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右膝髌骨软骨软化的前因后果1-病因
病因+药物+复健动作
有七年之久没写过日记了,第一篇就献给了自己的膝盖
参加工作以来右膝关节断断续续的出现过走动带咔咔声响或者行走时感觉明显异样的情况。以前一直认为是大学读书的时候,因为天气太热,买的小电扇一直对着膝盖位置吹冷风从而导致膝盖位置病变的缘故。学生时期大概因为年轻力壮,没什么感觉,参加工作后的头一年又因为工资低,没钱入空调,仍然用着小电扇,只是大概因为没有像读书时期那样的活力日常挥洒汗水,所以膝盖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
14年的时候有过一段比较明显不适的时期,心里比较慌,当时托家里人找了一家医院的骨科主任简单做了一下摸骨检查。结论是半月板等比较重要的结构正常,敲击和正常上下蹲没有疼痛,排除了像风湿等其他常见关节症状,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没有大问题,具体的需要做CT进行检查。由于当时去的医院没有CT设备,也想着回老家长沙(湘雅医院)做可能更省钱靠谱等原因,这件事一拖再拖。
15-17年,算是我户外徒步的高峰时期,除开平时周末的短期徒步外,还跟着几个朋友重装走过广州船底顶、云南雨崩梅里雪山、陕西秦岭鳌太等线路。风景是真漂亮,但是也是真累。爬鳌太线路的时候,因为全程无补给,每个人至少背三天的食物和饮水+露营用具+衣物+锅碗等。中间又因为有队友受伤,还帮着背了一些杂物,整体算下来大概负重30到40斤(没有具体称重)在高海拔地区走了四天左右。虽然有用护膝和登山杖等辅助,但是现在想来应该都多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磨损。
18-19年,基本上重装徒步没有了,一个是时间冲突,另一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日常偶尔会感受到膝盖的抗议,因此取而代之的是去深惠和香港周边的海滩露营,但是负重只减轻了部分食物和衣物,其他照旧,整体算下来可能也有15斤以上。在这期间较大程度的磨损较少,但是轻微磨损一直都有。
19-20年,全球疫情爆发,整个人都宅在家里长达6个月之久。每周的游泳也因为疫情中断,对身材管理还算比较注重又不喜欢健身房的我开始加强了宅家锻炼的力度。以前基本都是每周3-4次的15分钟腹肌撕裂者,慢慢在这基础上增加了每周一次120到150个引体向上、每周一次100个负重深蹲和每周一次200个宽、窄距俯卧撑。现在想来,这个期间的负重深蹲应该是症状加剧的主要原因了……
现阶段在髌骨软化症致病因素中,比较被渐趋公认的是创伤学说,即包括直接创伤、间接创伤及各种反复作用超过关节软骨生理范围的物理应力,导致关节软骨的“薄壳结构”和“拱形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失去它们的保护而坏死,软骨基质合成减少,导致关节软骨进行性破坏。
简而言之是因为我初期大学常吹电扇的诱因+中期负重徒步的磨损+后期负重深蹲的引发等多重因素,导致了我在20年5月份的时候右膝的不适被放到了最大,年过30比较惜命,这次没有再拖拉,立即到南方医科大学预约了骨科并做了CT检查。
检查结果是:右膝髌骨软骨软化,CT图片的磨损位置是图中明显加亮的部分

确诊医师只开了常用的氨基葡萄糖和止痛的药物,并告诫不要再负重徒步或锻炼,并没有提供其他可靠的治疗或复健方式。
突然兴起记录整个过程的原因在于:本质上对医师确诊后给的建议并不满意。作为一个比较吹毛求疵的水瓶座,一方面是希望得到一些具体的复健建议,另一方面更因为氨基葡萄糖之前一直替老妈(上了年纪的日常劳作磨损)在香港买爱尔兰产的,所以大概了解过,知道除了国产药物以外,还有一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更高。因此决定做个记录,将自己能够查到的相关资料,包括起因、相关药物、具体的复健方法等做一个梳理。
所以以上这篇算是一个碎碎念的开端吧。
有相同症状的,仅供参考,另外也提醒各位注意身体健康,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