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文化背后的你看到了什么?
在城市里头几乎被"全歼"的摆地摊,有望在不久后全面复活,这对于广大失业者、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好消息。
两会期间,中央文明办明确指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促进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换句话来说,就是从下半年开始,城市又可以摆地摊了。
01早在2017年8月份,国务院公布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规定,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场所和时间,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不再属于无证无照经营。该办法已从当年的10月1日起实施。
城市可以摆地摊了,如果加上这个《办法》的相关规定,大部分地摊货将无需取得证照就可经营,这将大大降低就业门槛和创业成本,那么曾经流行一时的"地摊文化"可能在又城市各个角落火起来。
这次"地摊经济"所有能够回归,跟今年以来就业形势严峻,疫情下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有着密切联系。
这次地摊复活的"策源地"是西部中心城市——成都。据悉,为了疫情后复工复产、活跃经济、解决就业问题,过去两个月以来,成都开始放开地摊经营活动,截至到5月22日,成都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临时投放点位6103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显然,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总理在记者会上公开点赞,有这样一段话:"我看到有些城市街边到处是小店,卖什么的都有,不仅群众生活便利,整个城市也充满活力。但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观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环境整洁',牺牲了许多小商铺,这样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
02近日,地摊经济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大部分人对此持积极的看法,认为有利于人们就业、促进城市经济复苏,但也有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现象。而最感到忧心忡忡的一拨人,应该是传统商铺的房东们,想想做生意都不用店铺了,将来商铺将租给谁呢?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那些传统商业的利益相关者,如商铺的投资者、经营者等来说,现在最担心的是,如果城市的地摊经济全面复活,将会影响到他们,从而蒙受损失。本来商铺在这些年中,已经受到了网络电商的强烈冲击,生存就不容易,如果碰到地摊经济再分一杯羹,那么整个商铺经济是不是更难生存呢?
如果按照这条思路来分析,一条利益链大概是这样:摆地摊分了实体店一杯羹,实体店就更加难做,这就导致商铺持有者的收益下降,投资商铺的人就更少,这样一来,新开发的商铺就更难卖出去,而这将直接动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奶酪。
另外,无需证照经营的流动商贩活动,事实上也没有办法让一个地方产生财政收入,然而每个城市都有财政指标和收支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地方ZF能否有动力去推动这样一件事情,这也成为"地摊复活"的一个底层思考逻辑。
人们对此的争议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地摊复活的"发源地"成都,不正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而做出的大胆尝试吗?今年,在世界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国内亟需刺激内需市场托底经济、保障就业的大背景下,又有了顶层政策的加持,可以说"地摊经济"复活应该指日可待。
排除这些,剩下的问题就是,地摊经营活动会不会对商业门店造成巨大影响?笔者认为,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地摊复活,不仅不会对传统商店造成冲击,反而是一个"重大利好",我们将经过下面分析,看清这里面存在的一个巨大认识误区。
03首先是地摊经济能够重新兴起吗?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悬念,是肯定的。
主要有两个背景
一是鉴于近年来互联网电商的兴起,许多人形成了网购习惯,不再去逛街,街上的人流量相对过去减少很多,给传统商业带来冲击。但是静极思动,人们长期呆在家中网购购物久了,就开始怀念过去那种逛街购物的感觉;
二是疫情发生以来大部分人足不出户,闷在家中久了,都想出去多走动,这就成为人们"静极思动"的导火索。但是,线下的大型购物场所大都属于"高大上",缺乏"烟火味",因此走街串巷的流动摊贩、更加富有市民气息,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其次,人们之所以喜欢网上购物,除了可以送货上门、节省购物时间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网购商品价格更低。而地摊经济,大都无需证照经营,也不用交税收,与门店相比,成本大幅下降,跟网购优势有的一拼。随着网络电商的经营成本不断推高,地摊的这种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价格优势才是竞争制胜的法宝,这一点地摊经济的优势明显。
这样一来,原来喜欢在网上淘货的人们,就会把目光转移到身边的一些地摊、早市、夜市,不仅购物消费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线下体验感也更强,还可以在茶余饭后走走逛逛,丰富生活,这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形态。
再者,随着国内制造业崛起,大部分商品质量过硬,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商品的质量已经不再是一个关键问题。过去人们在
地摊上怕买不到好货,现在遇到"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地摊没有好货的这种概念也正在人们的观念中淡化。与电商相比,"地摊货"与"网淘货"的距离正变得越来越小。
04地摊经济的兴起,分了谁的羹?
如果地摊经济能够兴起,不仅对传统商铺没有任何影响,反而对商铺经营活动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看,给线下商业带来巨大利好,原因如下。
1、 地摊文化的兴起能够吸引大批市民外出活动,活跃线下的商业氛围,这将会赋能传统商业,让实体店的客流量增多,从而增加他们的营收。
2、 商业本身具备群聚效应,越热闹的地方越会聚集更多人流光顾,在地摊经济汇聚而成的早市、夜市周边,传统商家都会分享到人流量带来的福利。
3、 记住,这些人流量不是从线下传统商家的手上争夺去的,而是网购用户回归传统商业购物。也就是说,地摊商业的大部分目标客群与网购用户是同一目标群体,地摊经济将从网购群体中导流。
4、 通过地摊经济,把一部分网购用户重新培养成为线下购物习惯,从这一点上看,地摊经济与商铺门店、实体店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回归线下的用户越多,传统商业复苏的脚步就越快,这对于多年被电商碾压的传统商业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综上,地摊经济对于商铺投资和商铺经营者来说,完全不必对此忧心忡忡,反而要感到高兴才对。一个城市如果有了"地摊文化"激活,同样也会充满生气,就像这次成都的地摊经济带给这座城市活力一样,地摊文化的亲民性,也许正是那把钥匙,让城市重新充满活力,传统商业迎来新的春天。
05地摊这种商业形态,自古以来就在华夏土地上盛行,清代曾朴在《孽海花》中用"贩夫走卒"形容社会底层老百姓,而这"贩夫"就是指往来经商摆地摊的小商小贩们。对于那些没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人们来说,地摊经济无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谋生渠道和生存空间。
事实上,"地摊文化"也是现代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衡量一个城市繁荣、有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地摊的地方才有人气,才充满生气。但是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出于城管、环保、交通、治安等方面考量,地摊行为遭受打击,最近10年已经一片凋零,几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销声匿迹了。城市在强调漂亮美观、整洁划一的同时,城市中大量的流动商贩遭驱逐,曾经兴盛一时的"地摊文化"因此逐步没落。
城市越来越高大上,可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也少了,一座座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却缺少了许多"烟火味"。加上最近10年互联网电商兴起,传统商业也越来越不景气,城市中那种人头攒动、商业浓厚的氛围愈发少见。从这个角度来讲,地摊文化的回归,对城市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地摊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为那些失业者、创业者们提供一条低成本谋生、创业的渠道,这个意义就更大。问题就在于,城市治理与流动摊贩之间找到如何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其实在有些城市,对地摊文化一直是包容的、柔性的,管理是精细化的,值得推广。比如浙江金华,闻名国内外的小商品城义乌,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在大城市地摊文化的没落是不争的事实。
城市呼吁多元的文化生态,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就业渠道。
有资料统计,目前国内人均年收入是30,000元,其中有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我们平常看到太多靓丽的数据,但是真正金字塔底层的人群,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富有。在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如果能够放开"地摊"这条红线,显然可以造福更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