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备考经历(四)——初试经历(专业课之839写作|拓展阅读)篇
专业课——拓展阅读(写在前面:文章较长,请耐心读完,文末有干货分享)
前面曾多次强调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下面就我本人对历年专业课真题的分析和初试心得来谈谈自己粗浅的感悟,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以下内容主要围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展开。并利用“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轴为辅助,来为拓展阅读提供思路,以此避免盲目地大量输入各种杂乱信息。这种思路主要还是为构建知识体系服务的,当然你们也可以尽情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 [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过去,即这门学科的发展史 针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史,首先,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推动国内外(根据真题可大概判断侧重点在国内)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兴起的标志性人物(例如国内的王国维、鲁迅、钱钟书等),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及其大概内容。其次,也可以去找找,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例如国内的乐黛云、季羡林等),以及他们的主要著作。另外,还可以去探索探索,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和引起巨大争议的人物与事件。诸如此类等等。 2.[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现在,即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 这一方面的扩展阅读是相当重要,其考点也是比较多的。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一下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什么(文学的译介研究/科幻小说等等),侧重点是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近几年来有哪些学者有什么突破(曹顺庆的变异学/朱振武的非洲英语文学等等)。此外,还可以关注目前相关领域的大牛们正在研究什么,或报考院校的教授、副教授们正在研究什么(官网+知网)。还有就是,很有必要去关注文学领域的相关时事(例如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当前国内外重要的热点时事。(例如去年的五四运动100周年,香港问题,中美关系紧张等,从这个角度分析,初试考到了鲁迅的《文化偏执论》、王国维评论红楼梦/作文考到了“自我,他我”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这其中就探讨了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等等。 3.[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未来,即这门学科的发展研究趋势 我们都知道,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可以说是时代社会的反映。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这门学科当然也会毫不例外地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这也是在准备复试期间看了不少论文后得出的一个比较粗浅的结论。当然,这也不失为做拓展阅读的另一个思路。 例如,当前人工智能/5G肯定是大势所趋,文学领域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赢得国际赞誉,文学研究领域对“科幻小说”的探讨空前兴盛,这其中有没有联系?再例如,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世界的共识,文学研究领域就出现了不少对“生态文学”的研究,这是偶然?还有,当前中国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重视第三世界的发展,文学研究中对非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重视就不断提高。最后,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并在世界舞台上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是大势所趋,这其中有不少著名学者提出了很多建议,大家都可以了解了解。诸如此类等等。 特别是2020年,这个多事之秋。疫情、香港、中美、种族主义、女权主义等等,值得我们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的还有很多,顺着这些思考做必要的拓展阅读也是有必要的。
4.拓展阅读说明 以上仅代表个人反思,仅作参考。上面提到的三点也是可以把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拆开的,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拓展。至于以上内容的获取渠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例如,我们可以搜索知网,看相关学术期刊/学者专著,听名校讲座,以及各平台的网上课程;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优秀的期刊公众号等 专业课——839写作(文末附干货分享) 通过分析上师大历年839写作真题,不难发现其出题还是偏纯文学写作类的。虽然,它的题目没有对文体进行限制,但一般还是推荐写议论文,因为这样比较稳妥也相对容易操作。当然这也是根据我自身情况而言的,有足够信心或审题后觉得写其它文体比较顺手,那当然是可以有其他选择。下面我还是结合我自身的情况,从整体框架与具体操作出发,简要且粗浅地谈谈议论文的写作与实践。 先来说说议论文的整体框架,也就是大致的行文结构。我想什么总分总,分分总...等等,在中学老师就曾讲过许多了。但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兼顾段落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与文章严密的整体性,也是不太容易的。这就凸显出了列提纲与打草稿的重要性了。在这里建议大家在审完题、立好意后,最好趁脑子还比较清醒时把文章的大体结构勾勒出来,当然能又快又详细最好(形式就像毕业论文确定目录一样),但也要注意时间,不要顾此失彼,实在想不出来就先写个大致的,直接动手。毕竟一般要求是要写2000以上字,时间虽然基本充足,但还是要注意。 其次,来谈谈论点的确定问题。我个人觉得,论点最好是能兼顾新颖性和一针见血两个特点。所谓新颖就是视角独特,并合情合理,最后又能够自圆其说。所谓一针见血,就是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吧。然后就是,看能不能让各个论点之间也体现一定的关系,或层层递进,或互相补充等等。在这就不举具体的事例了,毕竟水平有限,每个人的看法也有差异。但我要说的是,在平时练笔时若是有意识地去考虑了这些问题,在考试时接近完美的机会就越大。 再来就论证、论据来讲讲我个人的看法。我曾看过一本书介绍的是,论证指逻辑推理与逻辑演绎的过程。先不看它具体怎么操作,在看完这个解释之后,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出其中对逻辑的重视。按我的理解,从篇章的角度,就是说你在审题立意后,要用严密的思维逻辑来证明你的立意是合理有意义的(或反正无意义);从段落论点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有逻辑地充分利用各种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有意义的(或反正无意义)。总之,就是最好要让考官能较容易地看到你行文的逻辑性。 至于论据,这就与大家所说的素材有点类似吧。平时的素材积累什么的就不详细说了,素材真的太宽泛太多了。在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就是,能做到的话,就尽量把论据与上面提到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尽可能地体现出你对本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这当然是加分的。例如,你可以把比文世文拓展阅读中,某位大佬的观点引用过来,然后谈自己的见解;你也可以适当对当前学术热点进行分析,借以证明你的观点....诸如此类等等。但也要注意,引用内容与论点的关联性,不能让老师觉得牵强,感觉是在秀肌肉。
最后要强调的就是练笔了。这个不一定要每天练,但一定要练。前面最少可以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集中练习一次;后面的话最少最少要一星期一篇,并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来,找不到人反馈的话可以自己反复思考进行修改。我真的就是一个集中训练得太少的反面教材,请大家引以为戒。至于练笔主题的话,可以是你对某个热点的感悟啊、你看了某本书后的思考啊、你与某个朋友争论的问题啊等等.... 再不济,可以找找当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试着用研究生的思维来写,或者是其它院校的写作题目等等。 以上代表个人观点与感悟,仅作参考。
:终于把专业课部分写完了,后面还有考研政治、英语,敬请期待。 下期预告: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备考经历(五)——初试经历(考研政治|考研英语)
欢迎关注公众号:【新青年手记】 下面给大家分享我曾经看了一本议论文写作的书后,做的两个思维导图,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