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故事多
查看话题 >曾与少年游:(一)记忆的开端
初中的时候在家乡的小镇上读书。学校离家大概五公里,走路太远,于是初一的时候,我和小K和小Q三人就一起骑自行车去上学。小K和小Q是我从小玩到大的玩伴,小K比我大一岁,小Q比我大两岁,那时候我们的父母为了让我们能一起上学,就把小K和小Q的年龄各延后了一年和两年。骑自行车上下学的那一年里有很多快乐。我们每天天没亮就要急匆匆起床,在约定的地方碰面,然后骑着各自颜色各异的自行车,一路翻山越岭,路过树林、田野与池塘,大声讲着许多初中时代的玩笑话,在迟到铃响起前抵达远在镇上的学校。到了放学的时候,因为没有时间的压力,一路的旅程更为轻松,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潇潇洒洒,或决定选一条很少走的路回家,或停下车在路边的小店里买瓶汽水,随时被路途中一切有趣的事物吸引而停车,偶尔玩着双手脱把,炫耀一把自己的技艺。
小K与小Q虽然和我在一个学校,但却不在同一个班。我们那个年级有六个班,我在第五个。班主任是个性情温厚的大个子男人,深受学生喜爱,却管拿那些调皮的学生没有办法。班长是个女生,名叫小U;副班长也是个女生,名叫小C。我有个表哥和我在同一个班班,名叫小N还有小H、小X、小Y、小W、小E等等。记不住没关系,他们不会全都一起出现同时出现,彼此间的关系也不复杂。这些人都是男生。我和这些人关系都不错,尤其是小H。在我印象里,整个初中时代,小H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说一说小H吧。那时的我是一个体瘦但不高,而小H却是一个瘦瘦高高的男生,戴着一副眼镜,显得很文静,有种高级知识分子的气质。我记不起我是怎么和他成为朋友的,就像我记不起我和其它人是怎么成为朋友的那样。总之我就是和他成为了朋友。那时的我们干很多事都一起行动,尤其是经常一起去商店买零食吃。初中的时候爸妈给的零花钱不多,可能一周顶多也就十块钱;按这个数目,在学校的日子里每天平均能吃四包五毛钱的辣条,而方便面之类的是一种奢侈消费。为了省钱又能解馋,我和小H就组成了经济共同体。我们每天共用五毛钱,买一包辣条,一人吃一半。五毛钱两人轮流出。这样一来,每个人每天就相当于只花了两毛五,同时还吃到了辣条。
但一开始,在学校之外,来往最密切的人还是小K和小Q。小K是一个不高但是很强壮的人,皮肤黑黑的,有一种莽夫的气质,就和他的脾气一样。虽然一般说来他比我大一岁,但他的实际年龄在那时候是存疑的。那时候在我们村组里那帮一起玩的孩子群里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言是,小K小的时候一年不止过一个生日,农历过一次,公里过一次,这样他过一年就多算了一岁。小Q的年龄没有争议,他比我大两岁,在同年级的孩子里显得很大。他的个子也很高,身体偏瘦,一边太阳穴上有一个巨大的黑痣,手上不知为什么原因有一些残疾。小Q稍微要文静一点。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他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毕业后在一个人镇子上开了一家美容店。
事实上,我们几个人一起骑车上下学的经历并不总是令人愉悦的。回家的路上有一个很陡的坡,相当于一条路笔直顺着山岭修了上去。我们几个人偶尔意气风发一把,不信自己踩不上去,等到坡顶终于可以放松时满头大汗,但是很有成就感。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下车推行。这一点也不轻松的。更难受的时候是冬天,情况异常艰难起来。冰冷的空气从我们的手上、脖子上、脸庞上划过,同时还要费力踩一个一个山岭,那滋味可想而知。我小时候每年冬天手上都要起冻疮,奇痒无比,所以很怕手冻伤,但一层薄薄的手套并不能防止我的手每天被冻僵。骑车上下学也并不是没有意外的。记忆最深的是一次上学途中,小K骑得飞快的自行车当着我和小Q的面突然像是前轮被卡住了一般,向前仰着摔了出去。小K整个人也飞了出去。整个场景丝毫不逊于电影里那种精彩刺激的动作场面,所以当时就被这一幕深深震撼到了,甚至久久回味,不能忘怀。当然,小K没大碍。
初二我们就开始在学校寄宿了,每周要等到周五才能回去。周五的时候我爸接我和小Q回家,小K似乎另有安排。双休日里里的生活与从前无异,无非是我们聚在一起,像童年那样玩耍,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我和小K和小Q的故事,也就基本结束了。
但小镇中学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小学校寄宿的条件并不怎样,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住在某陈旧教学楼连厕所都没有的底层,头上就是其他年级的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搬到了专门的宿舍里,虽然有独卫和阳台,但空间异常狭窄,一间小小的宿舍里要挤下十二个人。宿舍里没有水,冷水要道楼下打,热水要到食堂提。除开食宿,学校的其他方面还行。体育馆实验楼和新教学楼都比较新,操场跑道400米,铺的是煤渣,操场中央一半草地一半裸露,对散步的人、锻炼的人、捉蛐蛐的人、打架的人都是好去处。
和附近的其他小镇比较,小镇也不能算小,一两条街铺展开去,远远能铺展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但小镇的生活仍旧单调而贫乏。没有电影院,没有音乐厅,没有琴行,没有画室,没有咖啡馆,没有游乐园,没有大型商场与品牌专柜。倒是有一处4A级景点,也就那样。回想起来,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在学校门口的精品店里流连,花几块钱买一件精美的文具,也许就是我们能做的最小资的事。
学校所在的地方有一个很文雅的地名,叫娴读园。我们的校刊也就命名为《娴读园》。学校里一片斜坡上有两处花坛,某天突然发现修成“娴读”二字。小镇中学虽然偏居一隅,视界狭窄,但倒也因此平添几分文化气息。事实上,小镇中学里的故事也并不简陋,也有精彩与美丽的地方。小镇少年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创造着这样精彩的故事,直到最后都去往了各自的远方。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6 16:53:53
-
179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6 16:10:31
-
一枝薄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7 06:27:37
-
豆友20346481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6 04:28:24
-
草莓杨梅远离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1 08:13:18
-
豆友19662787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1 05:53:27
-
Jok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22:31:46
-
阿童木大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19:37:23
-
She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17: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