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朔记 | 第五辑 | 雨后不一定是彩虹,也有可能是洪水


进入雨季以来,阳朔开启了老天爷不分昼夜只看心情哗啦啦倒水的节奏。雷公电母轮番上阵,或者男女混合双打,天雷滚滚在头顶,闪电哧啦在眼前。阳朔变成了他俩的游乐场,受虐于股掌之中。五月至今,前后阴天或是雨水的夹击之下,偶尔有放晴的好天气,显得弥足珍贵。5号下午,连续肆虐几日的雨水按下暂停键,终于逮着一个间隙,出门放风去。
从阳朔出发,路过观莲路的时候,有一处地方视野不错,便在江边稍作停留。漓江水位暴涨,河面是平时的几倍宽。河水此时已经非常浑浊,呈现出一种犹如黄河的颜色。江面不断翻涌着上游冲来的树杈、塑料瓶、各种垃圾,看得人心里难受。想起之前去双滩的时候,虽然我们每次都不忘“Leave No Trace”的准则,所有的垃圾一并带走,哪怕只是小小一个烟头。但很多同去的人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塑料包装、一次性用品、饮料瓶、啤酒瓶、纸巾、食物残渣......人们享用了大自然的舒适和安静,转身离开的时候,所有的垃圾就这样被遗留在江滩或者草地上。而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哪怕回程时必然会路过一个垃圾集中处理站。
我看着脏污的江水,想着双滩的那些垃圾,必然是随着上涨的江水早已被冲到遥远的下游,甚至最后汇入海洋。鱼虾共存的水文环境,人类制造的垃圾漂浮之上。而人们又去捕捞鱼虾,烹煮之后大快朵颐。如果你告诉一个人,他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受到他随手丢弃的垃圾所污染,对他的身体健康可能产生慢性的伤害,他又会做何感想呢?

当天是福利圩日,路过的时候稍作停留,围着镇上的市场小小兜了一圈。可能是早上还在下雨,虽然是圩日,人流也不像去年八月我和万老板去福利找猫那次多。草草逛了一下,便启程前往兴坪。路上车流不多,稍稍把车速提高了一些。配上远处绵延的青山,天上翻滚的水墨云层,不免心情舒畅。快到兴坪时,阳光冲破厚重云层,整个世界突然一片金黄灿烂,不要太棒。

兴坪人不多,可能是因为周五,外加最近雨水浸淫的缘故。兴坪河的水位已经淹没了沿江的道路,一棵榕树站在混黄的水里,不见任何情绪。我见此情此景,无论是颜色还是构图都挺有意思,举起手机咔嚓一张照片留念。古镇不大,对我来说没有太多吸引力。几条街走下来,也没花太多时间。遇见了一只蹲在屋顶的玳瑁,猫咪小脸俊俏,对我的挑逗不为所动。那会儿蓝天白云的饱和度极高,衬得它小巧又机敏。瞎转的时候还碰见一栋非常漂亮的老房子。一看就是有年头的建筑了,墙面和台阶布满了青苔,在雨季期间喝饱水分,颜色青翠地给房子的贴了一层斑驳的墙纸。




从兴坪回阳朔的时候,赶上变天,眼看着要被大雨浇头,一路风驰电掣,终于把乌云密布甩在身后。眼望着阳朔方向的天空升起好看的云霞,天地间一片祥和。啊,词穷。真的是秀美山水。
回到阳朔的当晚,道友渡劫,雨水倾盆而下,且愈演愈烈。一口气下了两天两夜,雨愣是没停过,忽大忽小。天空像是在弹奏一首雨水的卡农,你看着它渐小渐弱,以为要就此罢休。哪晓得只是更加猛烈的雨水卷土重来之前的缓冲,营造出来的一层迷幻人心的假象。屋顶瓦片汇集的水流汩汩而下,砸在院子的地面上水花四溅。我跟万老板说,再这样下,西街怕是要淹了。不曾想这样的玩笑话,不出一日,一语成谶。
周日凌晨5点,我被雷声雨声惊醒,窗外雷电交加,雨水滂沱。屋后的排水沟哗哗作响。再次醒来的时候,手机里看到本地微信群里炸锅了。整个阳朔县城全泡水里,西街周边全部沦陷。多日的强降雨,让本就容易内涝的阳朔变成了汪洋一片。空间所在的神山村和县城有些许距离,加上地势高,除了山洪冲了一些碎石和泥土到院子里,我的菜地被流水冲刷掉表层泥土,其余没有什么问题,供电也正常。

吃罢早饭,还是决定出去看看情况。不敢开车,加上还在下雨,换了短裤拖鞋,穿了雨衣,撑把伞就出门了。村子里的道路尽是山上流下来的水,刚好没过脚背。我从老年协会旁边走出村子,来到新修的乡道旁边。一些村民聚集在附近,两旁的农田积满了水,从高处往地势稍矮的田里不断倾泻,很多庄稼都泡在齐腰深的水里。走到神山路上,好多人撑着伞沿着路边慢慢走。行至中段,看到一条巷子里,混杂着黄泥的积水颇深。到了坡底,县人民医院门口再往西街方向的道路,已经悉数泡在水里。一处井盖已经被冲走,像个泉眼往外正在冒水。没站一会儿,三个大哥拉来一艘标着“阳朔防汛”字样的皮划艇,上船,划桨,往叠翠路方向划去。





出门之前看了一些群友分享的实况转播,平日的街道早就不见踪影,有些地方水流又深又急,实在是危险。阳朔公园旁边,两位穿着救生衣的大哥还撑起了竹筏。想必也是救灾抢险的工作人员。水流湍急的一处地方,路人互相拉拽着蹚水过马路,看着也是惊险。整个县城停水停电,多的是车辆泡在水里,有些居民的一楼也全淹了。疫情对阳朔这样以旅游业为经济命脉的地方影响巨大,而今又天灾降临,多少老百姓的生活大受打击,实在是雪上加霜。
(以下配图出自阳朔本地网友,部分由视频截取)









从城北路绕去滨江路看看漓江水位,城北路地势低洼的地方积水已到膝盖,只能慢慢从人行道小心摸索。到芙蓉路时候,那边摆了两家煎饼摊位,好多人在排队。商家忙不迭地制作,一副供不应求的景象。走到城北路后段,沿街的一片客栈因为停电,屋里一片漆黑。拐到滨江路,没走几步路,就看到了漓江。


平日里清澈碧绿的江水,此时是浑浊的黄色,已经暴涨到距离路面只剩几米的位置。一些游船停靠在江边,连成一排。滨江路的积水没过脚踝,蹚水走到府前巷尾,那里有个亭子。拾级而上,视野稍微开阔了些。江上的冲积三角洲,不见踪影。去年夏天和万老板坐在河边喝酒聊天的位置,大概在水下十米。从滨江路哗啦啦往下淌的积水,沿着台阶汇入底下的浑浊江水。整个漓江比前天去兴坪的时候宽了很多,水流很急,诸多暗流在江面打旋,很是恐怖。


心想沿着滨江路往北再走走,看看情况。路过一些工艺品批发的店铺,再往前走,路过Demo,也全都大门紧闭。想起之前看到Demo的工作人员发了一张照片,那天午后的雨后初霁,隔江遥望,一条彩虹凌驾于竹林顶端,青山绿水,很是绮丽。对比现在的情况,真让人唏嘘。
往前走一点,左侧一道山洪水势浩大,宛若瀑布一泻千里。再往前,山上滚下来一块巨石,目测好几百斤,砸坏了底下用于摆摊的金属制桌子,歪斜地躺在一旁。没走到龙头山码头,右侧有一处台阶延伸到江边,河水已经漫到整个台阶中段。确保台阶不至于太过湿滑,我慢慢走下去。在这个位置可以看到上游的情况,大概是自来水厂周边。河中间多了一个小山头,上面布满了绿色植物,估计是从上游一路冲到这里。

原想一路继续北上,绕着石板桥回神山村,又怕路上低洼的地方积水厉害,想想还是作罢,原路返回。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回到家将近下午一点,和石板桥的朋友联系,她告诉我那边路面的水积得厉害,已经出不去了。再看微信群和朋友圈,旧县的朋友表示,停水停电,不知道什么时候恢复。有人说手机没信号,屋里刚好又没米了。有人说饿了一天,人也出不去,也不知道哪里有东西可以吃。有人要出门,在群里让大家帮忙支招如何相对安全地从A到B。人们到处咨询哪里可以吃饭、充电,路况如何。新闻说下午五点,上游三大水库还会排水泄洪,届时还会有洪峰,让下游做好准备。傍晚时雨水渐小。本地的微信群里,信息互通直到凌晨一点,终于有人说水退了。有经验人士称不需要太多担心,明天一早醒来,全程通行,只是垃圾多一些。
今天早上一醒,倒是没有在下雨了。一摸手机,在群里询问现况,有人发来路面积水消退,漓江水位下降的照片,终于松一口气。大家在群里咨询交通情况、供电情况,还有人问奶茶店、煎饼果子铺开门了吗,也是让人会心一笑。
吃完早饭,还是想出门看看情况。与昨日全然不同的景象,路上的积水基本已经完全消退,很多商铺也正常开门营业。百里新村的鱼铺、肉铺、蔬菜档口、水果摊一如往常。路上摆摊的也有,只是比往常少了很多。小小兜了一个圈子,神山路,城北路,芙蓉路,榕荫路,拐回来神山路的时候,在路口摆摊的大叔大妈还挺多。分别在两个摊位买了香蕉和糯苞米,香蕉2块五一斤,成色金黄,要了五根;苞米2块一斤,颗粒饱满,剥了外衣,称了6个。国家前段时间号召“地摊经济”,阳朔人民深谙此道,早就先行一步了。回到家,剥了一根香蕉,入口软糯香甜。苞米上蒸笼,大火蒸不到20分钟就熟了,香味扑鼻,烫手也忍不住捞起一个啃,唔,好吃!
鉴于菜地被山洪冲毁了一些地方,趁着停雨,赶紧把还能抢救的地方修补一番。多余的淤泥填补到空缺的地方,重新种了紫苏、空心菜、青椒、红薯苗。一番整理,弄好已是傍晚。稍作歇息,整理了这几天的思绪,打开电脑开始敲键盘写稿。
前后也就两三天的时间,我亲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内涝。看着老百姓在天灾面前,能做的所剩无几,只能是尽力减小损失,且在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援助他人。经历了疫情的打击,洪水的侵袭,阳朔人民迅速调整生活节奏、苦中作乐的能力让我刮目相看。这或许是人类的天性,为了生存不得已衍生出来的技能。不然还能怎么办呢?哭完了,擦干眼泪,生活还是要继续。总不能遇到咬牙就能熬过去的事情,就嚷嚷着要死要活,哪儿能那么矫情和脆弱。毕竟命只有一条,人只活一次。
而我在这次体验中看到的,浑浊河水里漂浮的垃圾、总说百年一遇但最近隔年就发生的大洪水、持续被阳朔老百姓点名诟病的排水系统、道路旁边土质松软由于持续降雨而塌方的路段......这些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挂钩的问题,往大了说可以牵扯到全球变暖,往小了说可以联系到乡村基层政府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类的发展所引发的各项症结。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谁又知道,如果人类还认为以无限破坏自然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繁荣,这样的方式是可取并且值得鼓励的,不需要加以监管和约束的,我们又还剩多少时间呢。
或许有那样的一日,天降大雨,洪水滔天如水漫金山。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太阳也出来了。霓虹飘然于群山之巅,绝美异常。但可惜的是,纵使良辰美景奈何天,再无人欣赏。一切都归于寂静,正如人类诞生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