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记4
在手机上写老屋记,是啥感觉?今儿来体验一下吧!
前段得到消息,老屋彻底交付了,五一节老爸老妈在老姐和众亲的帮助下,搬入了小城新申请的小两居,据说离火车站很近。
老屋还是老妈口头的骄傲,据说新居只有50几平,还不到老屋的一半。老屋确实是老妈的骄傲,见证了她从广播站调出,被荣幸地征选为当地一个机关党报的创建元老,据说那时的老妈不但普通话标准,形象秀丽,还有一手漂亮的文章,属于标准的红专好青年。见证了她从一名普通的师范生,一个苦水里泡大的家族老大,一步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从众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从此与教师无缘,而从一名播音员完成了到记者,编辑的转变。
老妈用这个例子,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记录一个独立女性的精彩。那时候从来不觉得房子有多重要,这要是放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学而优则居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今天我们在大城市努力打拼,可能连一个自己的安居之处都没有,租房、拼房是常有的事。
仔细想想自己这一路走来,为房子没少折腾,也受够了苦。当年老妈极力阻拦我考研出来,不是没有道理,受过苦的大人,总会想着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那时候毕业出来,拿着一瓶矿泉水,走街串巷地顶着烈日找房,蜗居拼住过,和房东老太太合住过,在职读书期间迫于每月仅千元余的经济压力还当过二房东,期间数次搬家找房,辛苦自知。毕业后好不容易等到了政策房的申请,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居,还记得付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和公积金,交完首付款后兜里的钢镚儿叮当响,终于明白什么叫做穷得响叮当。
房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噩梦。
为了工作方便,我还是选择在附近租房子,现在的新房东也是个80后,他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依靠自己的努力,大城市里拥有数套房不是梦。当然人生不是为房子而活,但依然可以成为奋斗的源泉之一,安居乐业,安居是前提。
还是回到老屋吧。
因为老屋让我蒙太奇般地想起,那个当年读小学时候的瘦小自己,在门口悠长悠长的闹市街道上,练着一辆28型的横杠自行车,摔倒了又爬起,爬起来又摔倒,终于练就超过自己身躯的高难度上车法。
没有什么可以难倒自己,除了自己,不是吗?我想长大后,所有的苦难,所有的磨练,所有的愤怒,所有的屈辱,所有的不公,都将会成为锻炼自己的试金石,从此,风轻云淡,绕指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