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地救赎
《追风筝的人》在多年前畅销书榜上注意到了,我也曾在书店随手粗看过,只是当时我的还很年轻,对于书中部分写实描写并不是很感兴趣,觉得很沉重,那时的我更喜欢有趣、虚构、天马行空的内容。也许是在社会中体验太多,也许是看到了各种人性,性子开始沉静,爱好也随之变化。
今年我读完了这本书。很久没有读这类写实性小说了,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主人公阿米尔因从小失去母爱,和被父亲不喜的情况下长大,民族及阶级观念让他对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哈桑有亦友亦仆的矛盾心态。
阿米尔相对于哈桑来说,他是幸运的,父亲的保护,家境富裕,吃饱穿暖,读书识字,未经历战火中的阿富汗,未体验家破人亡,能在异国享受着安宁平静的生活。而哈桑不一样,尽管流着同样的血(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但却以仆人之子的身份生活着,从小要保护服务阿米尔,甚至被诬陷。人为地被偷走了他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长大后的他生活在战乱的阿富汗,每天为生存而苟活着。父亲一生在做善事来弥补来赎罪,但人性的懦弱与自私并没有使他主动伸出手来帮助他的私生子。
阿米尔最后因为救赎自己曾经的错,回到阿富汗,收养哈桑的儿子,但我想说的是:不管如何弥补,也许能减轻自己的罪恶,结疤的伤口却永远不会消失,但是能提醒自己如何走接下来的路。
每个人要走的路其实是早就已经定好了,这条路是否走得顺畅,是否走得舒心,是否能走到终点,主要是看自己怎么走怎么想,这一路上我们都会犯错,有大错有小错,不同的人对待错误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些人选择无视,有些人选择弥补,有些人选择改正。阿米尔是选择了弥补,弥补是最能让自己心安的一种方式,他内心存有的善良使他无法选择无视,他的懦弱使他无进行改正,唯有弥补才能保护好他的善良与懦弱。人性就是自私,自私是生命的基因,人人都讨厌自私的人,可人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不自私。我们能责怪吗?
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救走并收养哈桑的儿子是他选择的一种自私的救赎方式,也是自己认为的自己不再被内疚所困扰的方式,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路。哈桑及其儿子的遭遇是已经发生了,所有经历都客观存在了,没人能忘记这些痛苦,就将疤痕一样虽不再疼痛但却一种标记,标记着曾经的种种。小说的结局是美好的,因为我们需要这些美好,需要让人们信仰美好。但实际中会有多少人真的如此大度地会原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呢?
——读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有感
PS:一点感想于笔尖显现,字拙文漏,望阅者留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