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因为贫穷




周五下午,临时起意,和搭班的数学老师放学时跟学生回家,顺便家访。学校有一个“千师访万家”的活动,去班级里的贫困建卡户家里了解一下家庭情况,另外,我也想真正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之所以和数学老师一起是因为我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带个翻译,方便沟通。
第一家是阿衣果什家,据当地的老师介绍,阿衣不是姓,第一个女孩子都叫阿衣。去学生的家里,我真的不忍心拍照,屋里连简单的家具和基本的电器都没有。睡觉的木床上面凌乱地放着被子和衣服。家里唯一的电器可能就是电磁炉,锅碗瓢盆都堆在肮脏的墙边。只有几把塑料的板凳,吃饭和聊天的时候坐,孩子连专用的书桌都没有。
通过孩子和数学老师的翻译,我大致了解了家庭情况:家里五个孩子,最大的孩子18岁了,而他们的妈妈才37岁,让我吃惊不已。妈妈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爸爸在外面打工,至于在哪个城市打工,孩子妈妈不知道。孩子妈妈听不懂我的普通话,也听不大懂数学老师的宜宾方言,交流起来比较费劲,孩子妈一直保持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于是我们赶紧告辞去下一家了。
第二家是沙小富的家,家里只有奶奶,一人看着两个儿子的三个孩子。孩子奶奶说在这儿租房子已经十来年了,把大的孩子看大了,接着看小孩子。因为班里的一些事情,跟这位家长接触的比较多,所以聊得多些。沙小富爸爸在外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当我们问起孩子妈妈时,奶奶生气地说死了。然后孩子奶奶就夸二儿媳妇多么好,多么照顾她。回来路上,我们分析可能沙小富妈妈因为穷走了。
甘洛这里家庭不健全的孩子非常多,要么爸爸没了,要么妈妈没了,就是父母双全的爸妈也不在家,去外面打工去了,差不多都是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着孩子或者年龄大的哥哥姐姐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所以不要谈什么家庭教育,压根没有。这里的孩子能上到初中就算接受了不错的教育,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工作重心是“控辍保学”,这是我来到这儿听到最频繁的一个词。很多孩子不明白上学的重要性,他们没有这种意识,有时候我们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说,把自己都感动得不得了,却发现孩子无动于衷。大多数的孩子从16.17岁开始成家,街上看到过很多一脸稚嫩的孩子手里抱着孩子或者后背背着孩子。
经过这一段时间了解,我觉得这儿的现状比较像我小时候,他们跟外面的世界差了至少二十年,特别是思想方面。这种现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长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