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世界到底有多复杂
世界上存在着各色各异的关系形态,究其底层逻辑都可归为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那没有四元关系、五元关系或更多关系吗?看似更多元的关系,都可归到三元关系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能所有本质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吧。
【一元关系阶段】
我们从婴儿的心理发展来看,时间是六个月前,这个阶段的婴儿处于共生期,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自己和整个世界都是一体的。这里的“一体”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因为是一体的,所以我所有的感受和需求你都应该是知道的,我饿了就要马上有奶水喝,我哭了就该马上被知道哭的原因,并且做到及时服务好我。甚至你都不该疏忽到让我难受到饿和哭,而是能及时的补给照应。
【二元关系阶段】
从五六个月开始,婴儿逐渐陷入一种矛盾中,一方面还是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事实看起来,自己和妈妈好像是两个人。这就意味着分离的开始,这个“分离”也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
在良好的照料下,孩子在三岁左右时,会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心理独立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孩子将这三年来一直给予良好照料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这种情况武志红称其为“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我的理解是“心中有爱”或“内心具有安全感”,这是一个心中有爱或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反之,在三岁前,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照料及关心,这个孩子长大很有可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过度自我保护的人,他必须多花费一些心力和时间,去治愈这个缺失。
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所以妈妈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妈妈和妈妈的乳汁,并且妈妈应该完全了解我的每一刻需求和感受。部分恋爱中的成年人,也会退行到一元关系的共生期。比如我自己,曾经会经常认为,我作为你的女朋友,我什么都不说你就该知道我想要什么,我每次生气你都该知道原因是什么,不然你就是不爱我。我不说你就该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爱我,这就是典型的处于一元关系中,幻想与伴侣合二为一,彼此心灵相通,当然我不说你就知道我在想什么了。这是没有尊重到自己和伴侣都有独立意志这个事实。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控制”。孩子和母亲争夺谁说了算。妈妈很爱孩子但觉得孩子什么都不会,得听我的。孩子就要不断闹事,争夺独立控制权,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强大,还是很需要妈妈。
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不同的是,一元关系主要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三元关系阶段】
时间是三到六岁,这时孩子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
三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竞争与合作。这时孩子意识到,不能非黑即白,爱妈妈恨爸爸,妈妈也有不好的地方,爸爸也有好的地方,他们都是共同抚养我的好的人,所以不能完全“爱”或完全“恨”,而是爱中有恨,恨中有爱。这里的“恨”是指容纳了更广义的黑能量的情绪,比如不满、厌恶等,而不是指仇恨。
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谁都是有好有坏,谁都不只属于你一个人,谁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不管妈妈(爸爸)有多爱你,这份爱,这个人,都不再是独享,而是要学会分享了。
在孩子进入到三元关系阶段前,也就是三到六岁前,孩子大体是会忽略父亲这个个体的,处在与妈妈的彼此忠诚及完全占有的二元关系状态中。这期间,孩子多少会将爸爸视为敌人,视为掠夺妈妈的侵略者。因此神话学家坎贝尔有句话说,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因此这期间,会有一些孩子表现出对爸爸的苛刻,比如妈妈和爸爸做了同样讨厌的事情,孩子会原谅妈妈,厌恶爸爸。这时爸爸需要做的是,耐心地持续地去传达出对孩子的善意,让孩子逐渐感受到,妈妈也有不好的,爸爸也有好的,而自己也有不好的,但大家基本都是好的,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没有所谓非黑即白,分享好过独享,逐渐去接受关系的复杂,这样孩子真正走进了三元关系的世界。这也是爸爸的一个重要的家庭作用,作为孩子最初的“外部世界”,带领孩子真正学会走向除了妈妈以外的外部世界,领略和接受外部世界关系的复杂性。
成年人如果长期处在一元关系世界中,其实是很可怕的,内心世界会像黑洞一样冒出非常多寻常未见的小恶魔,吞噬你,折磨你,而过着平常日子时,他们并不轻易出现。就连武侠小说里,长期独自一人在山洞修行武功,都可能会走火入魔。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天性就不具备长期独处的能力。就拿这次疫情来看,很多人数月被迫独自“憋”在家中,精神都要崩溃了。这并不是开玩笑,我的一位朋友大抵就是两个多月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不去上班,不见朋友,不社交,线上线下只有一个人,每天吃饭睡觉看书,逐渐开始有幻听,每天听到很多指令命令他做各种事,而他此时的精神也逐渐陷入混沌,分不清想象与现实,就听命“指令”做事,整个人变得不平常。当然我们在日常喧嚣中,也渴望追求一些平静,喜欢享受孤独,但这其实也只是暂时的孤独而已,享受完,思考完,依然会走向丰盛的外部世界。
相比一元世界的毁灭性,二元世界没有这么致命,但它的张力太强,如果处在二元世界的两个人内心不足够强大的话,容易彼此消耗或一方吞没另一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我和你面对面站着,距离很近。我向你表达了一个不满。这个不满就是我们关系中的“坏”,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你,你还不能躲闪,那你必须要具备超高的本领,才能接住这把利剑。然后你面临的问题就会是,是该把这把利剑还给我,还是你用高超的爱的能力把它化解掉,然后再还给我一个好东西。二元关系的张力就是这么大。
举个例子就是,比如你对一刚认识不久的异性表白,那么这时的关系就具有极大的张力,对方会觉得,他要么答应你,成为和你的关系中的好人,要么拒绝你,成为和你关系中的坏人,非好即坏,非黑即白。但如果你们展开了一段时间的交往,释放了比较多的善意,关系变得深厚了一些,这时表达就变得容易很多。
最好的心性的发展就是,从认为跟妈妈是一体的一元世界,逐渐接受与妈妈的分离,进入二元世界,再逐渐善意地接受爸爸的存在,意识到三人都基本是好的,没有完全好或完全坏,都有独立意志,大家彼此分享。再将这种心态投射到外部世界,与朋友,与同事,与领导,都抱持着坦然面对“大家基本是好的”、“大家都有独立意志”的复杂性,就会较自如地、没有负担地处理各种外界的复杂关系了。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很典型。
我曾经是一个很”极致“的二元世界主义者,在读初中时,我和同学A特别要好,我们形影不离,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写作业,有聊不完的话题,有非常契合的三观。我也主动隔断和其他人做好朋友的机会,因为我要好好“珍惜”和她的友情,让别人看起来我们俩是世界上最好的好朋友,其他人谁也掺和不进来。她看起来本来也是这样做的。直到有一天的课间操,她和另一个小伙伴一起开心的走出教室,我坐在教室里还听到他们在走廊的笑声。我顿时有一种像背叛一样的愤怒和窝火,但我要“珍惜”她,她是好的,所以我把这股愤怒、嫉妒、羞耻感的情绪都投射到了那个伙伴身上,认为那个伙伴是坏的,是那个伙伴故意把我朋友带坏了,而且肯定在挑拨离间我俩的关系。我就开始了“复仇”之路,想方设法地挤兑那个伙伴,在多次暗示无果后,我直接告诉A,如果还想要我这个朋友,就要断绝掉那个朋友。A花了几天时间想一想,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和那个伙伴逐渐疏远。但后来我和A的关系,其实也没有维持得更好,逐渐竟形同陌路了。很多年过去,我依然清楚地记得这段往事,像一团迷雾一样萦绕在内心深处。直到了解心理学里的多元关系,我才明白,其实是我的心性还没成熟到可以接受三元关系的复杂,或者说欠缺具备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回想后面的交朋友之路,也基本在重复着这样的模式:遇到一个很合拍的好朋友→主动隔断其他朋友,并努力使其成为我唯一最好的朋友,努力维持二元关系的彼此控制与忠诚→对方若继续交其他朋友,甚至关系比跟我还要好的话,主动放弃这位朋友→重新回到一元关系。
心性的成熟,终将是全然理解和接纳外部关系(三元关系)中处处有竞争与合作,大家都有各自的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独立意志,不必苛责自己和他人的全心全意忠诚。掌握这一点,你也可轻松上阵,对方也不会感到吞没或压迫。否则,你的世界只会越来越小,没有持久地陪你彼此控制与忠诚的人出现的话,就像曾经的我一样,只能蜷缩到自己的一元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