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洗牌的2021,还能出国读个全奖博士么?
申博现状
众所周知,海外博士岗位依赖高校经费支持,充足的经费支持不仅能为博士生的学术生活带来物质保障,也是学术进步的前提。然而,疫情肆虐的世界下,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出了Hiring Freeze,亦或者通知大家,在未来的招生招聘中,都会有不可避免的Hiring Slowdown。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机会出国读个全奖博士么?
站长想告诉大家的事,新闻综述了大环境,但是也需要辩证看待你所处的学科环境。疫情洗牌下,很多机构/个人重新将资金流向了顶尖高校Funding,以确保并促进高精尖/生化医疗学科的发展。因为疫情所爆发出来的公共卫生体系缺陷,生态发展问题,医疗健康问题,以及近期欧美世界爆发的社科人文问题,都亟需探讨和优化。因高校财政问题而紧缩的招募,大概率是短期的。

在博士申请中,我们一直讲究,先套磁再申请。很多高校,在疫情前,Hiring Freeze的情况就已经持续了2年,这与学科发展状态有关,也与学校资金分布有关。我们通常先明确了解学校的招生名额,再做申请规划。在2020年6月,很多高校依旧表示还在招募博士生,并且门槛不会因为疫情问题而改变。
硕士or博士?
那么,回到博士申请上来,你如何才能一击即中,在于你与学科岗位的匹配度。博士申请在欧美的语境里,更接近求职,你对职位的了解,未来你的研究方向,你与职位的互补性——都决定了你的申请是否成功。
在站长给不同学生做留学咨询的时候,我们第一个会问的是:您未来的规划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留在国外是走学术路线还是职业路线?脱离规划而谈现阶段的留学选择难免过于盲目。
早前,一个浙大的CS硕士的学生来找站长咨询博士申请的问题。交流间,站长发现国内同学对于美国博士学位多多少少都存在误区。他们常常会问这几个问题:博士学制多少年?我回国想在业界发展可以选择哪些项目?哪些项目可以拿到全奖?
首先,你要搞明白,博士和硕士的差别不仅仅是学历进阶,最大的区别就是:博士是学术导向,而硕士既有授课实践导向也有学术导向。如果你不是搞学术的人,或者说,你对于学术生活毫无兴趣,单纯认为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美国博士来混一个更高的学历名头,那么我劝你放弃你的执念。在美国博士学术圈,毕业并不容易,尽管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但要问几年能毕业,我觉得这恐怕得问你自己。

站长认识不少Ph.D.在读同学,行走在成为Ph.D. Candidate的漫漫长征路上,毕业更是遥遥无期。国内很多本科小朋友——对不起,我要泼冷水了,你还不具备抗完一个Ph.D.的学术热情和学术能力。真要走学术路线,站长建议你先读个Research导向的Master。如果是想进入Industry,应用为主的Master在课程设置上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同时,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去求职,是最高效的途径。
总结下硕士和博士的区别。硕士项目以授课为核心(即便是Research导向的Master也会有授课内容),项目中穿插Lectures, Seminars 以及 Lab Sessions,硕士一般秋季招生,在1-2年左右结束。而博士,更像是一个漫长的学术论文产出Project。比起硕士,博士的学习过程更加独立,不以上课为主轴,而是将更多的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手里,更关注Independent Research。欧美博士一般在4-5年左右完成,依据学科难度,也有部分同学在7年左右完成。硕士学习更趋向于吸收行业最新知识,而博士学习则是为你所在的领域贡献你的学术成果。

本科直博别着急
再说说本科生直接申请Ph.D.的难度吧,硬件条件达标是很基础的事情,也就是说就算你GRE 320+,托福 100+,GPA 3.6,学校并没有小红花给你,也不会给你区别看待,你只是站在了一条很基础很基础的门槛线上。回到上一段,大多数Ph.D.注重学术能力,你在本科期间的Paper量、科研经历、牛推份量才是比拼的重点。申请Ph.D.哪怕托福飙到了120分,哪怕社团经验开了花,那又如何,你擅长的东西不是学校看重的点。搞学术的,就看重学术。

冷水泼到这份上,很多学生是不是觉得自己得放弃申请了?其实不见得,中国学生在申博这条道路上太着急了,非要应届就出国读博士,非要在自己各方面条件都没准备好的时候去强申。内心深层原因可能是想在短时间内谋求高校教职,毕竟海外博士的学历对于进入高校谋求稳定教职大有助益。然而自己是否匹配博士申请,是否能坚持读完海外博士——都是一个问题。
这时候,站长建议部分同学理性用Research-Based的硕士作为过渡,在这么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硕士阶段,你可以明确自己是否有资质继续完成博士学位。同时,很多初期申请博士失败的同学,也会以科研型硕士作为保底,当博士申请出现空位的时候,美国教授也常偏向于知根知底的本校硕士在读,近水楼台先得月,说的就是这种曲线救国的申请方式。
对于本科在读的同学来说,当前应重视自己的科研背景,努力补强Paper上的份量,跟着牛导去实验室做做研究,多多参加会议认识一些牛人教授,多做功课,打磨文书,或者降低自己的选校标准。

全奖与否?
再说说奖学金,我们希望所有学生明白,奖学金是给非常优秀的学生的,学校认为我不能错过这个好苗子,我要给Ta物质支持与物质奖励吸引Ta来读书。基于这点,大家在问出“我能否申请到全奖”这个问题的时候,先看看自己的各方面条件是否超出其他申请者,自己的各方面经历是否有可能包装得超过其他申请者。如果自己的条件处于门槛和平均线上下,那么奖学金这件事我们就不要去过分地思考了。你来自清北,你身边同学都拿奖,这些和你能不能拿奖都没有关系,心态请摆正。总之,先拿到录取,来到美国后再积极地寻求校内RA/TA机会也是可以的。
疫情下,很多在读博士的经费也受到了影响。站长所见,很多导师非常热心地为自己的学生找工作。那么,也有同学势必要思考,如果你是家庭经费充足,预算丰厚,同时又很想来读这个博士,适当和学校表示自己在经费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也许也会影响特殊时期学校对于你的招生判断。
如果家庭财政被疫情影响,对于这种家庭,我们建议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出国,你需要对家长的资金支持负责,你得考虑如果你以后是否回国发展。如果是,那么你在国内工作1-3年累积的经验与晋升空间置换成出国学习是否值得?你申请的学校在国内认可度如何?而这种认可度能把你放置在怎样的职业起点?如果希望留在美国发展的,你要考虑你通过职业工作签证留下来的几率如何?美国该职业的就业前景和职业缺口如何?教育虽然不是等价的资源替换,但是如果经济能力有限,而把出国教育当作一笔投资的话,你至少得了解,这笔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程度几何。

在疫情洗牌下,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已经逐渐发生变化,经济遭受重创,各个圈子都面临洗牌和新的挑战,能者居之。花里胡哨的“镀金说”已经过时了,希望大家不要为了学历而读书,为了学习知识和自我进步而读书。如果你是真正热爱学术的人,那么继续大胆申Ph.D.吧,对于有一颗学术梦的同学,海外硕博教育是不可错过的绝佳平台!
-
艾莉丝小站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8 10: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