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月圆夜》:一部适合睡前阅读的“催眠”绘本
不知道为什么,我家两个小朋友每到晚上临睡前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异常兴奋!首先是无实物表演——奥特曼打怪兽,然后兄弟俩绕床摔跤,最后还要翻无数个跟头,洗完澡依然疯了一身汗,即使强迫关灯,还能看到四只小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为了能让他们安静入睡,我试过很多办法,最后都敌不过两个人旺盛的精力和体力,然而最近有一本故事书却让我看到了改善的希望:《梦幻月圆夜》,至少他俩听的时候容易安静下来了,因而我激动的称之为“最适合睡前阅读的‘催眠’绘本”。

《梦幻月圆夜》讲了小女孩的一个梦:深夜,小女孩坐在车后座上,看着窗外透亮的月光,渐渐的睡着了。梦里,月亮竟然跟着他们回了家,安安稳稳的落在家中的后院里,小女孩欣喜极了,在月亮上跑来跑去,可是第二天月亮依然没走,太阳也不知道哪儿去了,小镇的所有人都在黑夜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只是所有人都困得要命,老师困得讲错了题,学生困得直打盹,连朋克乐队的队员们都昏昏欲睡,小女孩放学回家,发现爸爸妈妈拿出家里所有的床单桌布遮在月亮上,想要把它藏起来,可是月亮引来的潮水和狗狗打破了这个计划,最后大家决定还是开车把月亮送走,他们把车开到小山顶上,月亮乖乖的留在了那里,小女孩和月亮轻声道别。

“如梦亦如幻”是这个故事给我的第一感觉,它就像一个漂浮在空气中的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即美又脆弱,所以读起来都是小心翼翼的,尤其是随着情节的展开,从故事里流出的绵绵暖意会像潮水一般向你袭来,如天鹅绒一样包裹着你,好好入眠。
这种神奇的魔力在我家两个小朋友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从睡前的“疯魔”状态,到入睡前的静谧,他们俩多余的精力在一页一页的图文交错中慢慢安静下来。
能在简短的故事中用文字和图片创造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氛围并不简单,《梦幻月圆夜》的作者和绘者都是美国人亚当·雷克斯,他的作品在美国家喻户晓,其中一部作品还改编成了梦工厂的电影《疯狂外星人》,连奥巴马也专门去书店购买了《梦幻月圆夜》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

雷克斯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次深夜独自驾车的经历,在静谧幽深的黑夜中,一轮又大又亮的圆月勾起了他的全部幻想。在书的扉页,雷克斯写了这样一句话:“献给爱幻想的孩子。”爱幻想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这种在现实和想象中自如切换的能力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消失,直到他们变成了大人,“幻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贬义词,眼中只有被现实压榨得干瘪的世界。
雷克斯很看重“幻想”的能力,在故事中有很多有趣的表达:
小女孩发现月亮停留在院子里,先是“站在爸爸的肩膀上,用指尖抚摸月亮”然后“爬进月亮的一个凹坑”接着“走到月亮的上方、下方和你看不见的地方,再走向妈妈和爸爸等我的地方。”

这两页跨页图片太有吸引力了,我家两个小朋友来回看了好几遍,恨不得自己也能走到月亮上去,调皮的雷克斯挤挤眼就看穿了所有孩子的心事儿。
当小女孩放学回到家里时,却发现“爸爸妈妈想用毯子和桌布把月亮掩藏。”当一家人开车把月亮送回山顶后,妈妈在意的是“我们上好的桌布也跟着走了。”

大人看待月亮的角度则和孩子完全不同,雷克斯用幽默的对白和图画表现出大人现实的一面:看到好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随时都在衡量价值与得失。
面对同一个月亮,大人和孩子的表现完全不同,也许雷克斯正是要利用这样的对比突出“幻想”能力的重要性。就像伴读手册中所说的:“情感是可以由想象唤起的,孩子们能在美丽的幻想中安放他们的情感,又能在审美的愉悦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幸福的能力。”

《梦幻月圆夜》是从小女孩“沉入梦乡”开始,神奇的是,梦境的结尾也是小女孩于梦中再次“沉入了梦乡”,最后雷克斯用一句话结束了整个故事:“关了灯,到处都是宁静的夜晚。”当我读到此处,声音也不由得低柔起来,看着孩子们舒展的小脸蛋,我知道他们也快去梦里找自己的月亮了。
这个由“幻想”而起的故事,像月光一般朦胧,像月色一般宁静,隐隐约约的睡意就像湖水的涟漪一圈圈从书中漾到孩子的眼底,这样美好而安静的故事更能让孩子充实而安心,将亲密的时光永远刻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