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数字无处不在
孩子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做数学的加减法和分解题一直都迷迷糊糊弄不懂,抽象的数字变成了加加减减之后总是分不清要怎么做才对。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么一个过程。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指的是孩子2-7岁的这个年龄段,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特点具有不可逆性, 比如将同样容量、不同形状的水杯装满水,大一些的孩子可能能辨别水是一样满的, 而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则不能判别。 同样对于我们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加减法,孩子就是不会做, 这其实也是孩子发展的一个特点,家长不必过于着急,也不必因为孩子不会做一两道数学题目而恼火。
让孩子把数字和实物联系在一起其实也不是非要给TA 弄个黑板逐一的讲,我们可以换个方法。 在《我发现数字无处不在》中,很多的事物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小朋友也听的很认真。
1、 无处不在的数字
《我发现数字无处不在》中,涉及的方面很多,有动物、有植物、有地球和太空、有建筑物还有旅途中的数字,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关于数字的故事。 整本书涵盖了6个章节,27个小标题,144个关于数字的事实。
你知道蜈蚣有多少只脚吗?
蜈蚣又名“百足虫”,但实际上足数一般是30-354只。除了一个例外种有96只足,其它蜈蚣都拥有96只足,其它蜈蚣都拥有奇数对的足,比如15对或者17对。因此,一般认为不存在正好拥有100只足的蜈蚣。
给娃科普多个方面的数字的故事, 总有一种是娃好奇的, 看到蜈蚣就害怕的小朋友,几乎没有想到蜈蚣是脚到底有多少个, 也可以给小朋友科普一下什么是昆虫, 昆虫和蜈蚣有什么区别, 蜘蛛是不是昆虫?
2、 你不知道的那些数字
人一天会放屁多少次呢? 这个数字在书中也有提到,正常人在一天中会放屁12-25次,这个是不太文雅的动作,但是放屁也正好证明了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在手术之后,医生也会根据一个人“排气”的状态来判断恢复的怎么样。
一个人每天可能排放2L的气体,而且素食者是排放最多的。
《我发现数字无处不在》还提到了一个人每天的呼吸次数,每天心跳的次数,每天眨眼的次数等等,关于我们身体的数字都显现在里面。
每个人平均有500根眉毛,平时能代表我们喜怒哀乐等表情的眉毛,还能有效的防止雨水或者汗水进入我们的眼睛。
3、 教孩子认识数字其实没有那么难
这是一本关于数字的科普绘本,通过数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植物、宇宙以及我们本身和数字有关的地方。
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多少颗牙齿。 一起看一看小动物们有几个宝宝, 世界上最高的楼有多高。
关于数字的事物原来有这么多, 教孩子认识数字其实没有那么难, 人们也可以通过数字来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去数一数,小花朵有多少个花瓣,豆荚里有多少颗种子……
《我发现数字无处不在》带给小朋友们一个全新的关于数字的世界,好奇宝宝绝对不会猜到自己有500根眉毛,也喜欢看小花朵这些植物,不妨跟孩子一起看看家里的盆栽或者绿植有没有跟数字有关的地方?
好奇激发小朋友的阅读兴趣,其实认知数字也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