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
“我认为,这些过于强大的早期焦虑情境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最根本的原因,但是我只能提出一两条假设来支持这个观点。正如上面所述,儿童投射可怕的超我至客体,他对那些客体的恐惧感上升,因而对客体非常害怕,除此之外,还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果他的主动进攻趋势和焦虑感太强大,他就会视外部世界为一个充满恐怖的地方,并且,他的客体也变成了对他造成威胁的敌人,他同时被来自外界和自己内射的敌人的迫害。如果他的焦虑感太强大,或者他的自我不能承受强大的焦虑,他就会想方设法避开他对外部敌人的恐惧,他会停止使用他的投射机制。他在回避敌人的同时,也会阻止任何客体内射行为的进一步发生,如此一来,他就将阻止他与外部世界的进一步成长,而他将日日活在已经内射客体的恐惧中。在这种恐惧的心理下,他幻想被各种内在敌人攻击和伤害,而他自己却没有逃生之处。这种类型的恐惧很可能是抑郁症最深刻的原因之一。这种情绪发展到极致时,它拒绝接受任何主观客观的改善方式或者替代方式,所以就会自然而然召唤特别强大的防御手段。”
—— 《儿童精神分析》: 第八章 俄狄浦斯冲突的早期阶段与超我的形成
为什么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因为防卫心理下面是对这个世界的普世价值的不认同,比如爱啊,信任啊,幸福啊跟我都没有关系,同时又没有其他的积极信念,世界不是站在我这边的。简单理解为爱是本我,是冲动破坏,恨是超我,是保护机制。痛苦的根源是本我与超我的不妥协,做不到自洽。痛哭失声、何以为家的个体与痴迷防御、拒绝一切改善投射的个体,显然无法踏入同一条历史河流。
电影《春潮》讲,你和母亲的关系 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很难理清楚我对妈妈的情感状态,超我的层面,我是爱她的,很小会帮她干活,定期给她打电话汇报生活,本我的层面是如果我不这么做,妈妈会不要我。记忆里很怕妈妈突然拉黑的脸,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又惹她不高兴了吗?经常坐在老家阳台上看月亮,幻想在亲妈身边是什么样子,会抱抱我吧?会让我躺在她怀里撒娇吧?所谓又爱又恨,是渴望关爱演变的取悦,当取悦程度超越了自尊心,便开始自我厌恶。妈妈是这样,初恋是这样,木头也是这样,过分审视自尊心,每一个想要紧紧抓住的人都会离去。
我跟姐姐说爸爸妈妈对我很好,哥哥也很照顾我。这是愿意想象,精心包装的事实,不然怎么办,被厌恶和被抛弃一样难以承受。记事起就有人教育我要感恩,要孝顺,可是普通的小孩谁会要一天到晚感恩呢?他们会问你亲爸亲妈他们来找你,你认不认他们呀,我斩钉截铁的说不认。他们很满意,这是个乖宝宝。因而喜欢做梦,沉溺于一段又一段梦境,我想要都会给我。
舞者说,其实你的内心很强大。我知道这份强大是属于防御机制,帮我熬过一个个周期。感谢强哥出差广州特地抽半天赶过来看我,我知道他是放心不下;感谢舞者对我的劝导,分享他与生活的对抗;感谢闺蜜事无巨细的跟我聊天,让我参与她的生活;感谢带我夜爬的小伙伴,山顶的海风可以容纳大多数人的心事。世界仍然不是站在我这边,但是他们帮我搭起了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