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哲”的一些看法与关于哲学的一些思考
一直以来总觉得从实习哲学工作的人不论是学生也好,学者也好,对于非专业出身,未经过系统哲学训练的哲学爱好者过于苛刻(“民哲”便是证明)。但是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在与“民哲”接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称之为“民哲”也无可厚非:于哲学理论而言,常用现代人的眼光就要求甚至于“苛求”之前的哲学家们,对其理论局限往往不能给予“同情的了解”;发现哲学之一隅便自以为发现了整个宇宙真理,尤以上届在京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上自称“第二和老子”者显。以上,不免让人“忍俊不禁”,而此“忍俊不禁”并非嘲笑,实乃无奈。 作为一名哲学系学生,我对哲学爱好者并无任何偏见,甚至于他们给予了我部分在哲学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勇气。 哲学从来都不是一个大众学科,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研究发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热爱他,与他对话。哲学永远是动态的(dynamic),绝不是放在那里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哲学爱好者去关注他,但请给予他以尊重,也请给予哲学家们的理论以“同情的了解”。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