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现身说法:打人是不对的,多些理性和宽容,千万别上手

文/糖芯
在“国际不打小孩日”当天冯远征现身说法:“打人是不对的,多些理性和宽容,千万别上手”,再次把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友们的留言比上班还积极:
冯老师“贼喊捉贼”呀。 叔,打人这方面,还是您有经验啊。 你不打小孩,但你打老婆。 为什么,一旦有家暴的事发生,我就会想起你?
但从来不去反思这些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带给了孩子多少的怨恨。
确实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欺负”一个小孩子更容易了。就因为孩子力气小,还不够胆反抗。
而高中大学以后父母一定不敢轻易去打,毕竟那时候分分钟会惹来双打,于是打小孩要趁早成了不少父母的口头禅。

也就是说理性一词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只有在孩子听话服管教的时候才存在,一旦孩子不按自己意愿来,很多父母的情绪就莫名失控了。
01.打骂只会让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
疫情当下,“困兽们”都变得不爱运动了,闺蜜婷婷的孩子就是这样,总是伺机找各种借口偷懒不运动,最近越来越胖。临近开学了,她实在担忧孩子的体育课表现。
那天她好话坏话说尽,希望孩子能下楼和自己一起跑跑步,可孩子愣是执拗,不愿听从。
气得她拿起球拍“啪啪啪”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结果一个被打哭,一个被气哭:”怎么教育就那么难?明明那么胖了还不愿意运动”。

我说:你家不是有摄像头吗?回看一下自己打孩子的样子,是不是真的打对了 ,只有打是对的,教育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一份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测试数据显示:打骂对于60%的孩子来说是恨,40%是怕,而改是0%。
打,非但没有带来“改”的预设效果,还换来孩子无声的惧怕与怨恨。打,不仅使教育变得适得其反,也让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

打只是一种无能的行为,说明除了粗暴,没有任何其他好办法了。
即使给你打服 ,也是口服而心不服,乖一点的孩子就会懦弱被动地被你牵着鼻子走,性子烈一点就会跟你对着干。
不管哪种效果,往后的教育只会进入不是打就是骂的死循环,越是打骂,孩子越是怨恨你。
不打可能孩子胖一点而已,但是打,后果就无法预计了,最后你会发现除了自己落得一身疲惫外,还换来了满满的挫败感。
02.打不是爱,是对心灵的伤害
董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主持人,她的成功毋容置疑,但我们看不到的是,她因为童年给父母打骂而带来的恐惧和伤害。

幼时的董卿有一位非常严苛的爸爸,她从小被爸爸逼着做家务,抄古文,跑步,打工挣钱。爸爸不准她照镜子,不准穿新衣服,告诉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爸爸对她永远也不满意,她常常一边吃饭,一边被爸爸骂哭,只有在爸爸出差的时候,自己才会欢喜。
都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谈及自己童年里父亲的影响时,这位优雅淡定的主持人也禁不住潸然泪下、数度哽咽。
即使她在舞台上多么耀眼,都抹不去童年不愉快的阴影,而且那阴影像血液一样伴随她一辈子,不管她看到别人幸福的童年,还是同样伤感的童年,都会黯然神伤地勾引她对过往不堪的回忆。
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后来因为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会不会心痛给她带来的伤痛?会不会曾为打过孩子而悔不当初?

董卿还好,即使有个打骂的童年,但长大以后是成功的。但有些孩子却因为父母纯属的发泄情绪,无辜的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有一位母亲因为孩子把手机弄丢了,妈妈为了宣泄对孩子的愤怒,竟然将亲生儿子暴打致死。

妈妈承认,当天她用胶布将男孩的手脚、身体捆了起来。从傍晚6点打到深夜11点。打了歇歇再打,大概5次。期间,她给他喂了几口水。
深夜,妈妈把男孩抱到房间。男孩说了一句,妈妈,我不想看到你。结果,一语成谶,男孩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位完全失去理性的妈妈,以前眼里只有手机,现在眼里只有孩子的照片了,想起孩子活生生死于自己疯狂的行为,不知道会不会痛心得永远无法原谅自己,果然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即使打骂致死,手机也不会自己回来,孩子现有的能力也无法赔偿你的损失。
何不平和心情,帮助孩子找出弄丢的原因,吸取教训,从此养成细心的好习惯。细心一旦养成,何止手机不会丢,以后做什么事都会更周全。
最近钟南山院士,接受了《大家》栏目采访时说到:小时候有一次他把父母给的午餐钱偷偷用去买零食。被父母发现后,他以为会大难临头,被痛打一顿。

结果父亲并没有打骂他,只是问他:“南山,你好好想想这个事你做得对不对?”
他说,这样的沟通方式比起打骂更让他印象深刻,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一直记得父亲的教育,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最终他成为了那个我们所熟知的钟南山院士。
拥有平和情绪的父母,会用心用爱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遇到问题时激发孩子找出问题根源所在,继而找到修改的正确方法,而不是只会打骂碾压孩子。
03.吸引法让教育变得有趣起来
如何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避免打这种激进行为,让教育变得平和呢?其中“吸引”是一个好办法。
记得女儿小时候特别不爱吃菜,幼儿园老师投诉她总是班里最慢的一个。刚开始我变着花样做她喜欢吃的,常常给她讲小动物爱吃菜的故事,但收效就是不大。

后来我把菜包进饺子里面,但她一吃到就一点点地吐出来,气得我无语。后来我看她特别喜欢hello kitty,于是我就买了一套hello kitty的套装餐具给她。
每次吃饭就说:hello kitty喜欢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哦。后来她慢慢就喜欢上吃菜了,只要一发现不吃,我就搬出hello kitty提醒她。
投其所好,用她喜欢的东西耐心地吸引她,这样吃饭才能始终在愉快中进行。如果不吃就打骂,吃进去也不会被愉快地吸收。

运用吸引法时需要父母对孩子不断的了解。吸引等于给孩子“对症下药”,满足孩子的喜好,然后让孩子产生自主的行为,而不是在父母的威严下被迫去做。
每个人都经历过孩提年代,谁也不愿意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当父母因为你不服管教而打骂你的时候,我也相信那时候的你一定不会说父母打得对,他们是为我好。所以别做了父母,忘了自己的曾经。
教育它不是一场“以大压小”的情绪对抗,而是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中,巧妙地让孩子学会明是非、辨事理;也让父母学会懂尊重,更平和。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放下棍棒,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宽容,用平和的心情,孩子的喜好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