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日记:为什么穷人生养儿女的意愿较高?

正文共:1270字
预计阅读时间:4 分钟
题目本来想写成:为什么现代人生养孩子的意愿低,转念一想,这个话题细谈起来,太长,索性改了。
我这辈(80年代初出生的),同龄人都多,兄弟姐妹,2个算少,3-4个很常见。叔伯多的,那堂兄弟姐妹更多,尤其是那时候大家都还同住在一个自然村里,家挨得近,串门也很频繁。
父母多是小学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都还很少。
那个时代(60-70年代),即使得到了一些教育,但因为教育水平并不高,又因为上学时需要抽出很多时间去田间劳作(或烧窑,修路,挖渠,拦水坝等等),实际上,在学校教育里获得的知识,并不多。
没有收音机,更没电视,身边也没有能走出去看看真正像样的城市是啥样,给他们描述一下富人生活的场景,带去一些新观念和新认知的人。
所以,他们觉得,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人生道路,大概也跟自己差不多这样进行。
大家多是务农,没有容易来钱的渠道,在山坡下的杂草水田和山上的荒地里,拼命扣出石头,回填泥土,开垦出来种植作物。
遇到干旱的季节,作物蔫了,还要带着水桶去水沟里挑水浇淋,小型抽水机都还没有。我们几岁开始,就要学会摘菜、脱粒花生、割草、放牛、喂猪、洗衣服、做饭、带弟妹。
虽然也还是几岁的孩子,但父母去忙了,自己背着哄着几个月,1-2岁的弟妹,就像时不时在网络上看到的,穷苦山村的留守儿童那样。在父母眼里,这些已经长到3-4岁的孩子,慢慢成为了一个生产单元,出生时虽然消耗一点资源,但熬几年,后面就慢慢轻松了。而且弟妹可以继续穿哥哥姐姐的衣服,用哥哥姐姐小时候留下的物品,在养育孩子的物质投入上,是递减的。
典型的农耕时代生活。
身边人都这样干,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正常。
长到十来岁,已经能在大晚上去给水田放水,更别提那些种地砍柴的常规事务了。
16,17岁的女孩子,甚至已经在父母“可以出嫁换回彩礼”的计划里。
所以,生的越多,未来得到的生产单元,就越充足,产生规模效应。
这些孩子的产出、长大,慢慢覆盖了前期的生养成本,到达某个时间点,出现盈余。相应地,父辈逐渐衰老,软弱无助直到最终失去生存能力,他们就指望这些“盈余”养老,保障自己能安度晚年。
这个发展路线,很自私,但极其正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生育抱有极大热情的家庭,算是分工合作的的组织,抚育孩子及孩子赡养老一辈(甚至老两辈),这不过是跨越他们一生的合作。
很多理论都已证实,在过去几百万年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之所以愿意生育繁衍,是基因决定的,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
网上一有个“某家庭很穷,却很多孩子,但孩子都没有得到这个时代应有的教育和照顾”的新闻报道,就肯定会遇到一些杠精,说没钱还生那么多。
其实就是因为穷,所以他们的时间不值钱,就用这个不值钱的时间去养育孩子--制造更多的生产单元,让自己的生命不至于因为饥寒而终结。
你想想,你现在在大城市里吹着空调996,一个月拿2万元。
人家那个年代,597,每天干的事,就是挑水除草锄地施肥灌溉收割晾晒啥的,有点现金收入的,一年可能才200多元(百度查查70年代收入就知道了)。即使是现在,很多穷山村里,697地忙碌,月收入可能也才2千上下。
他们持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奇怪了。
想起上次一个朋友问起我,你咋不多生1-2个娃?我当时说,家里没矿,养不起。
现在想想。
他似乎在说:你咋混成这穷样啦?!
--------
这里是独秀日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