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与恶——吾心之所向
首先提出几点问题自问自答
1.为什么这个东西被定义为丑
丑的三种:
1.丑的本身:例如排泄物,腐烂中的尸体 不可否认,从味道、形状、视觉感受来说,这种丑是绝对的,他们都体现了脏这种特性,还有一种是根深蒂固由的意识形态让我们产生了条件反射
2.形式上的丑: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均衡 稀稀疏疏的牙齿,秃掉的头发.. 无疑都是丑的 完美是一开始人类便追逐的问题 神是完美的 神是至高无上的 直到出现了 wabisa 为什么这种残缺的不规则之美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美感,其实它本质上仍然是完美的 ,通过减少颜色与纹样,你几乎看不到一处复杂的线条,当历史的质感加以点缀后,很容易让残缺被忽略,这与真正的残缺大相庭径,我喜欢青苔却不喜欢长在室外的青苔,它在本质上仍然是脏的。
3.艺术上的丑: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忠实、效果充分的呈现而化为神奇(被对象化)
重点便是想要了解艺术上的丑与美 1.艺术家想通过手法内心最直接的暴力与恐怖 来传达这种恶与丑美好的象征 这是一种强烈的讽刺 善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来唤起人最深深的恐惧 冲击着一种不愿被世人看透的掩盖心理 2.也许形式上是丑的 但是在丑的同时却配上了美的一面 如sopor的歌声 幽暗的美 manson的装扮 怪诞但是在他轮廓分明的脸庞上却掩盖不住任何的光芒 这就是灵魂美与智慧美 丑为美而生 (对于矛盾感与反差的热烈追求,我希望能从丑中看出美与独特,而不是第一眼就是美)
2.为什么这么丑的东西却生出了美感
这个问题可以归于艺术上的丑
3.丑有哪些形式 4.审丑的意义是什么
怪诞 酷炫 真实 打破神行性
从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到读完它已经过了4年 不去追究为何迟迟没有读这本一直记在心头的书 我想寻找这个世界对于另类的 审丑的理解 我想从自我开始摸索这条线索的根源 我想从这里是否可以找到我存在的意义 想起美术课时唯独对扭曲的星夜与呐喊着迷 想起在青春时期的阴郁与暴躁 即使是现在也想一路“丑”到底 想追求所有真实的美感 想从最丑的恶里寻找真实 然而有一点不得不承认 极力想要变得与众不同至少能让人们看得到我 这种认同感带来的是自我价值的肯定 从外部得来的评价真的能让自己真正满足吗 还是沉浸在这片虚幻的赞美中 有时候我们说着说着好像能自我催眠 这样的信念让自己更加笃定一切的真实性 以上所说最终的执念便是想要超越一切源头 寻找这种真实性 谁说心底的欲望不是一种真实呢 ?
书中罗列了种种与丑有关的存在: 死亡、魔鬼 、坏人 、怪物、坎普文化、虐待、解剖、面相、阴险、达达主义 再从爱伦坡、卡夫卡、波德莱尔、马尔多罗等等作家,金属乐、暗潮、portishead如鬼魅般的吟唱,无不体现着以丑为美之情,从中感受到悲伤、颓废、绝望的力量,彭原孙禹一系列关于死亡的大型机械装置、阿布拉莫维奇以身体为丑的行为艺术、寺山修司鬼魅浮生般的影像、这股力量却让人由衷地动容与怜艾,最后是赏心悦目,充满着力量与希望,我想这便是丑的魅力,我们总是记得大多数的痛苦却忘记美好的事,这恰恰不是丑比美更加深入人心吗?
丑的三种:
1.丑的本身:例如排泄物,腐烂中的尸体
2.形式上的丑: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均衡
3.艺术上的丑: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忠实、效果充分的呈现而化为神奇(被对象化)
在《偶像黄昏》中尼采说:在美这件事上,人以自己为完美的标准,在这方面,人崇拜自己.. 根本上来说,人以实物为鉴,凡反映他的形象的东西都是美的...丑是败坏的象征和症候...一切暗示精疲力竭、沉重、衰老、倦怠,任何缺乏自由的表现,如抽搐或瘫痪,尤其尸体腐化的气味、颜色、形态...凡此都激起同样一个反应,就是“丑”这种价值判断,人讨厌什么?毫无疑问;讨厌他自己类型的黄昏。 无论是爱人还是朋友,我从外形会喜欢和自己相似或者是有着相似的共同喜好,我认为他是美的,他应该是我的,我也应该是他的,我的眼里不能容下任何与我背道而驰的人,可是又很奇怪,如果我生性冷淡,我却讨厌与我同样生性冷淡之人,说到底,我希望有人能顺从我,而却不曾顾及别人。
正如麦克白的那句开场白: 美就是丑,丑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