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双郎》有感


看电影《双郎》有感:
看越南的电影总有一种传统文化,乡村淳朴回归的感觉,晚上我看了越南的电影《双郎》。一些人观影之后,标注和留言都把这部电影视为同性恋的电影,可能我不是这方面的人,所以看不懂这方面的暧昧,倒看到的是一种知己,相见恨晚的感觉。当满大街都是高楼大厦,汽车尾气,刺耳噪音,人性的嫉妒、仇恨、贪婪都因为物欲横流的现代而变得暴露无疑。那么这个时候,人类更需要的是精神文明的洗礼,艺术对灵魂的救赎,超现代的生活,假如没有艺术,没有精神,那只能是干瘪的躯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的一生很短,没有必要非得大富大贵,能有几个懂得自己的人,就已经是很美满的人生了。俞伯牙因为知己的死,悲愤之下把琴给摔了,既然知己都不在了,留着琴又有何用,古人可以不辞千里的拜访良师益友,或是书信寄托,情真意切。现在的人只要一个电话,或是社交软件里的问候,这些都让人觉得很虚假,甚至不厌其烦,根本没什么价值,微信里的祝福发的再多,也变不成《傅雷家书》。
所谓天妒英才,很多人有艺术的想象,和艺术天赋,却没有艺术的机遇,不能发挥,不能从事,只能被当路边的易拉罐,踢来踢去。电影中的收账小混混,日常就给高利贷老板收账,做这行久了,也就看惯了欠钱的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戏班里要债,内心却是忐忑不安,遇到对方没钱,就要烧掉戏班里的戏服,却遇到赶来的戏班小生,他不和戏班计较,神魂颠倒般转身离开。因为在小生的身上,收账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母亲也曾是戏班里的主唱,后来退出戏班,不知去向。收账人的父亲擅长谱曲写词,虽然艺术在上一代已经瓦解,但是收账人的天分,并没有被夭折掉,他继承了父亲的弹唱。江湖的生活,或和江湖女同床,这些都不是收账人想要的,他想要的是一个能知心的人,可惜自己的周围,不是因为逼债对自己恨之入骨的人,就是日常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流氓,一个这样的环境当中,怎么会有莎士比亚,会有艺术,会有灵魂呢。
法律制裁不了流氓,民政解决不了民生,但是艺术却可以让一个人悬崖勒马,思想、灵魂方面也可以起死回生,和戏班小生一见如故的收账人,终于茅塞顿开,犹如醍醐灌顶。他发觉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在虚度光阴,在助纣为虐,自己需要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另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做个艺术的殉道者。上天允许生一个天才,却不肯给天才一个机会,正当收账人兴致勃勃,踌躇满志,背着老琴朝戏班赶去的路上,他被自己逼债的仇人暗杀,横尸街头。这就是命,就是不公,上天就是如此儿戏,荒唐,它只给了收账人再次启蒙的灵感,赎回了他的良知,却不肯继续给他实现艺术的机会。有时候天赋,才气也需要时代,环境,像隋朝的万宝常,他很懂音律,能从音律中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虽然聪明,却不被人尊重,受到嫉妒和排挤,如果他生逢在唐玄宗的时代,他就会是第二个被看中的李龟年。
我不喜欢看国内频繁的都市剧,或是宫廷斗争剧,我喜欢看一些让人缅怀的东西,比如陈旧的街巷,古色古香的往事,这些题材都能让人回味无穷,熏陶心灵,精神上当是一种顿悟。现在只要一看日本的古代电影,就觉得是看到自己的文明,犹如契阔的游子,终于回家了,看越南的电影,就想起曾经的城中村,或是旧城老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电影给了我一种担忧,我们的周围,二十年后,三十年之后,还能保留多少老的东西,如果都被推土机推得干干净净,盖起所谓的各国风格建筑,我想问,我们的东西在哪,用什么证明我们的祖先曾经存在过,在这片土地里生活过。在商业汹涌的趋势下,精神文明会越发贫瘠,艺术只能被阉割、伪造,甚至受到嘲笑,诅咒,真正的东西注定消失的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