是一个以悲剧收场的抗争,可能是悄无声息的没落,可能是伴随着被嘲讽到被接纳的转型。对于一个逝去的阶层而言,这无疑是不幸的,但对于一个社会整体而言,“老炮儿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迟早会被时间的轴轮碾压为平面化的符号,好坏只能由时间定夺。
我再瞎扯两句,如果老炮儿听见现在一些中年人常挂嘴边的“年轻人,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懂了”,“社会就是这样子,努力也没用的”一类话语,会不会觉得这些人没救了?老炮儿时代虽去,愿斗争的精神生生不息。
再随便写写之前看过并喜欢的随笔集。
初中时期爱看清风明月。张晓风的散文集,她的文字让人如沐春风,仿佛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件、甚至每一分一秒都是灵动优美的。读完不会嫉妒她有诗一样的人生,因为这些寻常的意外之喜,有心便能发现。在《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里,东邻庭院里的一排竹子被晚灯投影到西邻的白墙上,一副竹影图跃然于眼前,作者说,世上所有的好事都是如此发生的。她在自己的文字里很小,不是低到尘埃的卑微,而是与万物相容的自在。
例如有人写了《红楼梦》,有人印了《红楼梦》,有人研究了红学,而我站在中间,左顾右盼,大快之余不免叫人一起来瞧瞧,就这样,竟可以被叫做教授。又例如人家上帝造了好山好水,工人又铺了好桥好路,我来到这大块文章之前,喟然一叹,竟因而被人称为作家”。
吴晓波是一个财经作家,很会讲故事。他的散文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远不同于他的其它财经作品,文章谈及年少时期的记者梦,自由与孤独,成长与羁绊。这些话题看似俗不可耐,文字却真诚而深刻,笔触因看懂世事百态而柔软,文字含有黯然的叹息。看他的文章我不禁会联想到自己父亲,一个理想主义的小人物在世间浮浮沉沉。
王小波的文字有如棒槌,发人深省。作品如《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短小精悍,但都不是睡前读物,因为读者脑子会被他的智慧刺激到。村上春树的小说我看过得不多,故事情节或许不记得,但他构造的场景和氛围却不曾消散过,它们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对威士忌和金酒的喜爱。《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村上是一个热爱跑步到固执的中年男子。执拗的村上君深知青春已逝,仍选择用最饱满的状态去平衡生活中的缺陷。这本书赋予痛苦意义,“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 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痛苦哲学,从痛苦中寻找自我价值,在磨难中与自己坦诚相待。我也会有些执拗地尝试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情,但长久地坚持才难能可贵。
我随笔集看得不多,多数时候是被他们的其它作品吸引,从而想了解这个人才看,也图个乐呵。
我最近开始拍视频记录生活,将我平凡生活中一些无用之景和无处安放的情,都一股脑扔进这些视频和文字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