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死亡教育?
我们一出生, 学到的第一课就是,直面生与死。 在现代医学不高明的年代里, 新生儿能否顺利活下来, 一直是个未知数。 即便是当下,仍有一小部分婴幼儿甚至来不及看到这个世界, 就走向了死亡。 即便有幸存活, 归根究底, 生存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 海德格尔讲“向死而生”, 庄子也讲“方生方死”。 无论你有多么努力面对生活,热爱生命 ,死亡是远方原野上空一线月色,暗无边际的黑暗中狼的幽深的光芒。不舍昼夜。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千差万别,多少人在深夜痛苦的夜晚,也是多少人欣喜若狂,享受快乐的夜晚。 但都会到达一个终点:死亡。 唯有死亡, 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 但是我们接受了太多有关如何好好生活的教育,却很少接触到有关死亡的教育。 “如何过好这一生”, “二十岁应该懂得的人生道理”, “三十五岁应该要实现的人生的目标……” 它们毫不疲倦地充斥在我们耳边, 既是社会所主要推崇的价值观念, 也和人类乐生恶死的内在倾向不谋而合。 在稚嫩的年纪,我们已经被教导要能要好好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直到行将就木,老态龙钟之时,很多人才发现,自己面对死亡手足无措,一无所知。 在绝大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兢兢业业地为生存而奋斗,为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竭尽全力。 却很少考虑,如何面对死亡。被儒家文化浸染的社会中,未知生,焉知死?忌讳与避讳往往是我们应对死亡的方式。 死亡就像是一只在房间里的粉红色大象, 扎眼一样得存在,有时候,我们往往宁愿选择沉默以对,仿佛它从未存在。 二 认识死亡,是死亡教育的第一课。二十几年里,我经历过不少人的死亡。 新生的欣悦却不足以支撑我坦然面对死亡的存在。
作家阎连科在他的散文里有这样的一句话 ——“长辈年纪再大也是前面挡风的树。” 从母亲在盛夏七月离去的那个闷热下午开始, 我感到身体里有很多的东西还没长成却已经腐朽。就像南国里初春的树,新年的叶还没长成,旧年的落叶已经老去。 死亡有时不会提前对你打招呼让你做好万全的准备,而是在每一个你觉得惬意,舒适,悲伤,苦涩的地方轰然降临。 所有引以为傲的荣誉,生命和尊严刹那间便化作云烟散去。
你所有的刻骨铭心的爱恋,仇恨,高尚的光芒与自私阴暗的角落如同飞灰轻轻散落。 随着时间流逝,你会慢慢发现, 曾经身强体壮,在你眼中无所不能的父母在疾病面前变得虚弱无比。 时光偷走了他们的青春。 衰朽和颓败一步一步吞噬他们的精神,也许他们能支持很久,也许猝然长逝。 死亡便迫不及待与你相逢。 昔日一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同窗好友,在一个极其平静的午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你们的最后一面或许还停留在几年前。你刚刚或许还在为生活发愁,低声咒骂脑子有坑的老板。 当看到这一消息后,你脊背发凉,眼眶不知为何就湿润了。 幼时看过的花儿,见过的鸟儿,摸过的小猫儿…… 一切在你的生命中鲜活的人与物,在你未曾发觉时,早已奔向了死亡。活得越久,人会面对更多的死亡。 有时是一场疫情,无数鲜活的生命便湮灭了。 沉默和视而不见不能掩饰死亡的存在。 死亡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结果,也是原因。是医学上的,生理意义的灭亡,也是哲学意义上的湮灭和消亡。 死亡是过去 是现在,也是未来。死亡是不存在,也是存在。
它不止存在于人的皱纹里,暗黑的老年斑,腐败的气味中,暗哑的呻吟里,也在鲜嫩的皮肤,稚嫩的言语里。 它是悬在人头脑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使得一切山盟海誓 密语甜言变得苍白无力,脆弱不堪。 死亡又使得尾生抱柱,生死相依变得可贵。它使得永恒变成了笑话 却又常常使得一瞬间变成永恒。 死亡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和死亡擦肩而过。 认识死亡是学会人生的第一课。 三 今年年初热播的台湾剧《想见你》引发了一波收视热潮。 现年二十七的女主角黄雨萱,相爱七年的男朋友王诠胜遭遇了飞机失事,不幸身亡。 坚强独立的黄雨萱对待工作,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并且游刃有余。 她面对失去爱宠的朋友,能够设身处地耐心规劝。她每天都在ins发表自己的生活动态,品味好吃的午餐,和好友悠闲下午茶,开朗的微笑,精致的妆容,得体的装扮,灿烂的阳光。 她热爱生活,好像已经从失去男友的悲伤中走了出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她的好友揭露道,她打卡的每一个地点都是和男友曾经去的地方。 她过得开心幸福,实则是背负着两个人的回忆,负重前行。 黄雨萱仍然活在过去,甚至因为觉得对不起逝去的男朋友,而不愿意升迁到其他地方。 上司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问题,并劝她离开台湾,离开这个充满了她和王诠胜的充满快乐回忆,也让她黯然神伤的地方。 上司劝告黄雨萱, 有时候葬礼这样的告别仪式不是为了死者办的,而是为了活着的人。 生者背负着甜蜜的记忆和失去的痛苦,需要这样一个仪式。 应该要好好告别,跟他说再见。 面对亲人故友的死亡,我们的悲伤很大程度在于失去,在于惋惜和自伤其类。 在得到和失去这两件事上,人更在意他已经失去了什么。 死亡教育的第二课,是学会接受死亡。接受死亡这个既定的事情,并学会好好告别。 当你接受了这样死亡是客观的存在,就会更能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乐生恶死像既定的程序被编写在我们的基因中。强烈的求生意志是本能,是我们抵御死亡的第一层盔甲。 父母是第二道屏障,走在前面,避免我们直面死亡。爱人,伴侣,朋友,或许能伴你左右,共同走过一段路, 人终归还是要独自上路,面对死亡。 学会接受死亡的客观存在,并且学会对过往告别尤其重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成年派,讲述完那个惊心动魄的,光怪陆离的,和老虎理查德•帕克一起在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后。 他这样说,“人生就是不断放下,而我们还没有好好告别。” 在那场灾难中,他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与伙伴他用他的生,见证了至亲之人的死亡。学会接受死亡的客观存在,并且学会对过往告别尤其重要。 四 死亡教育的第三课: 主动找到人生的归宿,而不是被动到达人生的终点。死亡可能是人生的终点,但不是人生的归宿。 它可能决定了你人生的长度,可是无法决定人生的厚度。 当人慢慢长大,越来越会发现世界上的大部分事物不是线性发展的。 它很有可能跳跃性发展,或者螺旋形的。 很多你以为一去不复返的事物会变得慢慢清晰。而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事物也许某一天会永远消失。 你今天所热爱的东西,或许明天会被你弃如敝履。你信誓旦旦,竭尽全力想要实现的人生意义,或许转瞬之间便充满了虚无。 在每一个你想要放弃的瞬间, 死亡如影随形,如约而至。 学习面对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坦然面对生活,“有关活着,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陶渊曾设想过他死后的情况: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亡不过是一件极其寻常的事情,至亲朋友或许会在心中挂怀, 一般的人早就收拾心情,继续生活了。 死亡这件事情,又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过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肉身复归于山河大川罢了。 他以洒脱自如的心态,平静地看待死亡,在田园生活的劳作和诗歌的创作中,寻求到了生命的归宿。 鲁迅曾经对生和死进行过严肃的思考。他写了一篇散文《死后》收录在散文诗集《野草》中。 散文中的“我”死了,但是还存在知觉。生活还是一如往常,只不过“我”成了路人饭后的谈资,蚂蚁青蝇的美食,书商赚钱的来源。 “我”被埋进了棺材,也依然摆脱不了被人摆弄的命运。 他终于意识到,原来,人在地上不仅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也并没有任意死掉的权利。 只有抵抗绝望和虚无,并从抵抗中产生的希望和气力,才是他生命的归宿。 五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它终将到来, 我们无从躲避。” ——史铁生 2017年3月12日, 作家琼瑶在facebook公开发表了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 透露她近来看到《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便有感而发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事。 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她希望走到人生边上时,不要因为亲人后辈的不舍,而让自己的肉体被勉强留住而遭受折磨。 故而,她希望儿子儿媳,不要被牢不可破的生死观给束缚住。 她还叮咛,其身后事无须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 火化后采花葬方式, 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 不设灵堂,不要出殡, 盼一切从简。 琼瑶对死亡进行正面而严肃地思考。并对她的离开选定了尽可能从简的方式。她希望以一种有尊严而体面的方式坦然走向死亡。 这种思考也给许多普通人以启发。 面对死亡,人不需要过分恐惧,也不用讳疾忌医,以沉默和逃避处之。 批判性地思考,努力地生活,向死而生。

-
心想事成的小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30 00:20:06
-
saviorsuuu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6 15:32:41
-
为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09 11:14:34
-
靤尾山人司壽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04 22:23:20
-
愚知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04 00:12:12
-
梓浠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7 05:38:22
-
豆友6307323893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1 16:28:39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9 17:31:09
-
Dar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5 23:13:00
-
丹姝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1 01:35:14
-
给你一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7 04:28:49
-
少女与世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4 17:37:05
-
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9 02:24:33
-
真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7 19:32:34
-
最后一公里风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4 00:35:21
-
Ableis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2 13:14:20
-
Cheng k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0 10:30:43
-
gs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00:55:55
-
卿卿我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0 15:11:31
-
夏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4 18:48:15
-
鸭鸭鸭鸭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4 17:41:38
-
爱睡懒觉的小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3 19:50:51
-
Dinn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5 11: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