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建筑设计:19世纪上海流行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

今天朋友在魔都暴走,蹓跶到了兰心大楼,在电梯间拍了张照片给我,古老的铜质面板上刻着三行字:建于1927年,折衷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墙用褐色面砖和白石贴面。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和洋行设计。

“折衷风格……?”朋友表示一脸懵。 恰好最近一直把某本西方建筑史当床头书,我顿时起劲了,感觉这四个字貌似在书上也没见过,遂翻阅了几页目录,放眼全是新古典主义、巴洛克、罗曼式等专业名词,折衷主义并没有被记录在册。 “谷歌一下就好了。” 说完这句话我特意去查了这个名词,得来的答案充满了哲学的感觉,仿佛千年前苏格拉底在墙上刻下的字,硬是让人连读3遍都不知道笔者到底在说什么:
折衷主义(Eclecticism)又称折中主义,是哲学体系中的一种。这种派别的哲学家们认为,许多哲学理论已被前人阐明,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加以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性地从中选择一些真理或理论进行阐述和研究。
怎么任何东西跟哲学扯在一块就变得高深莫测了?内心一阵烦躁,于是乎,便有了这篇科普「折衷主义」建筑样式的文章。
01.历史与欧洲各种建筑样式的联系
在进行对「折衷主义」的深入了解前,我们需要搞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由古至今无论东西方,全世界的建筑样式错综复杂,如开篇提到的巴洛克、古罗马、哥特式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则属于其中的后来者。
尽管阿尔卑斯山脉将欧洲大陆一分为二,这些建筑样式仍因历史渊源相互交融,而折衷主义则是诸多建筑样式的组合,所以我们需要先了解欧洲主要的建筑风格。在欧洲发展了近两千五百年后,人们将欧洲大陆各种建筑风格划分为主要的两大建筑体系:
- 地中海世界(阿尔卑斯山脉以南):古希腊式、古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
- 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地区:罗曼式、哥特式、哥特复兴式;
既然提到了山脉南北的两大建筑体系,就先来了解下各种建筑样式的主要区别,为后期了解折衷主义打个基础。众所周知,建筑样式的发展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这里我先做了个欧洲建筑样式编年表(以古典主义为主):
古希腊式(公元前7~2世纪)➜ 古罗马式(公元前2~公元4世纪)➜ 罗曼式(10~12世纪)➜哥特式(12~15世纪)➜文艺复兴(15~16世纪)➜ 巴洛克(17世纪)➜ 新古典主义(18、19世纪)➜ 折衷主义(19、20世纪)
我们再粗略地从欧洲史看建筑样式的发展:
古希腊式:欧洲建筑的发展历程由古希腊时期开始(公元12世纪前后),希腊人赶走地中海沿岸原住民在当地定居了下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打造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建筑风格:古希腊样式(Ancient Greek architecture)。

古罗马式:直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扩张取代了希腊在地中海文明的主导地位,尽管如此,罗马还是视希腊建筑为珍宝,并在其基础上利用工程学和空间构造进行了升华,形成了独有的罗马式建筑风格(Romanesque architecture),希腊与罗马风格并称为最早的古典样式。

罗曼式:公元5世纪前后是欧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罗马帝国因日耳曼人的入侵由盛而衰,日耳曼人步步为营在罗马周边驻扎定居,地中海的罗马不再称霸欧洲,阿尔卑斯北麓的日耳曼人成为历史主角。 依然是汲取前者的建筑样式,日耳曼人因信奉基督教而改造了基础的罗马建筑样式,打造出了完全不同的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


哥特式:12世纪中叶,日耳曼人以巴黎为中心,在罗曼式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法式建筑,即后来的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风潮持续了近4个世纪,其繁琐的制造工艺与古希腊时期的古典建筑相媲美。


文艺复兴:哥特式建筑流行的那几个世纪,人们被宗教各种禁锢思想(所以教堂都建的无比奢华),直到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兴起文艺复兴风潮(又意味着宗教改革的时代),中世纪在人们摆脱教会束缚中走向结束。 最早的文艺复兴主打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风潮,当时的艺术、思想和文化通通与古典主义相关,被称为古典文艺复兴(Renaussance),古罗马建筑样式再次迎来春天。 古典复兴并不意味着大家继续造最古早的罗马建筑,而是以古罗马建筑为基础,在其中结合那个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于是在佛罗伦萨出现了全新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Renaussance Stil),这种风格于16世纪传遍欧洲大陆,取代了许多哥特式建筑。


巴洛克:前文有提到,文艺复兴意味着宗教改革,而阿尔卑斯山脉北麓残留的罗马教廷坚决抵抗宗教改革,展开了一系列反改革运动,人们又开始了对宗教的狂热追求。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巴洛克风格建筑(Barocco)顺势而生。


古往今来与宗教息息相关的建筑通常离不开“华丽、宫廷”的标签,绝对主义政权主打的巴洛克建筑,对标法国贵族宫廷风格,倡导上流阶级的生活方式,期间还衍生出浮夸的洛可可风格(Rococo Style)。

新古典主义:早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就兴起过一次古典主义运动,而新古典主义又是什么呢?这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新古典主义出现在18世纪,这个时代人类在知识探索上有许多新的发现,人们对于古典建筑的理解更加细节和精确,比如发现最古典的建筑原来始于古希腊而非古罗马。
以此为背景,再次被推崇的古典建筑以全新的方式出现,即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意味着人们不再一味的追求浮夸的宫廷风,而是用理性思想去开创新的建筑风格。
这是一个有点矛盾的时期,18世纪末期欧洲涌现出一批类似卢梭、菲尔丁这样主打“浪漫与想象”的诗人,文学足以对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开始留恋过去的中世纪(所谓的复古浪潮),英国因遗留部分中世纪建筑再次兴起哥特式建筑的复兴,其他各地也开始了建筑复兴运动。


02.折衷主义=折中主义
真是越写越上头,梳理完一些列建筑样式后,我们终于可以来到重头戏:折衷主义(Eclecticism)! 前文有说到,我们可以理解为折衷主义是N多种建筑样式的结合体,所以折衷又可以称为“折中”(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耐心的梳理各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样式始于19世纪,以前一个世纪争相斗艳的新古典主义为奠基,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充满了矛盾,企图从历史中创造些新的东西,但又极度反感抄袭历史,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折衷主义”的思想。

在英国建筑历史中,有人将折衷主义与时代进展相关联,分为主要3大阶段:复古、折衷、现代,其中复古和现代被认为充满了主观意味(复古太浪漫主义、现代太理想主义),而折衷的争议性则最小。
这里我来逐一分析下3者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巨大争议:首先是过于理想化的复古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重塑特定时期的建筑样式,如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哥德等建筑风格。
复古主义往往会将建筑样式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他们通常认为建筑样式应当与特定时代背景同时复兴,比如支持哥特式建筑复兴的建筑师普京(AWN Pugin),他否定了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直接希望回到中世纪世界。


再者便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取决于建筑师能否开创出全新的建筑样式,许多新样式之所以能够出现,通常都会建立在否定历史样式的基础上,这对于广大设计师来说十分艰难。
在新与旧之间,在争议不断的社会讨论之间,大家共同的将两者“折中”,将历史上所有建筑样式分分剖析开来,根据时代背景及实用性选择可用元素,就像你玩积木一样,合适的就拼接在一块,不合适的零件拿开。


03.19世纪初期上海的折衷主义建筑
其实19世纪的上海多数大楼都有运用到折衷主义,因为当时沪上流行找英资建筑公司来设计大楼,特别是很多银行总部、行政大楼什么的,如今看依然很有特色(包括广州沙面建筑群主打的也是折衷)。

比如开篇朋友去的兰心大楼,它与“协进大楼”一体,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沪西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大楼位于洛克外滩源,附近有走极简风格的咖啡店、米其林意大利和日料餐厅也有入驻在此,平时周末许多网红会在建筑附近拍照打卡。

英资建筑公司通和洋行将整幢大楼设计为折衷主义风格,局部采取了新古典主义样式。外墙立面用褐色面砖和白石贴面,有点法国巴洛克建筑的感觉,大楼顶部设有希腊爱奥尼式柱,顶层三面拱券塔楼与文艺复兴风格教堂的立面很相似。

兰心大楼附近的中实大楼,同样由通和洋行打造,大楼外立面是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和折衷式建筑的结合,马兰德教堂等新古典主义风格。

依然是洛克外滩源建筑组合体,其中由新海马洋行设计的哈密大楼也是折衷典型建筑,大楼立面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上精致的装饰表现了新古典的折衷主义风格。

位于金陵东路8号的原雷米洋行大楼也是上海杰出折衷建筑,这是一幢四层砖木结构大楼,哥特复兴的尖券窗洞,结合文艺复兴风格的立面设计,同样凸显了折衷主义风格。


有“华侨之家”美称的金门饭店始建于1926年,位于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西路上,建筑三段式立面,搭配双层环柱式塔楼设计,同样是具有意义的折衷主义建筑。

无论是上海还是哪儿,只要是在19世纪有引进外资的一线城市,基本上都能看到折衷主义的影子,上海实在是太多了在下就不一一举例。
看到这里应该对“折衷主义”四个字不再陌生了吧?其实咱们说通俗一点,时装搭配里有一个词叫:混搭,那么建筑艺术也是。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摸不清具体什么欧洲风格=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