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生活(摘录)——叔本华
诸多显而易见的事实早已向我们证明了这么一个真理:我们通过自身所收获的幸福要远超任何外界存在给予我们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我们自己的个性、才能,或是其他独属于我们自身的东西交换得来的快乐,才符合我们心中幸福的标准。因为个性也好,才能也罢,都会永远伴随着我们,无论我们经历什么,这些东西都会对我们不离不弃。
由于人们的个性、才能等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对“幸福”的感受不同。如果一个人自身的个性顽劣,才能有限,又爱好匮乏,那么所有的幸福都会离他而去。
归根结底,一个人自身的个性与价值决定了他的幸福程度。其他的外在因素只能发挥些许影响,却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不管人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感受物质世界的时候,他自身所拥有的个性、能力就开始一丝不苟地发挥能效。这种能效是永恒的、持久的,并不像外界影响下的能效那样短暂、随机。针对于此,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了一句箴言:“金钱不是我们的依靠,本性才是。”亚里士多德是对的,因为我们的本性能够让我们咬紧牙关承受痛苦,同样本性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反之亦然,我们的本性会让我们感受幸福,同样本性也会为我们带来幸福。因此,诸如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心灵等独属于人们自身的美好,决定了人们幸福的程度。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倾注心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财产、荣誉等身外之物。
在那些独属于每个人的美好属性之中,精神开朗最能帮助我们收获幸福。因为精神开朗的状态给予每个人的幸福感最为及时。而且精神开朗的人总是幸福的,因为开朗的精神能让他对抗一切压力。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第一角度就是观察他的精神状况。不管他年轻还是衰老,强壮还是虚弱,只要他的精神强大,保持开朗的状态,那么我们就会判定他是幸福的。
关于这一点,有一本书是这么写的:“笑者常幸,哭者难行。”由此看来,此书诚不欺吾。
诚然,如果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纳愉悦的精神,让我们的精神保持开朗,那么我们必将无时无刻不处于幸福之中。可是我们却在很多时候选择了将愉悦的精神拒之门外。我们总是考虑太多,不愿接受没来由的愉悦与欣喜;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不在计划内的愉悦与欣喜让我们乐极生悲;我们还总是用各种标准去衡量愉悦的精神,害怕在接受它的同时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然而我们过虑了,愉悦的精神就像是已经插在门上的钥匙,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打开那扇大门,迎接门后的幸福。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愉悦的精神都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恩赐,因为它既不存在于过去,也不存在于将来,只有此时此刻,它才会向我们展开怀抱。因此我们应该把追求精神愉悦放在首位,尽我们所能去抓住它,而不是放任它与我们擦肩而过。
保持精神愉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健康的身体对精神愉悦的影响最大,最小的则是金钱等其他物质财富。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让我们把目光转至乡村:那些在田间劳动的人们,常常会露出欣喜与满足的神情,即使他们生活清苦;而那些守着财富的地主却总是寝食难安。
综上,为了收获幸福,我们应该保持精神愉悦,为了精神愉悦我们则应该保持身体健康,而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手段便是拒绝任性妄为的生活习惯,起伏不定的情绪,以及长时间的精神紧绷。我们应该更加自律才行,应该克制欲望,节制饮食,勤加运动。这样我们才能遵循生命规律,保持健康的身体。
在一切的自律行为当中,运动是重中之重。亚里士多德有句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是的,世间万物都在运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运动。运动让生物的细胞保持活力,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劲地跳动;而心脏的每次跳动,又加快了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循环;还有像永动机一样不知停息的肺,永远在蠕动的肠胃……外在的运动与我们身体内器官的运动会在我们的大脑里形成某种微妙的和谐,并且这种和谐会让我们产生愉悦。但是如果这种和谐被打破,比如某种情绪让我们内在器官的运动沸腾起来,而我们的身体却没有随之运动,那么我们便会感受到不适,因为这时我们需要用压抑情绪来维持和谐,而压抑毕竟不是什么让人开心的举措。
倘若我们对照一下自己患病期间与身体健康时的心情,我们便可以清楚地发现,让我们感到苦恼焦虑的,并不是其他什么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我们患病期间糟糕的感官体验。事实上,我们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健康,只要我们身体健康,我们便会拥有无尽的快乐;而我们失去健康时,不管外在给予我们什么,都会因为失去了健康而黯然失色。
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在寒暄时询问对方的健康状况,并且予以永葆健康的祝愿,毕竟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太重要了。只有傻子、蠢蛋、白痴才会为了诸如金钱、权势、名誉、肉欲等片刻的欢愉而牺牲自己的健康。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虽然健康能极大地保障我们精神愉悦,但是愉悦的精神却并不是完全由健康所决定的。因为健康的人也会产生一时的阴郁或沮丧。这一点该怎么理解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最原始、最不可改变的机体构成,譬如肌肉触感、兴奋程度、新陈代谢等等。人们的机体构成总有差异,也就造成了感官能力的强弱之分。
那些感官能力强的人会比常人更容易失去幸福,也更容易收获幸福。亚里士多德便坚信这一点,于此基础上提出了“天才总是忧郁的”的说法。而莎士比亚则是在其著作《威尼斯商人》中用更加细腻的笔法对此进行了描述:
人有百面,面面不同:
有些人天生笑面,
就好像看到美味虫子的鹦鹉;
有些人却天生铁面,
即使听到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