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水心——「电影里的文学性」
学过编剧的朋友都知道,戏剧里的人物需要有「立体性」。也即人物需要有内在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发生戏剧冲突。

比如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姑娘,她天生美丽……
这很像是一个故事的开头,但它够了吗?
如果你经常看故事,你会发现在「她天生美丽」之后,总是会接一个「但是」。
她天生美丽,但很爱嫉妒;
她天生美丽,但很贪吃;
她天生美丽,但害怕天黑……
是不是故事的感觉就出来了呢?
这个「但是」表示着人物内在的矛盾,只有当人物有内在矛盾时,才有可能在将来发生故事。
这是一种「势能」。
这种势能预示着未来的「变化」。
比方说,她天生美丽,但很爱嫉妒,「美丽」和「爱嫉妒」的矛盾是这个故事的「势能」,有了这个势能,接下来,就可以有故事发生,比如当她发现不如自己漂亮的姐姐却找到一个好男友时,可能会生出抢过来的心思,于是这个故事就「运动」起来了。
不同于戏剧中的「人物立体性」,文学性更多是体现在「诗意」、「静止性」。它并不要求内在矛盾,而是要纯粹。
比如:在世界的尽头,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姑娘。
是的,到这里就结束了。
是不是有一种「永恒」和「静止」的感觉?
因为它并不像「戏剧性」那样暗示之后的变化。
我们再用大家熟知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我们知道,「绘画」是不会变化的,是静止的。
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却是会变化的。
比如当我们看梵高的《向日葵》时,所有的信息是在同一时间点进入到眼睛的。于是作品具有一种整体感,定义感,永恒感。观者一眼就能发现它的生动和趣味。

但当我们听音乐时,我们感受的是前后音调、节奏、配器、情绪的变化,是它的运动,而不是瞬间的单个音响让我们痴迷。
《那山那人那狗》就有这种「静止性」「文学性」的感觉。它更多是在讲状态,而不是讲变化。
比如美丽的侗族姑娘,她没有缺点,而且非常美,她给片中的儿子带来了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但两人之间什么也没发生,他见到了她,认识了,也没有后续的故事。这种塑造就是典型的带有「文学性」的形象。

又比如片中的五婆拆开信,认真听父子二人念信时的样子,也给人一种「静止」的感觉。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电影没有用单独的画面讲述老人的过去,也没有讲她的未来会怎么样,也即没有重点表现她在「戏剧中」的变化,而是表现她的「此时此刻」,如同给她拍照一般,这种片刻的「静止」,让电影产生一种绘画的美感。

我看过很多电影,通常来说,电影媒体是擅长「故事性」和「变化」的。
角色具有矛盾的属性,这些矛盾又会不断引出新的故事,接续新的桥段。
这样的戏剧冲突,才会让观众更有兴趣看下去。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种「故事性」和「变化」,没有「戏剧冲突」,观众就很难看下去。
但《那山那人那狗》却表现出了偏「静止」的「文学性」。
首先,这非常少见。
其次,这非常难以做到。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做到了,还让观众保持了从头到尾的注意力。
这就是这部影片非常厉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