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与特征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于二战期间,以“白色电话片”(描述资产阶级生活的庸俗或艳情)“书法派”(文学作品改编,手法细腻但远离现实)和歌颂法西斯的宣传片。
新现实主义的作者受到苏联电影和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突出普通人的形象,塑造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代表作有《沉沦》(1942)。好景不长,1943年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的巴巴罗教授呼吁清除意大利电影中的幼稚和公式化的老套、不要避而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论调、更呼吁取消电影改编小说的形式、并扬弃“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
以上,不论《沉沦》还是巴巴罗教授的呼吁,都没有真正体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独特的美学特征。真正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初创作宣言的,是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罗伯特·罗西里尼,1906--1977,意大利人。代表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曾获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第二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二·盘点意大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1·《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使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即兴创作。拒绝摄影棚、化妆、服装设计等。
P·S·这是唯一一部在意大利取得高票房的新现实主义电影。
2·《大地在波动》

使用非职业演员,即兴对话并讲方言拍摄。没有剧本,对白很少,画外音居多。纪录片式的风格。镜头单一却能包含和表现全部含义,不使用象征性含义镜头。
3·《偷自行车的人》

这部电影我们引向主题,而非风格。“跟踪”主人公,使用全景和长镜头,用对照的手法表达“反宗教”的色彩。
4·《罗马十一时》

取材于真实事件,使用了影棚拍摄,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一起演出。曾被禁止公映,并禁止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5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1956年德·西卡的影片《屋顶》问世,标志着电影创作运动的基本终结。战争的结束使得艺术凝聚力不复存在,政府审查制度的加强、好莱坞的崛起、观众的意识形态问题(只关注自身而非社会问题)都是终结的原因。
三·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1·纪录片式的拍摄赋予了电影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运用长镜头,避免剪辑打光,采用“无风格”的风格。
4·非职业演员的参与
5·松散朴素的结构形式
6·方言的应用避免了文学性对白
四·新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特色
1·强调劳工、农夫、工人等平凡老百姓的价值,体现新的民主精神。
2·拒绝道德批判,使用同情的观点。
3·关注战争伤害,如贫困、失业、卖淫。
4·混合了天主教和共产主义人道立场。
5.强调情感而非抽象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