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2019华中师师范大学新传学硕第一名经验贴

个人情况
本科广播电视学,普通省属一本,报考传播学学硕。本科成绩专业排名第一;奖学金校奖、国奖;学科竞赛省奖;发了一篇论文;四六级>500分,学了第二外国语,做了些外文文献翻译;一点课外兴趣爱好,做过编辑出版实务。(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研社)
大一进校就想好考研,真正开始投入专业学习是在大一下。前两年基本都是广播电视学的专业学习,主要是做后期(个人比较偏平面)。自从学了传播学(在此感谢恩师),就定了考研方向。这期间,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老师们对自己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兴趣的转向。同样感谢恩师在课上的安利,各种推荐也奠定了我的兴趣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新传考研群663661481 )
复习期间,可以试着写一篇正式的论文,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到的学科知识印象及其深刻,毕竟是自己亲笔写的。写完请老师帮忙提些修改意见,反复修改,试着投稿。再就是,尽量争取和老师做项目的机会,哪怕帮点小忙也行,在旁边看着留心,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足量的输入才有有效的输出,前期输入阶段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学科框架和思维方式,这种自己思考出来的体系在应激反应中能够有效应付突发状况,说直白点就是复试。后期输出阶段定要动笔多练题,不同题型答题结构、字数分布、时间控制都要练。不写个三套综合模拟,真不敢上考场。
所用资料和书目
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院校选择不再提供参考书目。新闻传播学作为比较年轻的交叉学科,学科体系仍在发展变动,因此不指定参考书目是为了考察考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与能力,相反指定参考书目反而可能束缚考生思维,死背书。
英语:(如下))
基础:朱伟《恋恋有词》;朱伟《题源报刊精品阅读100篇》;
巩固:华研外语《完形填空100篇》( 华中师范大学新传考研群663661481 )
强化:张剑黄皮书阅读150篇、黄皮书2005-2018真题、黄皮书模拟5套卷、黄皮书英语一高分写作。
政治:肖秀荣三件套、肖秀荣八套卷与四套卷、《风中劲草》、徐涛的题库(辅助刷客观题)
专业理论核心书目: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六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专业理论补充书目: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
德弗勒、洛厄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塞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六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专业理论延伸阅读:
詹金斯《融合文化:新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罗杰斯《创新扩散》
李普曼《公共舆论》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诺曼·梅勒《夜幕下的大军》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专业史论书目:
郑超然、陈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
李磊《外国新闻史》 (人大出版,2013年)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陈昌风《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视角》(第二版)
(小编提示:由于小哥哥准备考研的时候很早,所以推荐书目较多,但并不意味着大家在现阶段也都要看。大家在看书的时候始终要注意抓“主次”,可以将指定参考书当做“主线”来抓,别的书目或者论文作为补充。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有选择地阅读,千万不要广撒网。如果你尚在读大一大二,那完全有时间来广泛阅读。)(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研社)
专业书目使用方法
李良荣、郭庆光、彭兰这三位老师的书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上均为经典教材,可通用。郑超然、程曼丽、方汉奇、陈昌风老师也是新闻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级大佬们),方汉奇老师自是不必说,学界泰斗,陈昌凤是其博士生。而且新闻史考察大部分以史实为主,部分也可能考察史学思维和宏观脉络。所以新闻史类教材也基本通用。
新闻学:以新闻学考研圣经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为核心,补充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老师这本书写作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理论的理解和增长见识(说出了很多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新闻学概论》既然是概论型书目,既包括新闻理论核心,也涉及新闻学相关其他问题。这本书的框架比较好,有助于建构新闻学学科框架。需要仔细反复研读,书的大小标题很值得仔细体会。李良荣老师写书通俗易懂,读懂大小标题、理解书中举例。部分内容可能有些过时,可结合其他书目复习。如有关互联网、新媒体的内容直接看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传播学:传播学考研圣经《传播学教程》,考前至少背5遍(我一同学总共背了9遍)。这本书硬核干货较多,可以说每一节都很重要,所以初期相对较为难懂晦涩。可以先看中国传媒大学的段鹏老师《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作为传播学入门,然后再看《传播学教程》。这本书有多重要只有考过才知道。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可以对传播学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学史、传播学派做拓展和补充,尤其是《传播学教程》里对传播学三大流派、传播学大师、传播学史的讲述较为简略,可以用作补充。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主要用于传播学科的建构、传播学经验学派、四大奠基人等重要人物和理论背景、学科背景等知识的补充,尤其是关于芝加哥学派、哥伦比亚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传播学教程》几乎不提的东西进行补充。传记式的史学叙事比较好懂。
德弗勒、洛厄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塞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主要用于补充经验学派传播理论的细节、各种调查、实验的背景,详细经过的了解。(比如议程设置的完整背景与经过)。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李普曼《公共舆论》、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用于补充相关学者及理论,比如尼尔波兹曼的媒介观、拟态环境、李普曼的思想、大众社会心理等。但是最好能够读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尤其是《娱乐至死》、《乌合之众》,体现出你和别人的不一样,比如能否对“乌合之众”进行一个再次批判呢?
这里提一下诺曼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这个人是新新闻主义的领军人之一。当初本科老师上课提了一下,课后自己就简单翻阅了一下。结果初试就考了新新闻主义,本科做文学社团的主编,看了些东西,再加上翻过这书,所以答题很轻松。(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研社)
所以,长久的点滴积累很重要,认真看过的东西总会派上用场。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这些社会学书目,用于连接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关系,《社会学概论新修》选择性翻看传播研究相关内容,费孝通著作启发思考。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如果说郭庆光老师与《传播学教程》是传统传播学考研的圣经,那么彭兰和《网络传播概论》就是网传和新媒体考研的圣经。这和她的学科背景(她以前是学计算机科学的)和研究成果密不可分。总之这本书和传播学教程一样重要。詹金斯《融合文化:新旧媒体的冲突地带》用作课外补充,提升新媒体领域视野。
新闻传播史:中国传媒大学的李磊老师《外国新闻史》最出色的地方就是自带划重点和新闻史框架。里面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常考点。他打破了传统的外国新闻史的国别史讲述方式,按照新闻业发展逻辑脉络,统述各国状况,并且按媒介形态划分篇章,报业史、广播电视史、通讯社史,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报刊专题等,横纵叙事,既有时间延续也有同期对比,总之很适合建构新闻传播史框架,打破传统思维。
部分章节论述较深,供拔高。所以,结合该书和郑超然、陈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与框架基本就可以建构起来。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与陈昌风《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视角》两书一对照,重点就明显出来了。(史论里学者们共同谈论的东西自然是重点)。同时,这两本的史论叙写方式也不一样,可以从中看出一点不同史观下的新闻传播史研究思路。(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媒介史观、社会史观等等)
我考的是传播学方向,再加上相比之下对新闻理论不太感兴趣,所以传播学的东西看的比较多。这也导致拿到问题,能用传播学思维解决的,我坚决不会优先考虑新闻理论,而且看的很多都是批判性新闻研究,总之新闻理论就参考李良荣老师的书和框架。对新媒体热火朝天的新技术很不待见,在看彭兰老师的书的过程中,除了背诵一些内容是必须的以外,更多的在反思。不过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彭兰老师的书也是字字箴言。
史论并不一定都是枯燥的细节背诵,这肯定是必需的,但是再比较熟悉细节以后,也可以跳出细节层面,自己试着从中观甚至宏观做些脉络梳理,有些资料已经做了,但那毕竟是别人的思路,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记忆最长久。史论它也是史学的一部分,所以史学思维很有必要,比如以不同的史观来看待一个时间段的新闻传播现象,理性看待史学的书写方式,多比较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史实的解读,不偏听盲信。
我觉得这个过程里自己最大的优势是看的书(包括论文)比较多,不限于自己学科。并且要多思考,人文社科都是通的,把自己看到过的东西放在一起思考,对比,联系,这样有助于建立自己的学科认知,也有助于发现问题,进而找到可供研究的方向。由于时间有限,有些书目的部分章节可以略看,但是要留个印象,知道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往哪里翻书。二次、三次甚至四次翻书可以深化对翻看内容的理解(基于不断更新的已有知识储备,每一遍看书又都会有新的想法)。
总之,就是多看、多思考。当然最后还是要落实基础背诵。
备考区间
2017年9月——2018年12月(总计约15个月)



专业轴
政治:2018年7-8月暑假起步,翻看辅导资料,做课后习题(选择题);9月1000题第一遍,10-11月第二、三遍,辅助徐涛选择题题库;10月开始背风中劲草;肖八肖四到手,做选择题,背主观题。背诵一直持续到考前不要停。( 华中师范大学新传考研群663661481 )
英语:2017年9-12月:单词背诵,至考前《恋恋有词》7遍。外刊泛读培养语感,分析长难句。2018年1-2月:巩固单词。2018年3-6月:黄皮书阅读、完形填空;7-8月:继续做阅读并复习做过的阅读题和文章,积累生词; 9月:做历年真题、开始准备作文;10月:真题模拟、背作文素材; 11-12月:模拟考。单词抽空档时间背,一直持续到考前。单词来源:单词书摘选、阅读摘选。
专业:2017年10-12月:新闻学基础,第一轮背诵;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教程》第一轮背诵;2018年1-2月:传播学框架补充完善;3-6月:传播学继续补充完善,泛读专业及相关著作。《网络传播概论》第一轮;7-8月:《网络传播概论》背诵、整理框架、看热点分析;新闻传播史第一轮;9 -12月:反复背诵框架、笔记专题。直到考前。理论课背诵四五遍,网络传播3遍、外新史5遍,中新史6遍。
复试
复试英语,出成绩后开始慢慢进入复习状态,此前一直在复习自己的二外。复试英语最难的是口语,所以这段时间就是不听的动嘴说,找个空教室,自己跟自己对话模拟。交流话题各种公众号都有推送,有必要准备一下专业词汇和专业相关的话题,比如准备一两个学者、书籍、理论什么的,关键是灵活变通。
复试老师问看什么电影,我直接说我不喜欢看电影,更喜欢看书,准备介绍书或者作者什么的,自我介绍也反复暗示某些学者,但最后老师没问。问我体育运动啥的,初中英语的话题,so easy。这也说明,自我介绍要把控好,老师很有可能根据自我介绍来追问,但也不排除意外。常见话题准备十几个,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动嘴说,自己说过的话比到时候现编反应要快。
专业面试当场抽题当场作答,思考时间也就十几秒。专业面试流程一定要熟悉,不然进门了手足无措。递完简历就直接开始简单自我介绍,老师们趁此会翻看简历和带来的材料。
介绍完就抽题,有一次换题的机会,抽完告诉老师抽到的题目,然后开始作答,老师会根据你的论述或者你带的材料追问。我抽的是怎样提高舆论引导的效度,还算是常规题。老师们比较随和,进门比较紧张,说着说着就开始放松了。我带的材料比较厚,一页简历(简洁明了最好)、发的论文、外文文献翻译、省奖小说、两张证书。本科比较出彩的经历或者材料老师们会很感兴趣,比如有一定质量的独立论文,英语水平、科研经历、有意义的实习什么的,有的话尽量简洁地写上去。
一些建议
1、背书不是终极目的,背书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说话才能有效率。越到后期,所有的事情累加到一起,背书、做题需要权衡好时间分配。初期可能是第一遍背第二遍忘,中期可能是上周背下周忘,后期可能就是昨天背今天忘、上午背下午忘、背了下句忘上句。这很正常,只要认真背过、用心理解,始终相信自己在考场上一定有话说。专业课是这样,政治大题也是这样。完全照书背永远也背不完,所以要积累语料,学会自己按照学科思路回答问题。
2、与其急着背书,不如花点时间读清楚写书人的行文思路。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解性记忆更长久。
3、仅限于指定书本会限制学科的想象,多看看同类书籍,比较各学者的观点,答题中会有异于常人的想法,可能会成为加分点。
4、理论不是死物,搞清楚理论背景、时代环境,对于理论理解更有帮助,也能引发深入的思考。
5、通过补充、联想、对比、深挖等方法把书读厚,然后提纲挈领的归纳、总结整理出大小框架把书读薄。( 华中师范大学新传考研群663661481 )
6、学会做减法。无论是英语单词、政治、还是专业知识点,在背书的过程中,已经很熟的东西可以适当减少背诵频率,反复错、多次陌生的东西重点反复背。新闻史尤其如此。
7、培养独立思考、质疑批判精神。有些东西并不是定论,教材上的不一定是公理。从不同学者的论述中,看出分歧。然后,你怎么看?(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研社)
8、和同伴相互查缺补漏。制定了计划就要严格执行。计划实时调整,以求最佳。
9、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但也要主次分明。你不可能一年时间掌握学科里所有领域的一切。
10、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心态平稳,坚持到底。
最后,将我的座右铭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