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Peter D. Schiff & Andrew J. Schiff
小岛经济学
这本书主要以美国为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美国的实情为准。在书里作者批判了恩格斯主义者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案,作者认为,他们的方案属于无痛方案,这些政策与那些无须节食、无须运动的神奇减肥计划一样,极具魔力却不合常理。作者还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脱离政府的掌控,让市场选择市场,才能让经济长久的发展下去。结论:政府并不真正可信。
好逸恶劳是所有人类的通病,所以,由于美国的民情(民众选举总统的制度)导致了当政治家愿意为民众提供无痛政策时,他的支持率就会上升。并且,当权总统不会在意日后的收益,只在乎他在位期间国家是否稳固,经济是否良好,民众是否安定。
本文作者认为,储蓄是经济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当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时,例如洪灾、火灾、飓风和地震等,会破坏财富,降低生活水平,民众需要启动备用储蓄,防止经济崩溃,迅速重建资产。恩格斯主义者认为,储蓄对发展不利,因为储蓄妨碍了货币循环。降低消费会导致物价降低,降低民众生活水平,降低经济增长,因此美国总是制定出各种规则奖励花钱的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当局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寻求各种方法,让消费者花的更多,刺激消费,降低储蓄。如果奥地利经济学家当政,他们的做法是提高储蓄,让民众少花钱,当市场经济回落到可承受范围。这样的做法会淘汰一批高消费的产品,但同时也会产生一批民众需要的低消费产品。这是把经济还给市场,让市场做出选择。民众会阵痛,但是经济会回归正常水平。但美国政府十分害怕通货紧缩(在一段时间内价格全面下降),因此只要有一丁点儿的苗头,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抬高物价。恩格斯经济学家给出的无痛方案,是采用各种政策让民众消费,这导致美国财政总是入不敷出。例如本文的示例:原本1货币=1条鱼,为增加消费,政府把9条鱼通过重新加工的方式变成了10条鱼,也就是现在的1货币=9/10条鱼。由于变化微小,民众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政府尝到了甜头,每次经济出现问题,都会采用类似的方法。长此以往,1货币只能获得1/10条鱼。所以物价一直在上涨,并不是经济好了,而是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美元越来越不可信。
作者还提到,最低薪资法规只会增加低端工人的求职难度。例如,当没有最低薪资法规的时候,员工只能提供每小时价值6美元的服务,雇主只会支付6美元。但现在有了最低薪资法规每小时不得低于8美元,那么只能提供6小时美元的员工,将更难找到工作。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的国情导致最低薪资的法案法规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在美国,能提供优秀基础服务的甚至几乎全部提供基础服务的公司都是私有企业,例如地铁,飞机,银行,学校等,他们和政府有合作,但本质还是私有企业。但在中国,这些基础服务设施都是由国家部门统筹管理,这就导致了,员工的薪资只能按部就班,最低薪资法规会让民众安心。
市场经济的自由被政府把控成立了美联储,这种机制出现了两个致命缺陷。第一,美联储的一小撮人要比数百万独立决断的民众(也可叫做市场)更清楚什么是恰当的利率水平。而实际上,美联储和利率没有任何关系,它既不能产生储蓄,也不会因为贷款变成坏账而蒙受损失。第二。美联储的决定总是基于政治考量而非经济因素。正因为如此,美国已经由一个储蓄者国家转变成了借款人的国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虚假的繁荣过后出现的巨大危机。
美国立国之初,对政府权力有着严格的限制。原本的设想里,在美国,人人可以享有人身自由权和财产权,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个人资产,政府无权干涉。美国宪法有意将权力分配给联邦政府的不同部门,把中央权力下放到各州,用宪法防止联邦政府从人民手中剥夺任何权力。然而,当危机爆发时,民众确信政府需要更多的权力,人们可以牺牲一些自由。因此,当民众无法承受经济紧缩带来的痛苦时,当选举和市场经济挂钩时,民众正在不自觉中上交自己的自由。如果政府有责任消除一切苦痛,那么就没有人是自由的。无法自由地失败,也就无法自由地成功。
美联储发行的纸币——美元,在过去100年里,损失了超过95%的价值,从自由兑换黄金开始,经历只能去公正银行兑换,再到只能去公正的国外银行兑换,最后哪也无法兑换。当美国人受伤只有一种没有任何价值且可以随意增发的纸币时,美国政府再也不必在支出和税收之间作出艰难抉择,同时也把美国经济引上了一条不归路。
作者提出的另一个观点也很有意思,他认为,多年来经济学家对美中关系的理解一直时错误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双边关系:美国得到廉价商品和贷款,中国得到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然而,在他看来,美国人占尽了便宜。美国人不用生产就能得到商品,不必储蓄就可以得到贷款。而对中国人来说,他们辛勤工作却不能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他们努力储蓄却得不到贷款。而美元,一直都是美国手中的王牌。如果没有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储蓄,美国人以及美国政府想要借钱就会很困难,他们将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贷款利率,靠贷款推动的美国经济,利率偏高和信贷吃紧是一个致命的组合。作者希望,在美国领导人和中国冲突不断升级,在他们决定与中国划清界限之前,需要好好认清这条生命线。白食吃的越久,有朝一日没得吃时,就很难以自食其力。
全球经济失衡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在美国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出口都大雨进口,造成贸易顺差。而20世纪70-80年代,美国贸易逆差为100亿-500亿美元,虽然数额巨大,但仍在掌控中。到20世纪90年代,贸易逆差冲破1000亿美元关口,但与美国的经济总量相比,这个缺口相对不大。步入21世纪之后,21世纪的前10年时中国作为出口型经济大国崛起的10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都达到了6000亿美元。2006年,更是达到了7630亿美元,意味着,每个美国人,不论男女老少都需要分摊2500美元。原本,国家的贸易逆差可以自我调节。然而,美元的储蓄货币地位以及中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决定破坏了这一机制,这就导致了“全球货币战争”。
2006年,房价已经高得离谱。人们对房价的估计与对自身负担能力的估计脱节了,然而,经济学家们却总能相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论,解释房价上涨的原因,但民众真的接受了他们的解释,这很容易理解,民众总会对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东西持有乐观心态。所以,当房市到巅峰时,经济开始萎缩。原本,为了恢复经济平衡,经济衰退时必要的。但是,当经济开始收紧时,立法者和经济学家不仅不认为这一过程时多年来银根松动以及过度消费的结果,反而把它当作问题本身。毕竟,经济一旦后退或者崩溃,必然会造成民心不稳,轻则总统下台,重则社会动荡。没有一位现任总统是不优先考虑自己本身利益的,所以为了在任期间的稳定,不稳定的因素就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时候砸到哪任都好,不要砸到自己。因此,通货膨胀虽然在经济上影响较差,但是在政治上却有好处。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所有人都寄希望于一小撮人,希望他们能够为整个国家做决定。然而,没有人可以拯救任何人,自救永远比依靠他人更为妥帖。参议员们和顾问们并没有抓到一个真理: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会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了人们的消费。他们开始用大把大把的新钞票营造经济有所好转的假象。同时,他们利用媒体为自己站台,说服投资者和民众,为他们做了完美的掩护。
2010年起,PIGS四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希腊变成了这次危机的靶子。作为欧元区的一员,它无法通过否认债务或者货币贬值来应对危机。许多经济学家对此的评论是,欧洲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负担。但在作者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是一种福祉,因为许多投资基金由于对欧元失去信息,开始越过大西洋,寻找更安全的避风港,因此,在美国经济亟需支撑之时,大量资金及时涌入美国。
2011年,愤怒的抗议者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但是抗议者们并没有搞清楚,他们愤怒的矛头指错了对象。大商业公司不该为混乱负责,应该负责的是政府的统治者和哪些经济学家们。尽管这场运动并为发展为政治运动,但政客们看到讨伐的双拳挥向错误的方向,心中还是暗自窃喜,许多精明的参议员们支持紧急援助,和那些抗议者站在同一战线上。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描述了中国对美国的影响。当中国开始收紧对美国的出口,首先满足内需,当开始限制购买债券后,美国陷入万丈深渊。尽管在中国的美国债券变成了一堆废纸,很多企业倒闭,经济陷入了混乱,但是很快,其他的企业快速发展起来,中国迎来了真正的经济繁荣。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一直是美国手中的王牌,哪怕基本面再差,世界各国还是会接受美元。然而,一旦失去储备货币地位,美元的下场就会和其他已经崩溃的货币一样,尽管作者劝美国正视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但是,美国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不愿让美元崩溃,必要时可能采取战争手段。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1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